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回復: 0

[稗官野史] 為甚麼古代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7-29 05:2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由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宮殿所組成﹐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座落於北京市中心。故宮﹐即舊王朝的宮殿之意。故宮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三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紫禁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正殿叫做「奉天殿」﹐明嘉靖年間重建後﹐又改為「皇極殿」﹐到了清代﹐則改為「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三大殿之首﹐是明清兩代皇帝登基與舉行大典的地方。那麼﹐為甚麼古代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呢?
  在古代﹐民間往往認為皇帝詔令天下的大殿就叫作金鑾殿。不過﹐金鑾殿卻出自唐代的大明宮。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唐代在長安有三大宮殿區﹐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座宮殿是不同時期興建﹐也是不同時期帝王的生活中心。
  大明宮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稱為永安宮﹐次年改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增建﹐改稱蓬萊宮﹐長安元年又改回大明宮。大明宮是中國歷朝興建最大型的宮殿群之一﹐因座落於太極宮東北﹐故又稱為「東內」。如《舊唐書·地理志一》﹕「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句中「西內」指的是太極宮。
  大明宮宮內分三個區域﹐依各區域的功能又分為前朝和內庭二部份﹐前朝包括外朝、中朝兩區。外朝以宏偉高大的含元殿為主體﹐是大明宮第一大殿﹐重要的國家慶典都在此舉行。
  含元殿位於丹鳳門正北﹐東南有翔鑾閣﹐西南有棲鳳閣﹐閣前有鐘樓、鼓樓﹐各以廊道和含元殿連接。含元殿高高的屹立在龍首原南沿﹐殿基高於地面﹐為便於百官朝見﹐在殿前修建有斜坡階道﹐稱為龍尾道。每年元正、冬至時﹐皇帝會到此聽政及舉行朝會﹐唐代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唐代皇帝在含元殿大朝會時威嚴磅礡的氣勢。
  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位於含元殿之北。宣政殿是大明宮第二大殿﹐也是皇帝平日朝見群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大典的地方﹐內設有朝廷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門下省、御史台、文館、史館等。
  紫宸殿在宣政殿之北﹐是內庭的主體﹐故稱為內朝。紫宸殿是大明宮第三大殿﹐為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內朝正殿。由於進入紫宸殿必須經過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所以官員若被召入紫宸殿朝見﹐就稱為「入閣」。當時﹐官員能夠入閣與皇帝商議國家大事﹐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現代政府延攬優秀人才組成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就叫做「組閣」﹐而最高政務官員稱為「閣員」﹐就是源於此。
  此外﹐大明宮還有別殿、亭閣、樓觀等三十餘所分佈在東西兩側﹐南半部是屬朝政建築區﹐北半部則為生活建築區。大明宮北面有太液池﹐而其四周環繞著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是當時皇宮中景緻最優美的地區。若以太液池為界﹐可分為東西兩大活動區﹐東區有珠鏡殿、蓬萊殿、大角觀、清思殿、浴堂、凌綺等﹐是皇帝和后妃的活動區﹔西區則有麟德殿、翰林院、金鑾殿、仙居殿、長安殿等﹐則為皇帝在內庭引對大臣、舉行宴會及娛樂觀戲的地方。
  從上面對大明宮各宮殿的介紹﹐可以看出﹐金鑾殿並不是皇宮中最重要的正殿﹐更非皇帝日理萬機的重要宮殿。金鑾殿位於太液池南邊﹐殿旁有金鑾坡﹐與麟德殿、翰林院相鄰。如《資治通鑒·唐順宗永貞元年》上載﹕「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至金鑾殿。」宋史學家胡三省·注引宋代程大昌《雍錄》曰﹕「金鑾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隱起平地而坡阤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曰金鑾殿。殿旁有坡﹐名曰金鑾坡。」。
  金鑾殿是文人學士等待皇帝詔命應對之所﹐因此極有名氣。唐代詩人李白在唐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就常常進出金鑾殿﹐受唐玄宗召見。他曾寫《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承恩初入銀台門﹐著書獨在金鑾殿。」意思是說﹐身為翰林供奉﹐每天都進出翰林院﹐撰寫著作就在金鑾殿。又因為金鑾殿與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學士又美稱為「金鑾」。如元代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職官八》﹕「前朝因金鑾坡以為門名﹐與翰林院相接﹐故為學士者稱金鑾以美之。」
  宋代時仍沿襲唐制﹐也在京城建有金鑾殿。而唐宋時期出現許多文人雅士﹐在寫作中都把皇宮正殿稱為金鑾殿﹐再加上之後的一些民間戲曲小說中﹐也有相同的稱呼。因此﹐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的俗稱也就日漸形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31 00:52 , Processed in 0.1203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