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4|回復: 0

[稗官野史] 康熙帝放棄滿洲家法,確立君權一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1-6 19:5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因為順治早死,康熙幼年即位,由四大臣共同輔政,鰲拜位居最末,卻最為專橫跋扈,擺在少年康熙面前的既是一個「吏治墮污,民生憔悴」的爛攤子,又是一種受制於人的局面。康熙帝輔政大臣鰲拜的跋扈擅權,使得以賢臣輔政(或攝政)這種為儒家所倡導的好制度變了質,這本來是中國古代社會惟一具有進步意義的權力分配方式,也是原始儒家所追求的理想。
  這不是有沒有制度保障的問題,而是由於人的素質低下,品質惡劣,敗壞了好制度。這正應驗了荀子所謂「有治人無治法」的觀點。荀子說:「法不能獨立存在,律例不能自動施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律是治的開始,君子是法之源頭(源清則流清)。故有君子則法雖然有缺失,而足以周全;無君子則法雖具備,施行必然有所失,不能應事之變,足以導致亂局… …故賢明的君主急於得其人,而昏暗的君主卻急於使法律貫徹。」(《荀子·君道篇》)。康熙帝非常贊同荀子的觀點,以為這是至理名言。
  康熙帝整治鰲拜以後,學習漢儒文化,中國明朝的權力形式又被恢復了,所謂「清承明制」,固然有其進步的一面,但也有重大的遺憾。康熙帝為了大清帝國的長治久安而拋棄滿洲家法,成為古代中國最高文化利益的保存者,堪稱大智大勇,然而失誤也是如影隨形。
  康熙帝重新制定了治國方針。在「漸習漢俗」、「振興文教」的基本國策的貫徹實施上,理學大儒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熊賜履、李光地、張英等帝師們的言教啟發,使康熙帝樹立了仁義的價值觀念,促成了他在政治和文化諸方面的成熟。理學對他的影響最有價值,人稱「理學皇帝」。康熙帝以「與民休息」的政策為治國宗旨,這既是康熙帝深諳「戒急用忍」謀略精義的體現,也是理學「惟在躬行,不在口講」之主張的實用。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8 23:29 , Processed in 0.1860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