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回復: 0

[稗官野史] 文武班底之爭葬送掉曹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7 06:5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操起家,創業團隊的班底基本依靠於「汝穎卿相」與「譙沛將帥」這兩大主力。曹操在世時,這二者一文一武平分秋色,倒也相得益彰、相安無事。但朋黨之爭,自古有之,曹魏政權也絕非鐵板一塊,「汝穎卿相」與「譙沛將帥」兩大陣營從來涇渭分明,此消彼長。
  而在曹操暮年的立嗣之爭中,王位繼承權在曹丕與曹植之間搖擺不定,客觀上更促使兩大陣營分立各事其主,矛盾已埋下重重隱患。而隨著曹操死後曹丕的最終勝利,譙沛將帥的勢力被日漸削弱,最終在高平陵事變中,代表汝穎集團的司馬懿父子完勝。由是魏晉易代之局已定,兩大陣營之爭最終徹底埋葬了曹魏政權。
  由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曹操親手培育了曹魏基業的掘墓人。從曹操創建基業時依靠的兩股力量,分析他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決定曹魏勢力的走向和命運。
  魏文帝曹丕曾經在《下穎川詔》中如是寫道,「穎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 …天以此郡,翼成大魏。」由是可見,穎川之於曹魏帝國,堪稱其問鼎中原的龍興之地,其實在這個意義上,穎川又是和汝南並稱的。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了那一干汝、穎之地的賢俊們。而其中的佼佼者,先有荀彧、郭嘉,而後又有鍾繇、陳群等人。
  「奸雄」曹操卻絕不肯掠人之美,對此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裡秉筆直書,「荀彧、程昱為曹操畫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絕不攘為己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當然是時,曹操初起於微末之間,雖不乏欲以此籠絡士人之嫌,但是卻也道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那就是在曹操平定南北的征戰之際,荀彧出謀劃策、居功至偉。
  荀彧出自穎川穎陰世家,其叔父荀爽一度官拜司空,位列三公,荀彧更是少負盛名,曾經被南陽何顒視為「王佐才也」。荀彧與荀攸叔侄共事過曹操,且均有建樹。當然荀彧尤其為人稱頌者,還是他「德行周備」。對此鍾繇更是欽服之至,讚譽有加,他說:「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司馬懿也曾經這樣評價荀彧:「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荀彧曾為尚書令,故稱」荀令君「)者也。」
  當然,雄主曹操看重的還是荀彧的運籌帷幄。對此鍾繇甚至認為荀彧之於曹操,兼有師、友之義。所以曹操更是曾經兩次上表漢獻帝,為荀彧求封。建安八年,曹操在《請爵荀彧表》中毫不諱言,「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在其後的《請增封荀彧表》中,曹操再次詳述,不厭其煩,昔袁紹作逆… …復若南征劉表… …而彧建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
  郭嘉,穎川陽翟人,與荀彧是不折不扣的老鄉,他雖比不上荀彧的家世淵源,但才具非凡,也是被荀彧親自舉薦給曹操的。初見郭嘉,曹操便大加讚賞,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果不負曹操所望,之後,在擒呂布、取眭固、斬袁譚、定烏丸等一系列攻伐之中,都屢建良策,以至於郭嘉早卒之後,曹操傷痛不已,對荀攸等人直言不諱,「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先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由此可見,曹操之於郭嘉的期許,曾不輸於劉備臨終托孤之諸葛孔明。所以郭嘉死後,曹操上《請追增郭嘉封邑表》,再為郭嘉求封,其中寫道,「故軍祭酒洧陽亭侯穎川郭嘉…每有大議,發言盈廷,執中處理,動無遺策… …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動實由嘉。」
  曹操最初起兵於討伐黃巾軍、董卓之際,而早年的征戰也主要發生在汝、穎、譙、沛之間,這些地區堪稱曹操的革命根據地,所以曹操的班底也主要來自這一地域。如果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曹操離不開荀彧、郭嘉這些汝穎俊才,那麼衝鋒陷陣則是另有其人,這就是以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惇、夏侯淵為首的譙、沛將帥。
  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據《曹瞞傳》載,「嵩(曹操的父親),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而夏侯淵又為夏侯惇族弟也,曹仁、曹洪皆太祖從弟也。其實,曹仁、曹洪也絕不僅僅是曹操的追隨者,而且對於當時起兵的曹操而言,無不有「雪中送炭」之誼,堪稱曹操不折不扣的「子弟兵」。據《三國誌·曹仁傳》載:「曹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旅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曹洪也殊途同歸,「揚州刺史陳溫素與洪善,洪將家兵千餘人,就溫募兵,得廬江上甲二千人,東到丹陽復得數千人,與太祖會龍亢。
  「汝、穎卿相」與「譙、沛將帥」,毋庸置疑是曹操創業團隊的兩大主力,如果掌控、運用得力,自然是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而曹操在世時,這二者也的確平分秋色、相安無事。但正如歐陽修在《朋黨論》一文中所言,「朋黨之爭,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因此曹魏政權裡,「汝穎卿相」與「譙沛將帥」之間也絕非鐵板一塊,此消彼長又怎可或缺?尤其是當曹操垂暮之年,而王位繼承權又在曹丕、曹植之間搖擺不定的時候,這兩大陣營也必然要依違於曹丕、曹植之間,而曹丕、曹植之間的王儲之爭也必然在這兩大陣營之間培植親信。
  儘管「嫡長制」不合乎擇優錄用的現代理念,但其在封建宗族制度中的合理性卻也不遑多讓。然而曹操卻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必定要不拘一格。起初是環夫人所生的幼子曹沖,而曹沖稱象的典故早已讓曹沖的聰明才智,永載史冊,而「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可惜,曹沖十三歲便夭折了,曹操哀痛不已,當曹丕勸慰時,曹操的回答顯然沒有顧及曹丕的感受。
  即便曹沖夭亡了,幸運也未必就輪得到曹丕。先是同母弟曹植拔得頭籌,曹植既以才見異… …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曹植的羽翼主要是沛國人丁儀、丁廙兄弟,以及傾向於譙沛集團的楊修。丁氏兄弟和楊修迫不及待向曹操擁立曹植為太子。而曹丕顯然也不肯安守本分,他奪嫡則仰仗於汝川許昌人陳群,以及依附於汝、穎集團的河內人司馬懿。
  其實曹丕與丁氏兄弟素有嫌隙。此前丁儀與曹操長女清河公主有過婚約,卻被曹丕中傷,其後曹操將清河公主嫁給了紙上談兵的夏侯懋。也許有了這段恩怨,丁儀、丁廙兄弟擁立曹植更是不遺餘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曹操親手培育了曹魏基業的掘墓人。由於他在選擇接班人的舉國大計上一度舉棋不定,從而讓曹丕、曹植兄弟都蠢蠢欲動。一旦兄弟鬩於牆昭然若揭,無論是汝、穎卿相,還是譙沛將帥都不能無動於衷。尤其是在曹操病逝之後,曹彰與曹植兄弟同心,曹彰帶兵從長安來奔,欲襲取魏王璽、綬,藉機矯詔立曹植,欲為曹植問鼎魏王大位;而傾向於曹植的譙、沛將帥遙相呼應,曹丕也在汝穎集團的支持之下,順利即位。但是汝穎集團與譙沛集團之間的矛盾已經埋下隱患,並且最終徹底埋葬了曹魏政權。
  據《三國誌·徐宣傳》,「太祖崩洛陽… …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譙、沛人。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文帝聞曰:『所謂社稷之臣也。』」主導洛陽軍中的譙沛集團欲藉機興風作浪,由是可見,曹丕與譙、沛人的芥蒂之深。對於曹丕、曹植與譙沛將帥、汝穎卿相之間的涇渭分明,知名學者朱子彥曾經從此二陣營所屬的階層做出過解讀,汝穎集團代表世族地主,標榜儒學宗法制度,倡導嫡長子繼承,無論從主客觀方面都符合曹丕的政治需要。
  曹丕稱帝之後,必然會親近、重用汝穎集團,而警惕、貶抑譙沛集團。隨著荀彧等人相繼離世,陳群成為汝、穎卿相中的領軍人物,與陳群並稱「四友」的司馬懿、吳質、朱爍相繼被曹丕重用;而譙沛將帥的勢力卻日漸削弱,曹丕甚至將曹洪「下獄當死」,即便卞太后出面,仍免官削爵土。而與此同時,一度與軍權無緣的汝、穎文人集團中的司馬懿卻開始典兵,至此兩大陣營的攻守之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時移勢易,魏明帝曹叡當政的時候,代表汝穎集團的司馬懿與代表譙沛集團的曹真之間的矛盾和爭鬥時隱時現,而此時圍繞在司馬懿周圍的便是穎川人士陳泰(陳群之子)、荀顗(荀彧之子)、鍾繇等人。曹叡去世之後,曹爽、夏侯玄成為譙沛集團的領袖,他們與汝穎集團的搶班奪位更日益白熱化。終於在高平陵事變中,司馬懿父子完勝,而魏晉易代之局已是箭在弦上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00:32 , Processed in 0.3035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