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回復: 0

[稗官野史] 蒲松齡《聊齋》為何熱衷婚外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9-22 01:3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熱衷功名。父親蒲盤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蒲松齡為董氏子。年少時,張獻忠、李自成起義,隨著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際,社會動盪不安。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獎譽,「名藉藉諸生間」。康熙元年( 1662),長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賬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誌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誌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誌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瞭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裏頭。
  關於《聊齋誌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誌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誌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裏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閑空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裏邊找素材。《聊齋誌異》裏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裏,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裏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裏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裏面。夜裏狼都可能跑到院子裏,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這麼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蒲松齡文集裏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西方理論家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誌異》裏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誌,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誌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聊齋誌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收集500餘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除《聊齋誌異》(包括嶗山道士、小青、畫皮等)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有關蒲松齡的生平,先介紹他的祖上,現在所知道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蒲魯渾,一個叫蒲居仁,這兩個人都做過元代的般陽路總管。因為他們在般陽路這個地方做官,所以他們的後代子孫就在山東淄川居住下來了。他的祖父叫蒲生汭,生了五個兒子,他的父親蒲盤,一開始還讀書,後來因為家窮,下海做生意了。可是由於年輕的時候還是讀過書的,很有學問,在當地比較有名氣。蒲盤討了三個老婆,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大兒子很小就死了,剩下四個兒子,蒲松齡在四個當中排行老三。
  可以說,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文人家庭。在古代,做商人是被看不起的,認為還是應該讀書。他從小跟著父親讀書,他聰明過人,過目不忘。但是長大成人以後,一生不得志,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聊齋誌異》,如果很得志,做上官了,我們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聊齋誌異》了。蒲松齡19歲的時候第一次考試,成績非常好,連考三次,縣裏、府裏、道裏三級考試都得了第一名。考官是當時清代康熙年間很有名的詩人、文學家施閏章,他對蒲松齡的文章讚不絕口。
  但到了蒲松齡人生前途發展的關鍵時期,家裏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老大死了,剩兄弟四人,妯娌不和,兄弟分家。一分為四,蒲松齡僅分到「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本來第一次考試很好,可是現在沒錢了,連住的條件都無法滿足,而這時他才25歲,就是我們現在研究生畢業的年齡。由於家裏窮,他只好去教書,有一個朋友孫蕙,在江蘇寶應縣做知縣,於是蒲松齡就當孫蕙的幕僚。可是第二年,覺得做不下去了,回家了,什麼原因不知道。值得注意的是,他寫過一篇《上孫給諫書》,孫家是個惡霸地主,家裏的傭人仗勢欺人,蒲松齡看不慣,寫信勸孫管教這些人,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是一個猜想,沒有確鑿的根據,孫蕙有好幾個小老婆,其中有一個小老婆很有文才,想學作詩,經常向蒲松齡請教。蒲松齡就跟她有來往了。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聊齋誌異》寫了很多戀愛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個普遍的特點,和女子談戀愛,無論是花木,還是狐貍,男主角往往是結過婚的,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婚外戀」。
  蒲松齡一直住在鄉下,只到南方去走過一次,考試到過濟南,其他時間就在窮鄉僻壤當中,沒有機會接觸婦女。他的夫人姓劉,劉氏死了以後,蒲松齡寫了一篇長文,詳細地記載他們倆共同度過苦難日子的過程,兩個人感情非常深。他沒有機會接觸婦女,跟自己的夫人的關係又那麼好,為什麼卻在作品中寫了那麼多的婚外戀故事?這跟他的生活怎麼聯繫起來?始終是一個謎。而且這些故事寫得很美。難道這些都是他閉門造車空想出來的?
  研究《聊齋誌異》的學者提出了兩個猜想:一個猜想是,在他的詩文裏,發現他提過一個婦女的畫像。這個婦女姓程,於是有人做文章,說這個人是他婚外戀的對象。但這只是一種分析和猜測,沒有根據。第二個猜想,孫蕙的一個小老婆喜歡作詩,和他關係很好,他也寫了一些詩給她,蒲松齡和這個女人有關係。也就是說在生活中確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在作品中才寫出了已婚男子經常幻想神仙妖怪來跟他結合,跟他談戀愛故事。
  可惜這些分析沒有直接的證據,都是間接的猜想。他在做幕僚期間,和孫蕙的妾有了接觸,這是真實存在的,至於兩個人是不是戀愛的關係,還要進一步考察。
  蒲松齡外出做幕僚就這一次,接下來的生活全部是考試和作教書先生。33歲的時候,他到了另外一個人家裏坐館教書,可時間不長。40歲,到一個叫畢際有的好朋友、一個地主家裏坐館,前後教了30年。這個地主很有錢,藏書很豐富,給了他一個單獨居住的花園。蒲松齡有了大量讀書的機會,明確地說有些作品就是在畢家寫的。這30年對他非常有幫助,無論是文學的創作還是生活的改善,這30年教書的收入解決了他家裏的溫飽問題。一直做到70歲,教不動了,才回家。
  雖然教書30年有一些收入,但是並不能富裕起來,所以蒲松齡終其一生都是在貧困的環境當中生活的。《聊齋誌異》的寫作得益於這30年的教書,因為寫作環境很安靜—教書是不帶家屬的。他孤身面對一個大書房,才思敏捷。70歲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過門。大家給了他一個名譽上的安慰,叫做「鄉飲介賓」,這對當時的文人來說也算是一種不小的榮耀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4 05:35 , Processed in 0.1383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