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4|回復: 0

[稗官野史] 中國古代中國皇帝為何都迷戀「假朝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2 13:5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縱觀各朝史書記載﹐中國皇帝最得意最榮耀的一句話﹐大約就是「八方來貢﹐萬國來朝」。即便是亡國之君﹐也喜歡在這方面大做文章。譬如隋朝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他在位時﹐朝貢式貿易搞得轟轟烈烈。每到大年正月﹐總要在都城大肆鋪張。陪都洛陽大演百戲﹐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所有店舖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
  中世紀以後﹐雖然中國在政治文化上於世界漸漸失去影響力﹐但「朝貢」卻一度發展到高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迅即派出使者出使周邊鄰國﹐如朝鮮、日本、占城、安南等國﹐通知諸國明繼元統﹐宣揚大明國威。朝鮮、日本等國紛紛遣使進呈賀表以示臣服﹐一時間出現了大明統一萬方﹐天子文武聖神﹐以仁義禮樂君師億兆﹐故凡華夏蠻貊﹐罔不尊親。際天極地﹐舉修職貢。自生民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盛者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時﹐鄭和七下西洋﹐出訪國家遍佈亞洲和非洲﹐中外交往盛極一時﹐大明國威聲聞四海。據《明史》記載明朝時來華朝貢的國家多達150多個﹐中國式宗主國與附庸國體繫在地理範圍上達到了最大。但是﹐就像有人看穿隋煬帝朝貢貿易的本質一樣﹐大明所謂萬國來朝也都是中國皇帝陪賠本賺吆喝的面子工程﹐其實質是假朝貢、真賠錢。史書記載﹐隋煬帝免費招待萬國賓客﹐這些費用一旦皇家結不了賬﹐就要落在店家頭上﹐這簡直是皇帝拉著店家一起賠本賺吆喝。他死要面子讓百姓活受罪﹐只為換得名義上的尊重而毫無實際利益﹐結果得不償失。對於明朝的朝貢本質﹐當時有個義大利「中國通」利瑪竇﹐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利瑪竇是個傳教士﹐在中國前後逗留了28年﹐對中國國情可謂駕輕就熟。
  以外人的眼光看中國的癥結﹐往往切中要害。利瑪竇冷眼旁觀﹐外國朝貢體制純粹是中國中心論妄自尊大、凸顯中心的外在政治形式需要。他發現在向明朝納貢的國家中﹐來到這個國家交納貢品時﹐從中國拿走的錢也要比他們所進貢的多得多﹐所以中國當局對於納貢與否已全不在意了。利瑪竇在他的著述中寫道:「所謂進貢倒是有名無實的」﹐「中國人接納來自其他很多國家的這類使節﹐如交趾支那、暹羅、琉球、高麗以及一些韃靼首領﹐他們給國庫增加沉重的負擔。中國外交官知道整個事情是一場騙局﹐但他們不在乎欺騙。倒不如說﹐他們恭維他們皇帝的辦法就是讓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國朝貢﹐而事實上則是中國確實在向其他國家朝貢。」
  利瑪竇揭示中國式朝貢的本質﹐已經失去宗主與藩屬的實質意義﹐那不是領導世界的組織﹐而是夕陽國家最大的面子工程。然而﹐都知道中國皇帝好面子﹐不惜重金鑄造外交面子工程﹐但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在哪裡呢?僅僅用面子文化能解釋全面嗎?像朱棣這樣的中國皇帝﹐並不如楊廣那般智商有恙﹐為什麼也喜歡假朝貢、對外倒貼呢?他應該知道﹐外國對他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為什麼還是大把銀子砸在外國人身上不心疼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個人花誰的錢不疼?一是花別人的錢﹐二是花祖先的錢。而這兩種心態﹐中國皇帝全佔。中國雖是家天下﹐但國民在皇帝眼裡﹐絕對不屬於家庭成員﹐準確定位是家蓄﹐在皇帝眼裡﹐與其說子民向皇帝納稅﹐不如說是他們向皇帝上貢。取之於民是真諦、用之於民是胡扯。至於愛民如子的說法﹐其含義與鱷魚的眼淚差不多。在家天下體制下﹐真正的出活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上貢者乃是家蓄家奴﹐這才是中國君主的食物鏈下線﹐至於國外﹐大多是處在食物鏈上層的野獸﹐中國君主安敢寄望名副其實的朝貢呢?
  從夷狄的角度設身處地想一想﹐假朝貢也在情理之中。這個一貫奉行尚德抑武、不治夷狄、不干涉他國內政。大國﹐從未真正征服過我們、只是名義宗主國﹐我們何必誠惶誠恐「奉獻」、真正納貢呢?給足他們虛榮﹐換來我們的實際經濟利益﹐你情我願﹐一拍即合。花別人的錢﹐交自己的友。出於這種心態﹐中國歷代皇帝對於「假朝貢」樂此不疲。打腫臉充胖子﹐打腫的是「家畜」的臉﹐「光耀」的則是自己的顏…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3 20:30 , Processed in 0.1773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