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回復: 0

[稗官野史] 明清皇帝每天吃什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4 07: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耕文化的三餐習俗。明帝重視晚餐,晚餐吃飯、飲酒、賞樂、觀舞等外,欽點侍寢的宮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兩餐,這源於其先祖日出上山,過午回家,這是漁獵文化的兩餐習俗。清帝用膳,時間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卯正(6時)二刻,晚膳午正(12時)二刻。禦膳時間,隨季變化。夏、秋季,晝長夜短,早、晚膳則提早半個時辰;冬、春季,晝短夜長,早、晚膳則推後半個時辰。特殊情況,也有變通。除正餐外,隨時需要,另行承應。
  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點主要在乾清宮及其附近,而後經常在養心殿東暖閣進膳。但飯隨帝走,地點不固定。皇帝走到哪兒,傳膳就跟到哪裏。皇帝身邊總有幾個「背桌子」的侍從。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令下,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一字擺開。傳膳太監手捧膳盒,從禦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禦膳房已準備好的飯、菜、粥、湯等擺在膳桌上。宮外露餐,有圖為證。如清宮廷畫家繪製的雍正帝《行樂圖》,描繪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雍正帝及眾皇子等人在苑囿中遊樂,正要擺膳的情景。右邊山石上放著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執壺、酒杯、茶壺及碗、箸(筷子)等。疊石間盛開著玉蘭、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貴」。皇帝進膳有膳單,就是食譜、菜譜,禦膳所用食品及烹調廚師,逐日開單,具稿畫行。每日用膳前,膳單要寫明某菜為某廚師烹製,以備核查。膳單匯總,月成一冊。
  明宮內府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司禮監,禦用監,內官監,禦馬監,司設監,尚寶監,神宮監,尚膳監,尚衣監,印綬監,直殿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寶鈔司,鐘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銀作局。如司禮監,設提督太監(大總管)、掌印太監(內外章奏)、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朱)、隨堂太監(管章奏文書)和典簿太監(文書保管收發)等。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對太監限制較嚴。乾隆帝奏事太監曾用秦、趙、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趙高之禍。清末雖出現跋扈太監安得海、李蓮英,但較東漢、晚唐和明朝,可謂「小巫見大巫」,其權勢和氣焰差了很多。
  清順治十二年(1655),命工部鑄鐵牌,書皇帝敕諭:「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接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淩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鐵牌立於交泰殿內,警示後宮太監不得幹預朝政。
  康熙十六年(1677),設宮殿監辦事處,又名「敬事房」。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後唯一的宦官機構,管理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負責宮內陳設、打掃、守衛,傳奉諭旨,辦理與內務府各衙門的往來文件等事。康熙帝親書「敬事房」匾掛在房內。敬事房在乾清門東側,與南書房對應。
  太監的品級,康熙六十一年(1722)定敬事房大總管為五品,清朝授太監職銜從此開始。雍正元年(1723),定敬事房大總管為四品。這是清宮太監最高的職銜。他們每月能得到銀八兩,米八斛(清制一斛為五鬥)。而剛入宮的小太監,每月也領銀二兩,米一斛半。他們的年薪超過了七品知縣,還能得到各種名義的賞賜。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待遇優厚,權力也大。太監是個群體,自然有奸佞,也有賢良。
  明清皇宮的女性,主要有四個群體:后妃,乳保,女官,宮女。后妃是皇帝的妻妾。乳保是乳母和保姆。乳母主要是給皇子和公主餵奶的,就是奶母;保姆是照看、撫育幼年皇子和公主的。女官做管理工作,宮女為後宮雜役。她們入宮不易,是經過挑選的。以上四種人,宮女數量,多得驚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00:24 , Processed in 0.4735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