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回復: 0

[稗官野史] 陳繼儒七分正經三分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0-8 00:5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繼儒,明朝大隱士,和董其昌齊名,也是同鄉。一個在野,一個在朝,名動朝野,士人趨之若鶩。他們共同創立了繪畫上的「南北宗」之說,流傳至今,對後世的影響極大。至於陳繼儒的為人,魯迅在《隱士》一文中曾說:「隱士,歷來算是一個美名,但有時也當做一個笑柄。最顯著的則有刺陳眉公的『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的詩,至今也還有人提及。」魯迅並沒有明確表達觀點,但語氣裏似有不屑。當然陳繼儒並非朱熹之類道貌岸然之輩。他標榜清流,好名,除了喜歡結交於達官貴人,並無什麼惡名。何況他20年不踏入城市,至少在自律上,夠得上是一個真隱士。而人們對他譏諷,說穿了是有幾分嫉妒的。
  陳繼儒並非浪得虛名之輩,他通儒、釋、道。書、畫、詩、文俱佳,又精書畫,古玩鑒賞,可以說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他無一不通,幾乎就是一個博學多才的通人。
  中國的士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道學家,以天下為己任,文以載道,文道合一。韓愈、曾國藩在此列。一類是癲狂張揚,被視為狂誕悖戾、蠱惑人心的狂生。明朝的李贄,魏晉的嵇康都屬於這類人。而第三類人,就是陳繼儒這等聰明人了,他們既不願和當權者合作,也沒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俠士信念。他們懂得權衡利弊,懂得利用自己的名氣撈取價值,是金錢名譽兩不誤的現實主義者。宋代的林和靖、清朝的袁枚都是此間高人。他們都曾被人詬病,但聽來都像是迂腐的牢騷,並不傷及他們什麼!世人逐利,本無什麼可以譴責的,只要沒有董其昌這種引來人神共憤的惡行,用名氣換來最大利益,至少是不失體面的識時務。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好比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干卿何事!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虛妄,甚至是荒誕的理想不過只是一個愜意的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陳繼儒之類的隱士都是深知其中三味的,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這種堪破世事的清醒,非入道者不可以悟到。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工。少年既有才名,不到三十,即取儒生衣冠焚棄而自命隱士,絕意仕途。這一方面和他對現實的失望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性格有關,在《告衣巾呈》中,他曾說:「長笑雞群,永拋蝸角。讀書談道,願附古人。」在《自題小像》中,他又說:「讀古人書,識古人字。淡然無營,履脫名利。不出戶庭,短褐茹糲。為聖人氓,如此而已。」情願做聖人下面的平民百姓,也不願在官場上追逐名利,這是他清醒的一面。通俗點說,就是比較識趣,知道自己不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吃幾兩幹飯的。如果拿他、董其昌和後來的李鴻章、俞曲園相比的話。李鴻章、俞曲園同為曾國藩弟子,但一個熱衷仕途,一個酷愛讀書。所以曾國藩說俞曲園拚命讀書,李鴻章拚命做官。這都是性格成就命運的寫照。
  不是道中客,休作弄巧人。陳繼儒是懂得這種人生技巧的。錢謙益說他:「仲醇為人,重然諾,饒智謀,精心深衷,妙得老子陰符之學。」短短幾句話,就概括了陳繼儒精於謀略,守信譽,重承諾的一面,這其實是他做人的根本。現代人既缺少信譽,又想名揚天下,哪有這種便宜的好事。又說他,交友顯貴,具有條理。這是他不卑不亢,性情穩重的另一面。人賤,會被人瞧不起,太高傲,又會讓人敬而遠之。這種圓滑的處事技巧,成就了陳繼儒一生,使他既得以逍遙自在,又不缺安身立命所必需的銀兩。一文錢憋死英雄漢,這種剛烈的,陋儒的悲劇,是不會發生在他身上的。
  陳繼儒有《晚香堂小品》、《白石樵真稿》等著作傳世,但他最著名的,還是那本流傳至今,暢銷不衰的小品文《小窗幽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05:27 , Processed in 0.1489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