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回復: 0

[稗官野史] 漢代就有年終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0-2 00: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年終獎在中國很早就有。在東漢時期,一到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年終獎。《漢官儀》中記載「臘賜」一項為:大將軍、三公各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賁郎、羽林郎3千。據說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錢,領這一回年終獎,相當於一年的工資了。
  秦漢魏晉時期,公文寫在竹簡上,公文傳達過程中,用口袋把公文裝起來,再糊上膠泥,蓋上公章。另一個部門收到這個口袋,剝掉膠泥,把公文倒出來,裝公文的這個口袋就成了廢品。那時候裝竹簡的口袋有皮質的,有絲織的,也有麻布的,都能賣錢。攢的口袋多了,到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年終獎就有了。
  唐朝和宋朝有一段時間允許各州府衙門向民間放高利貸。高利貸的本金,有朝廷撥付的「本錢」和「公用錢」,也有官員們自己湊的集資款。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小頭,地方留大頭,大部分利息都存進了小金庫,其中一些錢用到歲尾發年貨、發紅包。
  宋代官員的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工資雖然很高,但年終獎卻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給高級官員們發年終獎,宰相、樞密使以及曾經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隻羊、5石麵、兩石米、兩罈子黃酒而已。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很低,京官的年終獎金不是朝廷發,而是來自地方官員。當時地方官員來錢渠道多,而京官就比較窮困一些。地方官員為獲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應,每當冬日降臨,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錢財,此謂「炭敬」。有詩證曰:「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綵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
  實際上,炭敬就是春節過節費,在地方上叫節敬。炭敬是「饋歲」(新年禮物)的意思,所以地方官員贈送所附的信裏一般不直接說數目,而以梅花詩八韻、十韻或數十韻來代替,如果是四十兩銀子就說是「四十賢人」,三百兩就說「毛詩一部」,顯得很儒雅。有人送貝勒載濤一千兩銀子,信封上寫的是「千佛名經」四個字,可是這個花花公子連這個意思都不懂,還拿給別人看,後來拆開來,才發現裏面是一千兩的銀票。
  清朝皇帝年底多用荷包賞賜大臣。《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禦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這賞賜的荷包裏究竟會裝著多少錢呢?歲末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那對大荷包裏,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這也算是挺豐厚的「年終獎」了。
  民國時期,商店的夥計、公司的職員一般也都有年終獎。年終獎有多有少,掌櫃或者經理可能有個上千塊或者幾百塊大洋的年終獎,夥計和普通工人有個幾十塊或者幾塊大洋的年終獎已經很不錯了。商舖和作坊都有一批學徒,學徒一般是沒有工錢的,可是卻有年終獎。大方的老闆會給個二三十塊大洋的紅包,小氣的老闆會管學徒一頓好飯,這頓好飯也可以算是年終獎。那時候一年360日(陰曆),地主家的長工吃肉的日子大概有20多天。這些日子多數集中在正月,地主家給長工吃肉則是一種拉攏鼓勵的表示,而正月沒有給長工加肉的東家,會蒙上慳吝的惡名。這吃肉也可算是長工的年終獎了。
  新中國成立後,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和機關單位實行實物發放的福利制度,快過年的時候不發年終獎金,而是發食物或者票券,最典型的是大塊的凍帶魚、大塊的凍肉,或者讓大家排隊輪流獲得自行車票、縫紉機票。因為發了錢也沒用,大家有錢沒票買不了什麼好東西。大家的年終收穫取決於單位是不是「厲害部門」,廠長或者局長有沒有「本事」和「魄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上商品極大豐富,實物獎勵逐漸取消,單位開始在年底發放年終獎金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05:25 , Processed in 0.1928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