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復: 0

[稗官野史] 被招入宮後還敢與皇帝吵架的明代名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3-15 11: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景帝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死後﹐景帝頗受打擊﹐為了盡早生出兒子﹐便開始縱情聲色﹐甚至還將當時的名妓李惜兒召入宮中。事見明人黃景昉所著《國史唯疑》。
  皇帝與名妓交往﹐在歷史上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當時是汴京名妓﹐名滿天下﹐連宋徽宗也聞知其名﹐想要一親芳澤。宋徽宗微服見到李師師後﹐驚若天人﹐從此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出宮來李師師處尋歡作樂﹐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佔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只能望「師」興歎。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面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艷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還在於風韻獨特。
  景帝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惜兒比起後宮其他嬪妃﹐風情大不相同﹐因此備受景帝寵愛。然而﹐李惜兒頗有個性﹐不肯像其他後宮嬪妃那樣﹐只知道一味逢迎﹐與景帝時有口角。景帝一怒之下﹐將李惜兒趕出了皇宮。繼李惜兒後﹐景帝又納唐妃﹐十分寵愛。十分可惜的是﹐儘管景帝求子心切﹐老天爺始終不肯再賞給他一個兒子。景泰七年(1456)二月﹐皇后杭氏也得病而死。景帝連受打擊﹐加上縱慾過度﹐自己的身子也垮了下來。
  這時候﹐景帝不得不開始考慮到底立誰為儲﹐以作後備。沂王朱見深肯定是不在考慮之列的﹐沂王如果重新當了太子﹐英宗的勢力勢必重燃。而景帝是如何對待兄長的﹐他心裡再清楚不過﹐他還能指望兄長的兒子善待他身後事麼?這樣﹐便只有一個人選﹐那便是襄王朱瞻墡。
  對於襄王朱瞻墡而言﹐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被考慮立為皇嗣。景帝考慮襄王朱瞻墡﹐自然是因為襄王朱瞻墡為外藩﹐如果繼位﹐勢必感激他﹐起碼身後事是有保障了。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個難處。召集親王入京的金牌一直在孫太后手中﹐孫太后怎麼可能放著不立孫子沂王朱見深﹐而去立襄王朱瞻墡呢?種種顧慮中﹐事情便拖下來了。景帝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子嗣不是什麼大問題﹐沒想到一場驚天陰謀就要來臨。
  南宮復辟實際上是因為景帝病重﹐某些投機分子臨時起意﹐事先並未有周密謀劃。參加這一政變的人﹐主要有石亨、宦官曹吉祥、王驥、張軏、楊善﹐以及徐有貞。其中﹐徐有貞為主謀。
  石亨﹐渭南(今屬陝西)人。襲父職為寬河衛指揮僉事﹐善騎射。正統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參將﹐輔佐朱冕守大同。也先進犯大同時﹐明軍兵敗﹐石亨單騎奔還﹐被關進監獄等待處分。後來北京保衛戰時﹐兵書尚書于謙推薦石亨掌管五軍大營。石亨不負于謙所望﹐立下大功﹐被封為武清侯。石亨由一個待罪的敗軍之將瞬間加官進爵﹐難免受寵若驚﹐他內心深處是相當感激于謙的。為了表達對于謙知遇之恩的感謝﹐石亨特意上書﹐請求景帝加封于謙的兒子於冕。
  石亨也知道于謙當初用他﹐僅僅是因為他熟悉軍情﹐在公不在私。但他顯然還不夠了解于謙的為人。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不但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石亨的好意﹐還當眾指責他徇私。當著那麼多大臣的面﹐石亨十分難堪﹐又愧又恨。他原來的一腔感恩之心﹐立即化做了怨恨﹐發誓有朝一日要報復。
  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寵有加﹐恩遇甚至超過了于謙。可笑的是﹐景帝病重時﹐精心挑選大臣代行祭祀大禮﹐他沒有選擇于謙﹐而是選擇石亨。而剛好是這個石亨﹐看見景帝病重﹐起了異心﹐密謀擁立英宗復辟﹐立不世功勳。奪門政變後﹐景帝得知有人兵變的消息﹐第一句話竟然是:「是于謙謀反了麼?」歷史人物的微妙之處在這場可悲的政變中展露無遺。
  曹吉祥是參與奪門之變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曹吉祥﹐永平灤州(今河北灤縣)人﹐宦官。早年曾依附於權傾當朝的大宦官王振﹐參加過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討鄧茂七和葉宗留等﹐立有軍功。當時英宗在位﹐曹吉祥就頗得寵信。景帝即位後﹐王振的同黨馬順、毛貴等人都被殺掉。曹吉祥卻由於奸滑、刁鑽﹐逃過了一劫﹐並很快掌管禁軍與內廷侍衛﹐成為新皇帝的新寵。
  王驥﹐即前面提過的負責看守南宮的靖遠伯﹐他靠戰功起家﹐在英宗一朝和景帝一朝都備受信任。
  張軏﹐英國公張輔的幼弟。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曾被于謙彈劾﹐心中深恨于謙。此時為前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是京師中握有兵權的實力派人物。
  楊善﹐即前面那位完全靠自己的家當和口才迎回了太上皇的禮部左侍郎。他自認為立不世之功﹐卻為景帝所壓抑﹐自然要將賭注全部下在英宗身上。
  徐有貞﹐即在瓦剌軍隊進逼京師之時﹐率先提出「南遷」主張而遭到于謙等人嚴正駁斥的徐珵。之後﹐徐珵名聲大壞﹐屢為內外朝所譏笑﹐多年未得晉陞。徐珵多次請求于謙舉薦﹐希望謀取國子祭酒一職。于謙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聽說是徐珵﹐便鄙夷地說:「就是那個建議南遷的徐珵嗎?此人心術不正﹐任國子監祭酒之職豈不敗壞了諸生的心術!」未能遂願的徐珵非常懊惱﹐他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對于謙恨之入骨。懊喪之餘﹐徐珵轉而奉承內閣大學士陳循。在陳循的建議下﹐徐珵將名字改為徐有貞。
  景泰三年(1452)﹐徐有貞任左僉部御史﹐到張秋地區治理黃河。當時﹐黃河在沙灣一段決口已有七年﹐一直治理不好。正統初年﹐黃河屢次北決﹐威脅沙灣運道。正統十三年(1448)﹐黃河在河南新鄉八柳樹決口﹐東北直衝山東張秋﹐毀壞堤岸﹐淤塞運道。朝廷十分驚恐﹐先後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決﹐均不見根本成效。景泰三年(1452)六月﹐黃河又衝決沙灣運道北岸﹐挾運河水東奔入海。景泰四年五月﹐再次決開沙灣北岸﹐掣運河水入鹽河﹐漕舟盡阻。
  在處理影響廣大的複雜問題時﹐徐有貞被證明具有非凡的行政才能。他到任後﹐即對河情水勢進行實地勘查﹐逾濟、汶﹐沿衛、沁﹐循大河﹐道濮、范﹐提出了置水閘、開支流、疏通運河三條措施﹐並積極組織大量民工﹐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從景泰四年底興工﹐至景泰六年七月竣工﹐凡費木鐵竹石累萬數﹐夫五萬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餘日﹐終將沙灣決口堵截﹐消除了水患。後徐有貞又奉命巡視漕河濟寧等十三州縣﹐督促修復河堤。因治河有功﹐徐有貞進為左副都御史。
  毫不誇張地說﹐徐有貞在中國治水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在政治上﹐他多被史家列為奸臣﹐但他又是一位出色學者﹐這是毋容置疑的。他在山東治黃成功﹐並早於西方近400年做水箱放水實驗﹐是科學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徐有貞治水成功後一年﹐景泰七年(1456)﹐山東大水﹐河堤多壞﹐惟有貞所築如故。張秋地區百姓唱道:「昔也﹐沙彎如地之獄﹔今也﹐沙彎如天之堂。」徐有貞一生榮辱沉浮、功過攙雜﹐表現出歷史人物複雜的多面性。
  轉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二日﹐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幾日不能臨朝。群臣到左順門問安。宦官興安出來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為社稷計﹐徒日日問安﹐有何益處?」群臣啞口無言﹐只得退了出去。在朝房中﹐群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議﹐認為興安的話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們商議立儲。御史蕭維禎等人提議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大學士蕭鎡認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應該另選賢良。群臣意見不一﹐鑒於鍾同的前車之鑒﹐沒有人敢輕易上奏提重立沂王為儲﹐於是擬定以「早建元良」請。
  正月十四﹐群臣將奏疏遞了上去﹐景帝沒有答應﹐有諭令下來:「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表示皇帝將於正月十七臨朝。按照明朝慣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禮﹐大祀天地。群臣都認為這是景帝身體好轉的標誌﹐於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議。
  然而﹐景帝卻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本想正月十五親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宮﹐正月十七臨朝﹐哪知道剛剛站起來﹐就頭昏眼花。歎息了半天﹐景帝決定選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按理來說﹐代為祭祀的大臣應該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應該從內閣或者六部中選取﹐但景帝怕自己的病情動搖人心﹐便決定選一位武將﹐於是﹐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歷史就因為這一意外而改寫。景帝將石亨召到病榻前﹐親自殷殷囑咐。石亨一切都痛快地答應下來﹐但他親眼看見景帝的病態﹐內心已經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後﹐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軏和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景帝已經不行了﹐商議要為自己謀後路。
  此時﹐京師正有一種流言﹐說大學士王文正力勸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是這樣﹐王文將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謀議是文臣之事﹐功勞也輪不到石亨、張軏等武將身上。石亨說:「景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英宗身上﹐擁立英宗復位﹐這樣﹐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夠飛黃騰達。
  當場﹐三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后﹐密告她復辟一事﹐藉機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張軏則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許彬(先前迎英宗於宣府的那位)商議。許彬聽說二人的來意後﹐當即以手加額﹐說:「這是不世之功!不過﹐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貞多計謀﹐你們可以去找他商議。」
  石亨和張軏又連夜去找徐有貞。徐有貞大為興奮﹐當即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忙道:「帝星已見移位﹐咱們要幹這件事﹐須得趕快下手。」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濴、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眾人推舉商輅主草奏疏﹐疏成後已經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奏上朝廷。於是群臣決定在次日清晨景帝臨朝時﹐再將奏疏遞上去。但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人的殺身之禍。倘若這復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遞上﹐或許于謙等人不會遭到殺身之禍。短短幾個時辰﹐不但改變了大明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著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出門後﹐徐有貞又順路邀請了楊善和王驥作為同黨。楊善和王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報答太上皇。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子和孫子都帶在了身邊。三方人馬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後﹐又等到了張軏率領的大隊京營兵﹐一齊向皇城進發。張軏調兵進城是借口瓦剌騷擾邊境﹐要保護京城安全。而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所以能夠通行無阻。四鼓時分﹐大隊人馬從長安門直接進入皇城。進入紫禁城後﹐徐有貞重新將大門鎖上﹐防止外面有援兵進來﹐並將鑰匙投入水竇中。皇城內的守軍見這夥人十分奇怪﹐不明所以﹐但也不敢過問。
  這時候﹐天氣忽變﹐烏雲密佈﹐伸手不見五指。眾人害怕有逆天意﹐會遭到天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說大事必濟。於是眾人繼續前進﹐順利地到達了南宮。然而﹐南宮宮門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石亨派人用巨木懸於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門。門沒有撞開﹐門右邊的牆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眾人便從牆的破洞中一擁而入。
  英宗朱祁鎮這時候還沒有睡覺﹐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禁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英宗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這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英宗朱祁鎮直奔大內。路上﹐英宗朱祁鎮挨個兒問清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
  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的士兵上前阻攔。英宗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的士兵頓時傻了眼﹐不敢阻攔。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英宗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殿上的武士們揮金瓜要打徐有貞等人﹐被英宗朱祁鎮呵止。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眾臣因為景帝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經早早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後﹐眾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鎮。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復辟了!」英宗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英宗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
  英宗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景帝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莫非是于謙不成?」意思是問是不是于謙謀反篡位了。左右驚愕萬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確實是令人驚訝﹐于謙於國於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輔佐景帝登位、迅速地安定局面上﹐于謙所起到的作用無人能及。可以說﹐沒有于謙﹐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穩。而之後﹐景帝也對于謙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恩寵和信任。誰也想不到﹐原來在景帝的內心深處﹐竟然如此提防他所信任的人﹐帝王的薄情寡恩由此可見一斑。
  片刻後﹐宦官興安回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景帝連說:「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他表面鎮定無事﹐心中卻是欷歔感歎﹐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失望之情。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一切都已經完了﹐他所加在兄長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英宗南宮復辟無疑是一場爭奪皇位的政變﹐明朝政變的次數不及唐朝﹐但唐朝頻繁的政變主要源自於宦官專權和藩鎮林立。明朝雖然也出現了宦官擅權的嚴重局面﹐但幾次政變卻有更複雜的歷史背景。這裡再稍微談幾句。縱觀明朝的政變﹐謀變一方真正得手的只有成祖朱棣和英宗朱祁鎮。而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他本人事先卻毫不知情﹐只是在極為偶然的情況下重新登上了皇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08:32 , Processed in 0.2188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