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回復: 0

[稗官野史] 乾隆對那個皇后最動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6-9 05:0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朝的后妃,到了康熙年間才有了定制,共分八個等級。即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在同一個時間內,只有一位皇后、一位皇貴妃、兩位貴妃、四位妃、六位嬪,常在、答應無定數。因為乾隆皇帝在位時間比較長,一生中他身邊共有四十一位后妃,其中有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四位常在。
  第一位孝賢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皇帝十分鐘情的皇后。她是滿洲鑲黃旗人,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協辦大學士傅恆之姐。生於康熙51年2月22日(1712.3.28)。雍正5年(1727)7月,乾隆皇帝弘歷,在他身居皇子位時,奉雍正皇帝賜冊富察氏為其嫡福晉,時年16歲。雍正6年10月2日子時生皇長女,兩歲即殤。雍正8年6月26日申時生皇二子永璉。9年5月24日生皇三女即和敬公主。弘歷登極之後,於乾隆二年(1731)12月4日以金冊、金寶立富察氏為皇后,時年26歲。後性節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禦珠翠。歲時進帝荷包,唯以鹿羔氋絨為燧囊,仿先世關外之制,寓不忘本意。乾隆3年10月12日巳刻皇二子永璉亡。乾隆11年4月1日子時皇七子永琮生,因患痘兩歲即殤,謚悼敏皇子,嘉慶四年(1799)三月復追封哲親王。乾隆13年2月乾隆帝奉皇太后率皇后東巡,駐趙北口,至曲阜,謁孔林。至泰安,詣岱嶽廟,登泰山。三月駐濟南,幸趵突泉,侍太后閱兵,幸歷下亭。乾隆13年3月11日(1748.4.8)迴鑾,至德州登舟,皇后崩,時年37歲。事出之後皇太后親臨看視,悲慟良久。乾隆帝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恭奉皇太后禦舟緩程回京。乾隆帝自留德州,親視殯殮完畢,扶櫬回京。皇后梓宮經由通州抵京,由東華門入蒼震門,奉安於長春宮,後移至景山,停在觀德殿,以後又遷至靜安莊。直至乾隆17年10月13日辰時才移梓宮至直隸遵化州清東陵。10月27日孝賢皇后梓宮奉安於勝水峪地宮。皇后崩後不斷被加謚,至道光30年(1850)全謚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孝賢皇后之死,眾說不一。有喪子痛心、憂鬱而死之說;有微感寒疾、病重亡身說;亦有失足落水、喪命汪洋一說,真是莫衷一是。
  喪子說:孝賢皇后居潛邸福晉時,於雍正8年生皇二子。雍正皇帝親自為皇孫命名「永璉」,隱示承繼皇位之意。所以乾隆元年(1736)7月2日乾隆帝就密定皇儲,親自書寫了「永璉為皇太子」的密旨,放置在正大光明匾後。可惜這位十分受寵的永璉,只活了九歲就早亡了。乾隆3年11月皇二子永璉死後一個月,乾隆帝告知各官員:「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禦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祀用皇太子儀註行。」
  繼而又為皇太子永璉加了「端慧」謚號,專門在薊縣朱華山修建了端慧皇太子園寢。乾隆8年11月6日葬於端慧皇太子園寢地宮。 乾隆帝、後失去愛子,十分悲痛。事隔三年,於乾隆11年4月1日皇后又生了皇七子,取名「永琮」,乾隆帝又打算立這個嫡出的皇子為皇太子。不料永琮剛滿兩歲,竟被天花奪去了生命。永琮死後三個月乾隆帝又道出他內心的苦衷:「先朝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這位皇七子儘管沒被立為皇太子,但由於乾隆帝的鐘愛,他死後的喪儀仍高於一般的皇子,賜謚為「悼敏」,也入葬在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之中。皇后連續失去兩個親生皇子,精神上受到了沈重打擊,在皇七子死後的第二年春天,她隨同乾隆帝,奉皇太后東巡,在歸途中崩逝。這與她心情憂鬱、喪子痛心有著極重要的關係。
  病重說:乾隆帝曾降諭昭告天下說:「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癒,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苛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乾隆帝對皇后之死無比悲痛,他給禮部的諭旨:「皇后富察氏,德鐘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22年。正位中宮13載,逮事皇考克盡孝忱,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13年3月11日崩逝,睠惟內佐,久籍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謚,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芳於奕祀。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知妻者莫如夫。朕作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壺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皇后在這次東巡時,確實在濟南微感寒疾,可是經過數天將息已漸癒,是在德州舟上忽遭「變故」。乾隆帝又稱皇后之死為「事故」,可見這變故或事故都說明皇后不是病故,而是有其他原因的。
  落水說:皇后為落水而死,這是廣為流傳的說法。除皇家修史之外,也有人寫些清代歷史,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二月帝奉皇太后及皇后東巡至德州,皇后崩。是月,帝奉皇太后及皇后東巡,駐趙北口,至曲阜,謁孔林。至泰安,詣岱嶽廟,幸歷下亭,迴鑾至德州。帝在舟中夜宴,後在他舟聞之,恐滋事變。後素性嚴重,雖在行次,不忘永巷之規。是日至帝舟,因事進諫,語頗激切。時帝已被酒,怒後頗加詬誶。後羞忿返,失足蹈水死。帝醒乃大悔,命莊王、和王,奉太后緩程回京。自留德州,親視殯殮畢,扶櫬回京,飾終之典,視他後獨隆。
  也有的書中記載:高宗孝賢皇后,傅文忠公恆之妹也。相傳傅恆夫人與高宗通,後屢反目,高宗積不能平。南巡還,至直隸境,同宿禦舟中,偶論及舊事,後誚讓備至,高宗大怒,逼之墜水。還京後,以病殂告,終覺疚心,謚後號孝賢。另有野史小說,也談及高宗與傅夫人之事 。雖然這些野史不足為證,然而孝賢後忽遭「變故」,稱其死為「事故」,其中是有隱情的。乾隆帝對孝賢皇后之死耿耿於懷,多次酹酒作詩。詩句的字裏行間,都流露著乾隆帝無限內疚的心情。
  第二位烏喇那拉皇后,是乾隆帝對之絕情的皇后。烏喇那拉皇后,滿洲正黃旗人,為佐領那爾布女,生於康熙57年2月10(1718.3.11),比乾隆小7歲,為雍正帝所賜皇四子側室福晉。乾隆即帝位,於乾隆2年12月4日命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三泰為正使,內閣學士岱奇為副使,持節冊封庶妃那拉氏為嫻妃。由於她性情溫順,頗受皇太后喜愛,乾隆10年11月晉陞為嫻貴妃。乾隆13年皇后死於德州舟次,皇太后選中嫻貴妃接替皇后主持六宮。乾隆13年7月1日諭旨:
  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皇后上侍聖母皇太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茲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儀天下,猶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繼照,皇帝春秋鼎盛,內治需人。嫻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賜側室妃人,亦端莊惠下,應傚法聖祖成規,即以嫻貴妃那拉氏繼體坤寧,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應於皇帝40歲大慶之先,時已過27月之期矣。舉行吉禮,嘉兒嘉婦行禮,慈寧始愜予懷也,欽此。… …朕以二十餘年伉儷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於心實所不忍,即過27月,於心猶以為速,但思皇后大事,上軫聖母懷恩,久而彌篤歲時令節,以及定省溫情,朕雖率諸妃嬪及諸孫問安左右,而中宮虛位,必有顧之而愴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聖心。且嬪嬙內侍掖庭之奉職,待理者甚眾,不可散而無統。至王妃、命婦等,皆有應行典禮。久曠不舉亦於禮制未協。冊立既不忍舉行,可姑從權制考之。明太祖淑妃李氏、寧妃郭氏相繼攝六宮事。國朝順治13年冊立皇貴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翌日頒詔天下,典至崇重。今應倣傚前規,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於以整肅壺儀,上奉聖母,襄助朕躬,端模範而迓休祥順,內治有厚望焉。所有應行典禮,大學士會同禮部、內務府詳議具奏,欽此。
  乾隆15年(1750)8月2日命大學士傅恆為正使,大學士史貽直為副使,持節賫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乾隆17年4月25日寅時生皇十二子永琪。18年6月23日寅時生皇五女,三歲殤。20年生皇十三子永璟,三歲殤。皇十二子永琪於41年正月28日醜刻卒,年25歲,嘉慶4年3月追封貝勒,葬朱華山十二貝勒園寢。乾隆30年正月隨乾隆奉皇太后南巡。2月10日在途中為皇后慶賀生日。閏2月18日至杭州蕉石鳴琴處進早膳,皇帝賞給皇后等膳品。
  「蕉石鳴琴」為浙江名勝,在丁家山,當湖之西,上有岡阜,俯瞰全湖,與北岸之鳥石峰、棲霞嶺相拱揖,奇石林立,狀類芭蕉,題曰:「蕉石山房」。其下有池,泉從石罅出,虢虢作琴築聲,磴道之南,有石壁高丈許,卓立如屏,遂稱蕉屏。屏內庋石床、石几,瑩潤無滓,時攜焦尾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響入行雲。當日奉旨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后由水路還京。乾隆帝至4月20日才還京。
  乾隆曾想廢皇后那拉氏,侍郎阿永阿出於忠心,要進諫勸阻,又怕連累高堂老母。其母深明大義,勸阿永阿:「盡忠不能盡孝,忠孝不能兩全。」阿永阿灑淚而別,慨然上路。乾隆見阿永阿上書,勃然大怒:「阿永阿,覺羅近臣,乃敢蹈漢人惡習,博一己之名。」召九卿議罪,閣臣陳宏謀、托庸依違其間,刑部尚書錢汝誠獨陳己見:「阿永阿有母在堂,盡忠不能盡孝。」乾隆怒斥:「錢陳群老病居家,汝為獨子,何不歸家盡孝?」皇后那拉氏沒被廢除,而阿永阿卻被戍黑龍江,錢汝誠被斥歸養家中。乾隆30年5月10日將那拉皇后夾紙冊寶四份,即皇后一份、皇貴妃一份、嫻貴妃一份、嫻妃一份,全部銷毀。皇后手下使用女子只存二名。乾隆31年7月14日(1766.8.19)未刻皇后薨逝,年49歲。當時由皇后之子永琪前往木蘭圍場報喪。乾隆不但沒回京為皇后料理喪事,還命永琪回京並帶回自己的手諭指責: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14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此宣諭中外知之,欽此。
  皇后喪儀以皇貴妃禮葬,在宮廷內引起強烈反響。禦史李玉鳴上疏,請為那拉皇后行三年喪。這個進諫不但沒被採納反而引起一場風波。乾隆31年7月24日內閣奉上諭:禦史李玉鳴奏內務府辦理皇后喪儀,其上墳滿月各衙門應有照例齊集之處,今並未聞有傳知,是否遺漏等語,實屬喪心病狂。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今病久奄逝,仍存其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已屬朕格外優恩。前降諭旨甚明。李玉鳴非不深知,乃巧為援引會典,謂內務府辦理未周其意,不過以仿照皇貴妃之例猶以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為隱躍其辭,妄行瀆擾,其居心詐悖,實不可問。李玉鳴著革職鎖拿,發往伊犁,並將此曉諭中外知之。
  此事經大學士傅恆、尹繼善處理,在木蘭圍場給留京辦事大臣指示,將去年封存在內閣的處理阿永阿的諭旨拿給李玉鳴看,讓他表態,再行發落。留京大臣允秘、弘晝等接旨後立即行動,李玉鳴看了處理阿永阿的諭旨「理屈詞窮」,只得領罪,竟被用九條鎖鏈鎖住,發往新疆去了。事過十多年,於乾隆43年,乾隆帝東巡時,錦縣生員金從善又上書,首為建儲,次為立后。乾隆閱畢上書,十分惱火,馬上召集群臣商議。乾隆帝諭:
  乾隆13年孝賢皇后崩,那拉氏本朕青宮時皇考所賜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載乃立皇后,其後蹈獲過愆,自行剪髮,國俗所最忌,而彼悍然,朕猶曲予優容,嗣因病逝,但令減其儀文,貫未削其位號,仁至義盡,復何所為,而欲朕下罪己之詔乎?又復請立皇后,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復冊中宮之理?況現在妃嬪中既無克當斯位之人。若別為選立,則在朝滿洲大臣及蒙古紮薩克諸王公,皆朕兒孫輩行,其女更屬卑幼,豈可與朕相匹而膺尊號乎?此更可笑,不足論矣。
  行在大學士、九卿會同嚴番定擬具奏,尋議請照例淩遲處死。得旨:「金從善著從寬,改為斬決。」烏喇那拉皇后,在宮中生活了三十多年,為皇帝生過三個子女,也曾被皇太后所賞識,曾譽為「性生婉順,質賦柔嘉,端莊惠下,秀毓名門,祥鐘世德」,到頭來竟因「性忽改常、跡類瘋迷」結束她的一生。她當了十六年皇后,因南巡失寵,死後竟以皇貴妃禮入葬妃園寢。在地宮中,她的金棺停在純惠皇貴妃金棺的東側。由於乾隆皇帝對她已絕情,所以她每年清明、中元、歲暮、冬至均無享祭,是一位被遺忘的皇后。
  第三位孝儀純皇后,是一位受偏愛的皇后。她生前只是個皇貴妃,她死後20年,因為兒子顒琰(即嘉慶皇帝)繼承了皇位,才被追封為皇后。孝儀皇后魏氏,本為漢軍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族入滿洲鑲黃旗,稱魏佳氏。為內管領清泰之女 。雍正5年9月9日(1727.10.23)生。初入宮為貴人,乾隆10年11月17日命工部尚書哈達哈為正使,內閣學士伍齡安為副使,持節冊封貴人魏氏為令嬪。乾隆14年4月15日晉為令妃。21年7月15日寅時生皇七女。22年7月17日午時生皇十四子永璐,四歲殤。23年7月14日戌時生皇九女。24年2月晉貴妃。25年10月6日醜時於禦園「天地一家春」生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皇帝)。27年11月30日醜時生皇十六子,四歲殤。30年6月隨乾隆四次南巡歸來,晉皇貴妃。31年四十千秋,5月11日子時生皇十七子永璘。40年正月27日乾隆視皇貴妃疾,乾隆40年正月29日(1775.2.28)皇貴妃薨逝,著稱令懿皇貴妃。年49歲。金棺初移吉安所,2月5日移靜安莊。40年10月23日辰時,葬清東陵勝水峪地宮。乾隆60年9月乾隆帝於勤政殿宣示,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十月追諡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純皇后。自嘉慶4年至道光30年屢加謚為“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11:01 , Processed in 0.2088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