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復: 0

[稗官野史] 亡國之君為何能打造中國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2-23 11: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應該有不少,大概是一個王朝的結束就會有一個亡國之君。其中最著名的也不乏其人,縱觀二千多年的皇帝史,最著名的亡國之君非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莫屬。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朱由檢被封為信王,天啟七年即位,是為思宗,改元崇禎。他在位十七年,是明朝第十六世皇帝,也是最後一世皇帝。
  十七歲的朱由檢繼位後,便誅殺了大太監魏忠賢,為東林黨人平了反。此時,明朝已經到了內憂外患的地步。在內部,朝廷上下黨爭愈演愈烈,加上連年天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大規模爆發;而在外部,滿清風生水起,不斷掠奪中原。崇禎皇帝竭盡全力,節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企圖挽回大明的衰亡,然而他專橫獨斷,剛愎自用,殺害忠良,中央權臣,致使朝廷內部人人自危,最終眾叛親離;同時,他又橫徵暴斂,向民間徵收「遼餉」、「剿餉」、「練餉」等苛捐雜稅。最後終於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自殺殉國。
  縱觀崇禎皇帝的一生,雖然他勤於朝政,但是很難掩蓋他腐敗皇帝、亡國之君的污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腐敗皇帝、亡國之君,卻打造了一個歷史上最有骨氣驚人的王朝。即便是號稱最強大的漢、唐與之相比,恐怕也都望塵莫及。
  先說說與漢朝相比。長期為明朝邊外患的是蒙古和後金,後金也就後來的滿清,而漢朝的外患則是匈奴。公元1449年,即正統十四年,為了打擊西部蒙古瓦剌的大舉進犯,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但因為用兵不當而導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可是,漢高祖劉邦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大漢朝廷去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回明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雖然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但是,明朝卻有過如此令人耀眼奪目的輝煌。
  再說說與唐朝相比。唐初國力強盛,威震四海。可是安祿山的叛兵和黃巢的起義軍以及吐蕃的蠻兵都曾攻入大唐的帝都長安。更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不堪的事例。當然,明朝也有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的事情,但遷都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當時來自的蒙古外患時常入侵明朝的北方邊境,大明天子就是要親自站在第一線堅守國門。崇禎皇帝在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南京之時,他也是堅決拒絕,最後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這就叫做「君王死社稷」。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多大的危機,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即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無可復加的時候,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八旗勁旅和李自成起義軍,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皇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十分堅定,就是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正是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明朝精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7 07:04 , Processed in 0.1826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