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回復: 0

[稗官野史] 京劇名伶楊月樓被棒打鴛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8-7 05: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京劇名伶楊月樓的婚姻風波,和「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等一起,被哄傳為所謂「清末四大奇案」。其實與其他事件的撲朔迷離相比,這場因官方挾傳統禮法蠻橫介入而導致的風波,它的看點並非情節的戲劇化,而在於從官民話語的對抗和民眾觀念的變革中,深刻反映了宗法社會的基礎被一點點撬動的現實。
  京劇名演員楊月樓清末活躍於上海舞臺,以小生角色為擅長。楊月樓本人身材魁偉,扮相俊美,嗓音清越,武功精湛,因此每次登臺,觀眾均為之傾倒。說起來楊月樓能夠讓紅粉佳人施以青眼,還要感謝上海獨具的開放性,須知,當時北京的戲院還不許婦女到公開的戲院裏去看戲,而上海則不然,然而偏偏是這種女人緣給楊月樓帶來了麻煩,清同治12年(1873),一代名伶的婚姻風波上演了。
  《申報》全程關注了這場風波,其中一篇文章曰《記楊月樓事》,簡要介紹了風波的起因:一位粵商的女兒名阿寶因觀楊月樓演戲,慕其才藝,遂「作書函,並年庚貼,細述思慕意,欲訂嫁婚約。」後由粵女之母王氏作主,經媒妁說和,遂訂婚嫁。但當迎娶之時,粵商族黨以平民嫁「賤民」,有辱門楣鄉風,遂群起阻攔,並以楊月樓涉嫌「誘拐」訴之於官府。「夫妻方行合巹禮,縣差與巡捕至,扭月樓夫婦」,送至縣署,被亦屬粵籍的縣令以誘拐論處,將楊月樓和該女等分別施刑嚴責,「敲打其(月樓)脛骨百五,批掌女嘴二百」,收監候判。
  男女談婚論嫁,而且還有媒妁之言,居然還會引起「族黨」鬧事,官方也不惜強力介入,棒打鴛鴦,這種當代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就當日情勢而言,卻並不缺乏法理根據。
  《大清律例·戶律·婚姻》中明文規定,良賤不得通婚。「凡家長與奴娶良人女為妻者,杖八十。女家減一等,不知者不坐。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長知情者,減二等,因而入籍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者,杖九十。各離異改正。」哪些人群屬於這一條文所規定的賤民階層呢?
  《清史稿·食貨誌》曰:「四民為良。奴僕及倡優為賤。凡衙屬應役之皂隸、馬快、小馬、禁卒、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長隨與奴僕等。」劃在「良民」這個圈子裏面的,就只有傳統社會認定的士、農、工、商這四大階層,除此之外,就都屬於「賤民」。在傳統社會裏,一個唱戲的儘管可能因為藝術卓越而被無數戲迷追捧,但在官方語語體系裏,其為「賤民」的天然屬性卻無法改變。楊月樓再紅,但仍然是賤民,就仍然不能娶「良人女」為妻。這就是當日之客觀背景。
  如果說官府強力介入楊月樓的婚姻,屬於成文法規定之範圍,那麼阿寶父親的「族黨」干預阿寶婚事,則是一種習慣法。在傳統社會裏,宗族的巨大魅影滲透進個人的私生活,被視為當然,早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集體潛意識。在傳統觀念裏,阿寶與「賤民」楊月樓通婚,就不僅僅是其個人的私事,而會影響到整個族群的面子、聲望和地位,非出手干預不可。而且宗族對個人的影響力,向來能夠得到官方的支持,因為要加強對社會生活的監控,公權非借助這種族權不可。
  如此看來無論粵商族黨,還是官府,似乎都只是在做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他們卻忽略或曰輕視了另一個事實,這就是晚清之上海正處在日益開放的氛圍之中。果然此案一出,宗族勢力和官方的作為遭到了輿論的強烈反彈,上海市民更是議論紛紛,匿名揭貼遍貼於租界內,為此案鳴不平。初於社會中嶄露頭角的報紙則給這些聲音提供了公之於眾的平臺,典型者如12月29日《申報》發表一篇署名「持平子」的來信,其中寫道:官方對楊月樓和阿寶的處置,「在粵人以為大快人心,在旁人以為大慘人目。敢問貴館:邑尊(即縣令)究執何例以辦?夫月樓雖不安分,咎實難辭。然就事論事,似尚不比於搶盜。今竟敲擊脛骨,其將以強盜律之乎?」該文認為,月樓與阿寶之婚姻,是「受母命,倩媒妁,具婚書,得聘禮,而後迎娶合巹」,一切符合正常婚嫁程序。在作者看來,「阿寶疑若無罪」,並認為「即令阿寶私通月樓,亦當候其父自行處置」,族黨及官府不應代為懲辦。「故疑此案,覺有情輕罰重之故。」
  這封信在報紙上刊出之後,不僅受到質疑和批評的官方大感不快,以粵商為首的主張嚴辦楊月樓的一派也十分憤怒,在報上撰文回擊,他們一方面援引良賤不能通婚的法律條文,另一方面重申傳統道德觀念,認為「月樓一優伶耳,… …至微至賤」,並據「萬惡淫為首」的古訓,認為「奸重於盜」,此事乃「姦淫大惡」,應予重懲,現施之刑,不僅不為過重,反而屬「輕恕發落」。聲稱粵人此舉旨在維護風化,「氣節過人,譽之不暇,何毀之有?」並指責持平子「議邑尊妄刑」是「謗毀邑尊」,「悖謬太甚。」
  《申報》前後刊出多篇觀點對立的來稿,似乎不偏不倚,其實不然。出自報館人士手筆的《中西問答》一文,已把其真實態度顯露無遺。該文寫道,「有西方人士至申報館笑告,『謠傳邑侯(上海知縣)欲查訪持平子其人及貴館之主筆欲得而甘心焉。』而余昨讀西字日報及持平子原稿全文,則其論及此案時,責備邑侯處理此案不當之文字,已被本館刪去大半,已為邑侯深諱矣。其中有楊月樓在問供之先,已將伊拇指吊懸,幾達一夜之久。膀肩兩骨,已為扭壞不能使動。吊懸時並用木枷以困之,將楊頭頸骨緊壓,幾至不能呼吸。後來花費多金使用,才能鬆寬,始得活命。西方國家均無如此之刑罰。」在報館看來,與西文報紙議論此案相比,《申報》所發表的持平子一文已經技術處理,顯得平和多了。而要論實際,清王朝司法之黑暗的和不人道在此案中的表現更有聳人聽聞者,直言「西方國家均無如此之刑罰」。
  1874年5月27日《申報》又刊出《英京新報論楊月樓事》一文,「英京倫敦新報述楊月樓之案曰:上海民間風傳有勢力者請於邑尊,務須將楊月樓置之死地,以雪同人之怒,且許諾之曰:『若果能殺楊,則賄以二萬銀數』,與此案同時,有名瞿茂和者與人和奸一案,僅仗一百下釋放。楊月樓亦屬和奸案,不但已處嚴刑,且堂上聲稱必欲置之死地。此或系奸民風傳,本館譯之,姑欲使官憲知之,想上海縣尊斷乎不會出此手段也。」與前相比,這篇文章對官方來說,其壓力更大。而報館巧妙的地方在於,它只是引述西文報紙消息,向公眾透露官方和主張重懲楊月樓的勢力正在密謀「將楊月樓置之死地」,然後筆墨一轉,說這「或系奸民風傳」,「想上海縣尊斷乎不會出此手段也」。借助新興媒體,輿論這種介入公共事務的勢頭有增無減,對遏制官權的肆虐當然是有益的。
  儘管輿論哄然,媒體也公然對官方表示不滿,但在官威如故、社會觀念也未得到根本改變的國度,當事人的命運曲線還是在舊式的軌跡中滑行。1874年5月《申報》刊出楊月樓在松江複審情形曰:聞楊月樓自上海解到松江太府提審,楊磕頭哀求太守伸冤。太守見而憐之,委婁縣知縣複審,婁縣知縣責其二百下,逼其不得翻供,以誘拐良家女子論罪。按例載:誘拐良家女子為妻,照例擬予軍遣之罪。最後官方定讞,楊月樓即以誘拐結案,被判遠徙,所幸不久光緒登位,清廷實行大赦,才得釋放。1875年7月26日,《申報》也及時刊布了這則消息,說楊月樓判處軍遣罪,適恭遇恩赦,現奉臬憲(各省負責司法之按察司)核明,雖罪有應得,但可得援免之例。乃匯案轉詳撫憲(各省總攬行政的長官即巡撫),核準奏,專候部復到日,即可釋放而予自新路矣。
  與楊月樓終被釋放,按照官方口氣還能「改過自新」相比,阿寶的命運更為淒慘,《申報》報道:阿寶發交普育堂擇配,有一孫姓老人,年已七旬有餘,至普育堂申言,無妻室,有資產,欲娶阿寶已久。這就是傳統社會裏所謂的「官媒擇配」。在官方主持下,一個花樣年華的少女嫁給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族黨」和官方的虛榮心大概都得到了滿足,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遠比嫁給一個戲子要令其有面子多了,而且還不會對既定的社會秩序產生威脅性。至於阿寶的想法和願景,又有什麼值得關心的呢?
  楊月樓被開釋後,自然還是操舊業以維生計。因其原有的號召力,加上鬧出的廣為人知的婚姻風波,對觀眾可能更具吸引力。戲院老闆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讓其在丹桂戲園接連演戲三日,結果盛況空前,雖早早就已滿座,但觀眾仍蜂擁而至。孰料這種熱鬧也刺激了官府,知縣怒其招搖過甚,飭差役拿辦。楊月樓事先聞風逃逸,經此挫折,其後來在上海終未復業。據1879年4月30日《申報》消息楊月樓應北京著名京劇演員程長庚之邀,轉而去北京獻藝,終成一代名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17:18 , Processed in 0.5825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