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回復: 0

[稗官野史] 曹操最想得到卻沒得到的大人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4-6 06:0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名:陳宮,,字公臺,呂布帳下謀士,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原為曹操部下,因曹操殺害邊讓而與曹操反目,並遊說張邈等人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後來呂布下邳兵敗,軍士押著陳宮來見曹操。曹操(略顯得意地)對陳宮說:「公臺,卿平常自謂智計有餘,今竟何如?」陳宮(恨恨地)指著身後的呂布說:「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於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曹操(得意地)笑著說:「今日之事當雲何?」陳宮(鎮定地)回答:「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曹操(驚疑地)問:「卿如是,奈卿老母何?」陳宮(堅定地)回答:「宮聞將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曹操(愕然地)又問:「若卿妻子何?」陳宮(堅決地)回答:「宮聞將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曹操還沒來得及再說什麼,陳宮就(絕決地)說:「請出就戮,以明軍法。」於是快步走出,不能攔阻。曹操含著淚水跟在後面為陳宮送行,陳宮頭也不回地就上了刑場。陳宮死後,曹操不但善待他的家人,而且照顧得比當初陳宮沒有反叛時還要好。
  陳宮恐怕是曹操沒有得到的人才中,最令曹操痛惜的一個。曹操並不打算殺陳宮,即使他不肯投降,應該也會放他走,只是陳宮似乎對人生已經沒有什麼眷戀,一心求死而且慷慨赴死,曹操為之流涕。邊讓只是多次侮辱了曹操本人,就被曹操給殺了,而後來陳琳寫檄文罵了曹操祖宗三代,曹操非但沒殺,反而任用,恐怕就是因為他想起了陳宮,陳宮用他的死換來了曹操的悔悟。
  據傳陳宮受刑前,曹操捨不得殺於是就問陳宮,「公臺啊公臺啊,你死了你的兒子怎麼辦啊?」陳宮答:「我聽說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會殺別人的兒子的。」曹操又問:「公臺啊公臺,那你死了後你的母親又怎麼辦呢?」陳宮又答:「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會殺別人的母親的。」曹操只好殺了陳宮並答應,以後你的母親和孩子都視為自己的一樣,所以陳宮的家人一直由曹操供養。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陳宮初登場於第四回。經歷「捉放曹」一事後,陳宮往投陶謙,擔任東郡從事。第十回曹操以報父仇之名興兵攻打徐州,陳宮往見曹操要求其罷兵,卻遭到拒絕。陳宮遊說不成,往投陳留太守張邈。二人結引呂布,起兵偷襲曹操根據地兗州,從此陳宮成為呂布謀士。陳宮表現足智多謀,慷慨重義,多番陷曹操於險境。可惜呂布剛愎自用,多次不接納陳宮的進言,又沉迷酒色,誤信陳登父子,最後戰敗遭擒,陳宮亦於下邳城南門被曹操部將徐晃擒獲。白門樓前,曹操勸降陳宮,陳宮不肯屈降,曹操忍痛下令斬首處決陳宮。陳宮死後,曹操送陳宮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並以棺槨盛載其屍,葬於許都,小說中陳宮曾被劉曄評價為「陳宮多計」;荀攸評其「有謀而遲」。
  第二名:周瑜(175~210),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沒想到曹操不但對人家老婆有興趣,而且對美周郎也是垂涎已久。曹操曾經派蔣幹去遊說周瑜。周瑜接見蔣幹,說:「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周瑜邀請蔣幹參觀軍營,宴飲時還請侍者展示服飾珍玩,並向蔣幹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共生,能移其意乎?」蔣幹只好笑而不語。蔣幹回去後向曹操稱讚周瑜雅量之高,不是言辭所能說動的。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敗北之後,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但是心裡對周瑜應該還是十分的敬佩和欣賞。《江表傳》稱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 ,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曹操特地挑選蔣幹去遊說周瑜,應該說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只是未能如願而已。還有,周瑜在臨死之前說的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既生亮,何生瑜」。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但孫權不同意。建安十五年(210),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第三名:關羽,「忠義慨然沖宇宙, 英雄從此震江山。」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曹操東征,打敗劉備,降服關羽而回,並任命關羽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關羽卻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曹操十分佩服關羽的為人,感嘆關羽是個義士。後來袁紹派遣顏良進攻白馬,曹操讓張遼和關羽作先鋒迎擊顏良(一個是五良將之首,一個是五虎將之首,我只能說顏良死得值了)。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而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於是解白馬之圍。關羽殺了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開,便重加賞賜。關羽將曹操給他的賞賜全部封存,呈書告辭,投奔劉備去了。曹操的部下想要追趕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後來,關羽攻曹仁於樊城,差點逼得曹操遷都避難。不過,關羽兵敗身亡後,曹操下令厚葬關羽。諸葛亮贊關羽超凡絕倫,連郭嘉、程昱都稱關羽為萬人敵,我們可以想像曹操說那句話的時候,有多麼遺憾和無奈了。
  曹操是個奸雄,多疑、奸詐。但是比較重人才。會用人。會演戲。很會知人善用。慣用情義、恩情之類的收服人心。關羽是曹操很喜歡的一個人才。 曹操備贊關羽的勇武,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為漢壽亭侯(漢壽,地名;亭侯,侯爵名)。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把漢壽亭侯的印綬掛在堂上,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160~220)字雲長,本字長生,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身長九尺(演義)。漢族。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在《三國演義》中,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等佳話。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關羽勇武異常,冠於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醜、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於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左臂。後傷口雖然癒合,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關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赤壁之戰中因為關於念及曹操的知遇之恩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一馬,才成就了曹操之後大業。但是他也有生性高傲的弱點,導致了在樊城之戰,由開始的指揮正確,威震華夏,發展到最後上當受騙,全軍覆沒,大意失荊州,最終導致孫、劉聯盟瓦解,其教訓慘痛。當初曹操常告誡夏侯淵:「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終為人戲於股掌之間,夏侯淵最終果恃勇而亡,夏侯淵如此,關羽、項籍皆是如此。
  第四名:沮授,字公與,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擔任袁紹的從事和監軍。官渡之戰時袁紹大敗,沮授來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見曹操,沮授大呼不降,曹操與沮授有舊,見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陣營,感到可惜,嘆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沮授雖不降,但仍獲曹操厚待,可是後來,沮授密謀逃回袁紹陣營,事敗被殺。曹操為其修建墓碑,面向河北,以示其對袁紹的忠心。袁紹也因此沒有為難沮授的家人。
  荀彧曾經這樣評價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唯獨沒有評價沮授,估計荀令君也不知道該說沮授什麼好,所以就只好略過了。沮授曾向袁紹進獻大計:佔領冀、青、幽、並四州,集合英雄豪傑的才能和大批軍隊,並且迎接在長安的漢獻帝至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只需數年就能平定天下。這個戰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袁紹沒能採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曹操與沮授有舊,應該十分了解沮授的才能,不然也不會說出「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的話,但在知道沮授想要逃跑之後,也只能忍痛殺之了。
  沮授為什麼念念不忘一手將其陷入絕地的袁紹?他的忠心也許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實際上,他並不是一開始就相隨袁紹,曹操還是有機會的,實際上,他之所以不肯歸操,應該是為了他的宗族的原因還更多些。田豐因柬下獄後,沮授見田豐下獄,乃會其宗族,盡散家財,與之訣曰:「吾隨軍而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一身不保矣!」可見其在戰前就決定為宗族準備了一切。
  雖然演義裡沒有寫,但實際上沮授在兵敗被擒,曹操相勸時可不是強硬的說什麼「授不降也!」,而是比較婉轉的對相當禮遇的曹操說,他若是歸降,袁紹必對其宗族不利,所以不得降。若曹操可先囚之,待破了袁紹,當可得此軍師!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沮授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袁紹領冀州,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曹袁興師,許攸不樂審配領兵,沮授恨袁紹不用其謀,各不相和,不圖進取,遂使曹操抽身東擊劉備。備戰敗來投,勸得袁紹出兵,先鋒顏良被關羽所斬,沮授復勸殺劉備緩進,袁紹不聽,更議報仇,沮授長嘆而托疾不出議事。軍至陽武,沮授又申前議,被袁紹以慢軍之罪鎖禁軍中。官渡之戰,沮授夜觀天象,知烏巢屯糧有險,連夜求見,促速遣精兵巡哨,袁紹以其妄言惑眾,更人監押。袁軍戰敗,沮授急走不脫,為曹軍所獲,不降而盜馬欲歸,曹操怒而殺之。其子沮鵠守邯鄲,被張遼所射殺。
  第五名:太史慈,字子義,為了報答孔融對母親的照顧,在孔融被黃巾賊圍困的時候,親自突出重圍向劉備求援,最終在援軍的幫助下解了北海之圍。後來投奔到劉繇的帳下,在神亭酣鬥小霸王孫策,難分伯仲。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莫名其妙地說一句:「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最後劉繇兵敗,太史慈被擒,孫策親自為其鬆綁,並授以兵權。太史慈承諾去收降劉繇的部下,孫策的部將說,太史慈可能不會回來了,孫策卻很有信心地說:「子義捨我,當復與誰?」太史慈果然如期歸來。曹操聽說了太史慈的名聲,送來一封信,用一個盒子裝好,太史慈打開一看,信中什麼都沒寫,只是放了一味中藥當歸。
  曹操也算是別出心裁,用心良苦了。當歸就是應當回來的意思,示意太史慈應當歸順於他。可是曹操卻不知道,太史慈在神亭酣戰中早已與孫策摩擦出了激情的火花… … 太史慈於赤壁之戰之前去世,臨死前說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為統一天下而征戰不休,其中魏國據有中原之地,兵多將廣,勢力最為強大。而處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吳國孫權,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曹魏抗衡。魏和吳在江淮地區展開激烈的戰爭,因為這一地區是東吳的門戶,一旦失去,國將不保。孫權帳下也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其中太史慈驍勇善戰,屢敗曹軍。曹操見軍事上不能取得優勢,又愛惜太史慈之才,於是想招撫他,派人給太史慈送去一封信,太史慈打開信封,見其中別無他物,只有藥草當歸,意思是「應當歸順於我!」
  類似的事也發生在蜀國的姜維身上。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大將,投奔蜀國後與母親多年失去聯繫,後來忽然得到母親的來信,讓他尋求藥草當歸,意思讓他速速歸去。姜維在蜀受諸葛亮重用,當然不會離開,他給母親的回信也很有意思:「只要有遠志(一種藥草名,表示遠大的志向),不一定要當歸。」後來,「寄當歸」這一典故,用來表示企盼回歸。
  第六名:法正,字孝直,劉備手下第一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幫助黃忠斬殺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後來曹操親自帶兵來奪取漢中,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據險而守,不與交戰。曹操雖然善於用兵,卻也不可奈何,只得放棄漢中撤退。可惜法正英年早逝,死時年僅四十五歲,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後來劉備兵敗猇亭,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曹操也感慨道:「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法正(176~220年),扶風郡(今陜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三國演義中,法正的戲不多,所以造成很多人以為他不厲害。其實歷史上的法正非常厲害。可以說,蜀國最強的謀臣就是諸葛亮、龐統、法正。法正完全可以和諸葛亮、龐統並列。尤其是軍事才能,更在諸葛亮之上。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曾說:「可惜法正沒在(已死),如果他在,一定能勸下劉備不去打,即使去打,也不會敗成這樣。」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法正的肯定,其軍事才能出色,有他輔佐,不會敗成這樣。還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如果有他在,一定能勸下劉備不去打。說明劉備聽法正的話。趙雲勸了,無用。諸葛亮勸了,無用。只有法正勸才有希望。可惜法正已死。
  還有一事,可以說明法正在蜀國有多重要。劉備活著的時候,法正是唯一見謚的大臣。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後來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章武二年,大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第七名:審配,字正南,為人正直,深受袁紹賞識。袁紹死後,曹操圍攻鄴城,審配據城堅守數月,最後由於侄子審榮開門投降,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於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於地曰:「家屬八十餘口,盡遭此賊殺害。願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可速斬我!」操教牽出。臨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頸就刃。
  審配(?~204),字正南,魏郡陰安(今河北清豐北)人。為人正直, 袁紹領冀州,審配被委以腹心之任,並總幕府。河北平定,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審配恃其強盛,力主與曹操決戰。官渡戰敗,審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譖見疑,幸得逢紀力保。袁紹病死,審配等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兄弟相爭,被曹操各個擊破。曹操圍鄴,審配死守數月。
  審配任命侄子審榮擔任柬門校尉,審榮夜間打開城門放曹軍進城,審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曹軍攻入,忿恨辛評、郭圖壞敗冀州,於是命人馳詣鄴城的監獄,殺了辛評的一家。
  另一方面,審配在城中堅持抵抗,被活捉。將押送至曹操帳下,辛評之弟辛毗見其兄家已死,於是拿著馬鞭鞭打審配的頭,罵道:「奴才,你今日死定了!」審配配回頭說:「狗輩,就是你們害得冀州被破,我恨不得殺你!況且你今日難得能親手殺了我麼?」過了一會兒,曹操引見對審配,說:「你可知道是誰打開了鄴城的城門?」審配說:「不知也。」曹操說:「就是你的侄子審榮。」審配說:「這小子不足以一用,居然到了這種地步!」
  曹操有說:「我近來巡視圍城情況,你的箭怎會這麼多?」審配說:「猶恨箭少。」曹操說:「你對袁氏忠心,也是不得不這麼做。」曹操的意思不想殺他。但審配意氣雄壯,始終沒有屈服的言辭,在場的人沒有不嘆息的,而辛毗等又號哭不已,曹操於是殺了他。
  冀州人張子謙歷來和審配不睦,曹軍攻城時先行投降,此時笑著對審配說:「正南,你比我如何?」審配厲聲呵斥:「你不過是個降虜,審配為忠臣,雖然死了,哪裡像你茍且偷生!」臨行刑前,審配呵斥劊子手讓讓自己面北而死,說:「我君在北。」
  荀彧曾經評價審配專而無謀,但是從審配可以據守鄴城數月來看,審配絕對不是無謀之輩,城中弩箭之多也說明了審配佈防的嚴密。可是曹操的人品似乎不錯,每當戰事進入相持階段的時候,總有人願意投靠,如濮陽之田氏,下邳之侯成、宋憲、魏續,官渡之許攸,鄴城之審榮,赤壁之黃蓋… …。曹操也應該是真心地想勸降審配,不然早就像高順那樣直接拉出去剁了。不過,曹操勸降審配,不完全是因為看中他的能力,而更多可能是看中了他在袁紹軍中的地位和聲望,可惜審配寧死不屈,曹操隻得成全他的忠義。
  第八名:趙雲,長阪之戰時,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隻要捉活的。」曹操一向愛惜人才,應該是從趙雲身上看到了關羽的影子,想要將他收為己用,怎奈趙雲驍勇,未能擒獲,後來漢中之戰時,曹操也曾驚嘆道:「昔日當陽長阪英雄尚在?!」
  人們都知道曹操愛將。這裡,我們講一段曹操愛趙雲的故事。話說當年劉玄德引十數萬百姓、三千餘軍馬棄樊城,走襄陽,一程程挨著往江陵進發,被那曹軍追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此時,關羽已被遣往江夏求救於公子劉琦。張飛斷後。隻有趙雲保護老小。趙雲自四更殺至天明,尋不見玄德,又失了老小,心急如焚,拍馬往長阪坡尋找主母與小主人。
  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觀戰,望見一將,白馬銀槍白袍銀甲,所到之處,威不可擋,急問左右,那個穿白袍的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那將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還是個帥哥兒呢!」時到正午,曹操又見一將,紅馬紅袍紅甲紅槍,所到之處,亦威不可擋,急問左右,那個穿紅袍的是誰?曹洪復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那將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天色漸黑,曹操又見一將,黑袍黑馬黑甲黑槍,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槍挑劍砍,遊戲一般,復急問左右:「那個穿黑袍的是誰?」曹洪又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可留姓名!」那將復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曹操嘆曰:「常山不就是真定麼?這個趙子龍真乃天下難得之人。非但武藝高強,勇猛過人,而且英俊異常,十分愛美,一日三更衣。君不見,子龍早上穿白,正午著紅,下午披皂。戰場上尚且如此,平時當如何!」曹洪忙釋曰:「丞相有所不知,那趙雲並非日三更衣也。實乃早上穿白。午時乃血染戰袍為紅色。暮時血漿變黑色矣!」
  曹操說:「原來如此。無論如何我要得到他。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活子龍,不要死趙雲。哪個傷了趙雲,我定要他性命!」曹操的愛將之心,確也救了趙雲。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七進七出,直透重圍,砍到大旗兩面,奪槊三條,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這等勇猛,不亞於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也。
  此役趙雲大敗曹軍,救回幼主,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而子龍自己僅僅在縱馬躍出陷坑時,一個手指上擦破一點點皮兒。子龍愛美,不願讓人看到自己帶傷。於是,他做了一隻鐵箍,套於手指傷處。有專家稱,這便是後來的飾品戒指的來歷。看來中國歷史上「四大發明」還不止,戒指的發明專利應歸於趙子龍呢… …
  世人皆知,三國時期戰將如雲,唯一從無敗績的常勝將軍,就是趙子龍;三國能人無數,唯一沒犯過錯誤的完人,便是趙子龍。難怪劉備愛他,曹操愛他,所有正定老鄉也都愛他並為之自豪。夢亭就此撰有一聯,歌之頌之:雲起燕趙血潤義膽忠肝十美十全三國無二,龍騰楚荊身經窮途絕地百戰百捷四海獨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11:02 , Processed in 0.1855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