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回復: 0

[稗官野史] 道光帝一碗片兒湯內務府報價白銀萬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0-2 01: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六代君主,其在位的29年間(1821~1850),清王朝正處於由盛轉衰的拐點上,道光帝一生勤政圖治但無力回天。不過,他在位期間崇尚節儉,顯示了較好的品德素養。在中國歷史上,天子號稱「富有四海」,享盡人世間的尊榮富貴,但以天子之尊崇尚節儉,而且畢生如一日,道光皇帝堪稱首屈一指。
  道光元年(1821),初登大寶的道光皇帝做出了一個果斷的決定停止各省向皇家進貢。按照以往的慣例,各地官員每年要定期向皇室進貢本地的土特產,如福建的荔枝、江西的春筍、雲南的藥材、浙江的茶葉、揚州的玉器、景德鎮的瓷器等等。道光帝認為這有違節儉的初衷,並且自乾隆朝以來,很多地方的貢品早就超越了「土特產」的範疇,改為向皇家進貢「高檔奢侈品」,這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幾近行賄受賄,所以道光帝斷然下令停止進貢。
  道光皇帝的決定讓各地官員左右為難:一則摸不清皇帝的指示能否當真,再則辦貢一事涉及多方利益。經過深思熟慮,官員們不顧禁令,依然把貢品送到京城,同時向皇帝解釋:「這體現著臣民的一片孝心,而且都是些水果蔬菜之類的『尋常之物,非珠玉可比,價廉值賤』,希望皇帝不要拒絕。」這一次輪到道光皇帝為難了。想處分違旨進貢的各省官員,但法不責眾;若將這些貢品退回各省,運費又是一大筆開銷;如果接受了這些貢品,豈不又是出爾反爾?經群臣商議,最後決定折中辦理,刪改則例,減少貢品數量、種類,停止進貢奢侈品,其他貢品的種類和數量也有所減少,並強調按此落實,各省不得自行其是,擅自增減。比如根據《清宣宗實錄》記載,原來規定盛京(今瀋陽市)每年向皇家進貢「香水梨」2000個,現在削減到200個。盛京官員又來饒舌,說皇家那麼多人口,200個梨哪裏夠吃?道光帝說:「不吃,留著上供用,200個足夠了。」
  削減了貢品之後,道光帝又將宮廷每年的開銷降到20萬兩,而事實上,皇宮每年至少需要40萬兩才能支應得開,宮廷生活頓時艱難起來。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他使用的都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了龍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滿清外史》記載: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三浣」即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就是一個月,皇帝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說明他的衣服不多。又規定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其他人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后妃們上下平衡,苦苦支應,才勉強把日子過下來。
  道光帝對皇后的賢惠十分滿意,逢皇后生日,便為皇后祝壽。滿朝親貴重臣獻上壽禮,拜完壽,心想皇家禦宴將是何等排場,不料開宴才見一人一碗打滷麵。後來聽說,為了籌辦此次壽筵,道光帝特批禦膳房宰了兩口豬。而皇后更是高興,因為道光帝曾明確規定:萬壽節(皇帝生日)、千秋節(皇后生日)以及除夕、元旦、上元(元宵節)、冬至的慶賀宴席一律取消,為皇后祝壽賜宴算是破了例。
  道光的節儉也體現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道光十一年夏,他作《禦制慎德堂記》,告誡皇子皇孫祖宗創業不易,切勿「視富貴為己所應有」,應該做到「飲食勿尚珍異,冠裳勿求華美,耳目勿為物慾所誘,居處勿為淫巧所惑… …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一絲一粟,皆出於民脂民膏,思及此,又豈容逞欲妄為哉」。萬乘之尊的帝王能認識及此,實在難得。
  婚禮是一件勞民傷財的大事。道光帝有9個兒子、10個女兒。除夭折之外,兒子中長大成人的有6位,公主有5位。道光帝得子較晚,在他逝世的時候兒子大多未到議婚的年紀,但他指示將來婚禮一律從簡,而且要求女方家置備妝嫁也不得奢華,否則,不僅將奢靡之物擲還,還要加以處分,兒媳給公婆的各種禮物也一概豁免。至於公主出降(民間叫出嫁),費用不得超過2000兩白銀,額駙家對皇家的聘禮也相應減少,在公主下嫁前額駙家應進的「九九禮」則乾脆免掉,這樣也使皇家省去了招待額駙的筵席開支。後來雖又恢復了「九九禮」,但改為象徵性的「羊九隻」,依然不設宴,把羊收下送至禦膳房,與客人寒暄幾句就端茶送客了。
  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並希望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他一旦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面露不悅之色,甚至規定旗人官員六品以下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對於不能節儉的官員,他會加以處分。道光十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裏演戲宴樂,道光帝就立即革了他的職務。經過道光皇帝這番倡導,京城的官員確實多有收斂。《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道光間風俗尚樸素,酒席無新花樣」,又說這期間的穆彰阿、耆英之類的權臣「若謂之誤事則有之,謂其貪瀆則不然」。當時官員們上朝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見了面往往互相哭窮,或互相交流節儉的經驗。道光皇帝哪裏知道,此時京城裏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破衣爛衫都賣了個好價錢,品相稍好的舊衣服比新的還貴呢。有些窮京官兒買不起,就只好自己做舊,把新袍子弄臟弄破加上補丁。道光帝眼見滿朝文武都穿舊衣破袍,認為自己的節儉已經深入人心,不禁省儉得越發起勁。
  道光皇帝厲行節儉,內務府卻陽奉陰違。內務府大臣由皇帝的親信擔任,皇帝若揮金如土,便可趁機漁利,現在道光皇帝一毛不拔,內務府叫苦不疊。據《春冰室野乘》記載,有一天,道光帝突然想吃「片兒湯」,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民間麵食,於是派太監去禦膳房傳旨,不料廚師卻以「不會做」一口回絕。道光帝沒吃上片兒湯並沒當回事兒,不料第二天早上,內務府大臣求見,說有重要事情請示,道光帝召見詢問,原來是內務府奏請增設專制「片兒湯膳房」一所,提出了近萬兩白銀的開辦費。道光帝說:「民間一碗片兒湯不過40文制錢,讓太監去買就是了,何必增設專門的膳房。」
  道光皇帝經常跟內務府鬥智鬥勇,為了防止內務府官員「報花賬」,他經常向大臣打聽民間物價情況,比如肉蛋的價格等等。眾臣不知其詳,本想緘口不言,但皇帝一再追問,有時就信口胡說。內務府大臣為此常常提心吊膽。當然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也不乏過分之處。比如,大臣來京覲見述職,如果皇帝高興,就會留下吃頓飯,名為賜宴。道光帝雖也賜宴,但說完賜宴,大臣就得出宮自己去吃飯,皇帝是不會真請他們的。上諭一發,天下皆知,被賜宴者有了面子,難道還當真想吃這頓飯?此外,在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上,大臣一提到撥款,道光皇帝即面露不悅。這就不是節儉,而是摳門吝嗇了。
  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一則是生性吝嗇,視節儉為理想、樂趣;再則,是以此作為挽救財政危機的一種對策。當時中國是農業社會,財源有限,既然生財無道,便只有在節儉上下工夫了。實際上道光皇帝的節儉主要是節制了自己,離開了北京,官場生活依然故我,梨園聲色,飲食精靡,變本加厲,官員、鹽商生活豪奢,這都是他想不到的。
  道光帝厲行節約,雖然為國家節省了一些經費,體現了節儉的美德,但朝廷當時面臨的經濟危機不是僅靠節儉就能解決的。道光帝的節儉包含著嚴格自律、關心民生疾苦的用意,他的最終著眼點還是王朝的長遠利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05:30 , Processed in 0.3528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