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回復: 0

[稗官野史] 諸葛亮曾開啟中國官員財產申報的先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4-8 05:5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他在給蜀漢後主劉禪的最後一篇奏章中,做了一次財產申報。諸葛亮可能不會想到,一千多年後,不少後人將稱他為「財產公示第一人」,並把他作為當代公務員的楷模。
  琅琊諸葛家族,曾在三國兩晉時期人才輩出,且多入仕當「公務員」,但這個家族在政治上也快速隕落,甚至留下「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家訓。諸葛家族做「公務員」,都帶有非常明顯的共同特徵。但如何做好公務員,這個話題,穿越一千多年,仍然很有探討價值。
  在諸葛家族最鼎盛的三國兩晉時期,做個「公務員」也不容易。但諸葛家的「公務員」,卻個個具有鮮明的共同點,彷彿打上了諸葛家的烙印。首先,諸葛家的「公務員」都講「忠貞」。諸葛亮的老祖宗諸葛豐即是如此,漢元帝時期,這位60多歲才當上「國家公務員」的老先生,猛追一名「驕奢不守法度」的外戚,硬是把皇帝他親戚堵到皇宮裡不敢出來,最後被皇帝免職,留下一個「特立剛直」的官場故事。
  自有記載的諸葛豐以來,諸葛家的忠貞剛直就輩輩相傳。諸葛亮自不必說,在「扶不起的阿斗」時代,諸葛亮「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卻事君以禮,謀國以忠,挾震主之威竟能『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面對一個處處不如自己的領導,能從內心裡不說瞧不起他,而是處處約束自己的言行,保持忠貞和禮貌,這確實需要很強大和堅定的內心操守才能做到。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是如此,他在東吳做官,絕對只忠於孫權。蜀章武元年(221),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舉兵伐吳,諸葛瑾寫信給劉備進行和解。有人向孫權進讒告密,說諸葛瑾私通劉備,於是孫權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西蜀。如此難得的機會,兄弟倆卻只在商議國事時相會,私下裡從不見面。這些場景,如今在沂南縣諸葛氏祠堂的壁畫上都能見到。
  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在曹魏手下為官,當時人稱亮、瑾、誕兄弟三人為「龍、虎、狗」。但不得不說的是,在諸葛瑾、諸葛亮之後,真正振興和支撐諸葛家族發展的,是諸葛誕。諸葛誕的忠誠也不遜於兩位族兄,諸葛誕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胄,在司馬氏取代曹魏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諸葛誕依然「不識時務」地忠於曹魏,舉兵抵抗女兒的大伯哥司馬昭,最後兵敗被殺,夷滅三族。
  諸葛誕臨死前,幾百名士兵擋在諸葛誕身前,司馬氏殺一人問一句:「降不降?」每名士兵都回答:「為諸葛公死,不恨。」直到所有人都死在諸葛誕身前。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一支後來回遷家鄉琅琊,也就是臨沂市沂南縣。他的這個兒子也很倔,終身不向朝廷所在的洛陽方向對坐。
  這就是諸葛家的「公務員」做派。講一個小故事,孫權曾派手下將領諸葛壹(也是琅琊諸葛族人)假裝叛逃引誘諸葛誕,諸葛誕相信了這個親戚,率兵一萬前去迎接諸葛壹。後來發現有詐,趕緊退軍,才僥倖逃過一劫。諸葛氏各為其主,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家的忠誠,可以解釋成封建時代的忠於君主,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代,人們都對諸葛氏的忠誠持肯定態度。這大約因為,他們的忠誠,不僅是對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也是對自己理想的堅守。為了這份理想,他們可以拋棄昌盛家族的機會主義,比如同在琅琊的王氏家族,就比諸葛家族靈活得多,誰當皇上都能成為望族;同時他們也拋卻了純粹的業務主義。在諸多興盛的大家族中,都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只要我業務好,潛心讀書,誰來當政都得用我。可在諸葛亮心中,「恢復漢室」是一種理想,那意味著統一,意味著遠離他從小就深惡痛絕的戰亂,理想絕不容更改。
  這個出了很多有名「公務員」的大家族,僅僅繁榮了幾世,到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衰敗,隋唐時期,諸葛家族裡已經鮮見記入史冊的「公務員」。這個家族在歷史長河中因為忠貞被人記住,也因為不諳或者不屑於投機,就如流星般快速隕落,真是「成也忠誠,敗也忠誠」。
  諸葛家族的「公務員」秉承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謹慎,而且歷史對謹慎在官場上的作用,已經用事實做了說明。諸葛亮一生唯謹慎。據史書記載,劉備這麼信任他,諸葛亮在進諫時也非常注意分寸,還經常拉著百官一起提建議,絕不自恃其能突出自己。司馬懿曾評價他:「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但比諸葛亮更謹慎的,是他的哥哥諸葛瑾,可謂人如其名。
  諸葛瑾在東吳政壇,幾乎沒有什麼敵人,他與任何人都能友好相處,韋曜曾在《吳書》中評價他:「才略雖不及弟,而德行尤純。」從諸葛瑾給兒子起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為官之道,諸葛瑾大兒子諸葛恪字元遜,二兒子諸葛喬字仲慎,都跟「謹慎」有關。但諸葛瑾的謙虛謹慎並不是隨波逐流、怕做出頭鳥,而是善於在流水一樣的柔軟外表下堅持原則。
  史載諸葛瑾善於「談說諫喻」,他說話做事很低調,但能在不經意間讓孫權接受自己的建議。比如東吳名士虞翻,一向嬉笑怒罵狷狂張揚,被孫權深深厭惡,東吳小朝廷內部很少有人敢為虞翻開脫,只有諸葛瑾敢為他說情,這也很為世人稱道,大家公認諸葛瑾這個一生謹慎的「公務員」,實際上是有勇氣、有原則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的描述,可說是對諸葛兄弟為官處事之道的最好概括。中國官場從古至今都吃這一套,直到今天,公務員場上也是低調者順風順水,張揚者被視為另類。有史記載,這麼多年,諸葛家的「公務員」只出了兩個「另類」。一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他聰明善辯,行事張揚,權力慾極強,而且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跟老爹的作風完全是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結果被孫氏宗室人物孫峻刺殺,然後夷滅三族。三弟諸葛融被牽連誅殺,只有二弟諸葛喬因為過繼給叔叔諸葛亮而倖存,總算是為江東諸葛瑾家族留下了一點血脈。
  諸葛家的另一個「超級大另類」是東晉將領諸葛長民,行事魯莽且品行不端,後因反叛被劉裕所殺。這也算應了一句古話:「牙齒堅硬而脫落,舌頭柔軟而長久。」明代薛瑄曾作《為官鏡鑒》一書,將中國歷代為官之道總結為12點,其中就有「謹慎」、「隱忍」、「低調」、「慎言」四點,都與謹慎有關,而且書中多次引諸葛家族為例。這也算是中國官場自古而來的一個特色吧。
  諸葛家族的「公務員」,幾百年來就沒聽說有幾個是因為貪污而出名的。自老祖宗諸葛豐開始,就以「特立剛直」著名,諸葛亮的廉潔更是聞名:「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算是開啟了中國官員財產申報的先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領導帶頭廉潔,下面的小「公務員」更是無人敢頂風而上。如西蜀官員董和「躬串以儉,惡衣蔬食」,為官「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鄧芝「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另一位重臣費煒「雅性謙素,家無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總之一句話,因為西蜀的「總理」諸葛亮特別廉潔,所以大臣也都集體很廉潔。別忘了,魏晉時代已經開啟了官場奢靡之風,王愷石崇鬥富,用麥糖刷鍋、拿蠟燭當柴火的故事就發生在隨後的西晉。而諸葛亮治下的官員竟然清貧如斯,可謂「打鐵還需自身硬」。
  諸葛亮在管理和教育家人子弟方面,也非常值得後人借鑒。史載「丞相之妾無副服」,先不去討論諸葛亮那個時代的納妾背景,但丞相的妾室連身換洗衣服都沒有,這就足夠世人驚詫的了。諸葛亮早年無子,將哥哥諸葛瑾的二兒子諸葛喬過繼過來,但對這個嗣子,諸葛亮要求極其嚴格,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寫到,諸葛喬本來應該回成都,但他讓諸葛喬和其他官員子弟一樣,在深山中負責轉運糧草。諸葛喬後來犧牲於轉運路上,年僅25歲。
  諸葛亮曾為兒子諸葛瞻作《誡子書》,書中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家族的孩子,四五歲時就要熟背《誡子書》,節儉的品德,就在這些孩子剛剛記事起,被深深烙在他們的腦海裡,伴隨著他們長大。
  在沂南縣諸葛氏祠堂內有一石碑,上刻乾隆皇帝的一首詩:「孝能竭力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昊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完人。」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全能領導,不僅政治、軍事、學問和自身修養都極好,而且工作特別勤奮,也就是「事必躬親」。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經典對話,西蜀使者告訴司馬懿,諸葛亮處理公事經常通宵達旦,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處理,而且平日吃得很少。司馬懿聽後喟歎:「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這又帶來一個問題,領導能力太強大,工作忘我,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而且喜歡一竿子插到底,那對諸葛亮的下屬還有蜀國小朝廷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後世對此也一直存在爭議,人們世代敬仰諸葛亮,跟著這樣的領導干,下屬會很省心,不會迷失方向,更不容易出錯。但面對這麼能幹的領導,做起事來也難免束手束腳、唯命是從,遇到困難總想等領導給個「錦囊妙計」,時間一長,就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得不到鍛煉。一旦領導不在,就如同主心骨被抽掉,整個金字塔轟隆隆倒地。
  這種矛盾也貫穿在諸葛亮用人上。作為蜀國「總理」,諸葛亮選人還是比較公正的。他重視官員德行,選賢任能,禮賢下士,而且不拘一格。比如蔣琬在剛入蜀時只是個縣級小官,劉備發現他啥事不幹,整天光知道玩樂,就想把他處理掉。可諸葛亮很理解蔣琬,說他「非百里之才,無為而治」,也就是說,蔣琬放在這裡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很不開心,才對政事不感興趣。這也是諸葛亮的慧眼識人之處,後來蔣琬被諸葛亮連升幾級,成為他的接班人。
  但蜀國依舊無法阻擋人才凋零的大勢,就連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能力也是參差不齊。即使諸葛家族的人,有投奔東吳的,有去曹魏的,卻無人來投奔他們最為推崇的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亮死後,西蜀一蹶不振。上千年後,蜀國關於人才問題就演化為一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洪釗在《諸葛亮十講》中總結,蜀國人才之敗,敗在領導者的定位。「《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能夠成為領導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會有一種難以抑制的一試身手的念頭,然而,成功的領導者都是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讓別人沿著梯子而上。」所以世人稱項羽為英雄,而稱劉邦為成功者。
  如果放到現代,人們會這樣比喻CEO和一家企業的關係,在創立之初,企業往往呈現一個三角形狀態,領導人是處於頂端的將軍,發號施令,強力推動企業前進。但當企業日趨成熟,組織就應該變為一個同心圓,領導人隱含在這個圈中,成為「主心骨」宛如靈魂一般,雖然弱化了自己,但組織更強大了。
  以諸葛亮之智,未必會想不到這一點,但他沒有做劉邦,也沒有做松下幸之助。也許是諸葛亮太愛自己的這份事業,太忠實於自己的理想了。理想,對知遇之恩的回報,就像兩道枷鎖,緊緊套了他一生。當聽說司馬懿對他「其能久乎」的評語後,諸葛亮也仰天長歎:「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話中,透出了一位英雄人物深深的無奈。
  這種悲情,穿越一千多年的歷史長空,至今仍讓我們惋惜和琢磨。其實,諸葛亮也曾想過脫離「公務員」隊伍,做一個自由自在的耕田人。在離開隆中時,他曾經充滿矛盾地回頭張望身後漸行漸遠的茅屋,「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可世間並沒有從此多了一位隱士高人,而是多了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諸葛亮死後,諸葛家族增加了一條家訓:「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從南北朝以後,諸葛家族已很少再出「國家高級公務員」,反而行醫者多了起來,至今,浙江蘭溪諸葛村都以中醫和藥材聞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19:49 , Processed in 0.2342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