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回復: 0

[外夷傳奇] 烏克蘭農業為何蕭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5-26 18:5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烏克蘭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不僅農業用地佔整個共和國領土面積的70%,烏克蘭大面積肥沃的黑土地,是原蘇聯的「麵包籃子」,素有「穀倉」之稱,然而,在今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的食品店裏卻充滿了進口的外國食品,很少有烏克蘭自己的農產品。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因品種調劑正常進口的食品外,主要是近幾年烏克蘭經濟不景氣,農業生產規模大幅度萎縮造成的。
  烏克蘭經濟從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經處於全面的危機之中:生產大幅下跌、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居民的工資收人卻急劇減少,企事業單位拖欠職工工資已經成為一種經常情況,例如,從95年年底到97年3月,首都基輔許多高校的教職工只領到了半數的工資,而拖欠工資在企業單位、小城市、農村就更為嚴重。退休老人是社會上最貧困的階層,這些少得可憐的養老金也常常不能按時拿到,街上常可見乞討的老人。1996年8月,烏克蘭進行了貨幣改革,新貨幣開始在市場流通以後,惡性超級通貨膨脹基本得到遏制,但這是以犧牲居民的巨大經濟利益為代價的。目前烏克蘭生產仍然繼續下滑,幾乎所有的國有企業,包括已經實現了股份化的前國有企業,經營都處於停滯、半停滯狀態。
  經濟不景氣還反映在社會失業人員大量增加。1996年登記註冊的失業人口是12萬6千人,其中婦女占73%,28歲以前的年輕人占37%。大量婦女與青年失業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例如,失業帶來的生活困擾,使得年輕婦女不願意生育,造成烏克蘭人口出生率連續幾年低於死亡率,人口絕對數連年下降,這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擔優。
  除此之外,社會犯罪增加,黑社會勢力猖撅,青年人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念發生重大變化,出現意識形態危機等,這些都是經濟嚴重蕭條產生的副作用。
  蘇聯解體後,傳統的經濟聯繫被人為地割斷,烏克蘭的農業遭受嚴重打擊。同時,由於實行轉軌經濟,改革所引起的震盪也傷了農業的元氣,烏克蘭的農業一直不景氣。全國大多數居民的收人急劇下降,導致居民生活向自然農業方向發展,也同樣嚴重打擊了農業的發展。目前在烏克蘭,不僅是農村居民,而且還有城市居民,其中也包括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的居民,都規模日益擴大地轉向自我保障食品生產方面。每到週末,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或乘自己的汽車,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到近郊或遠郊自己的菜園子裏去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已成為烏克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人們在自己擁有的這塊土地上種植穀物、土豆、蔬萊、葵花、飼養農畜、家禽等,以保障家庭對食品的需求。居民的這種輔助性農業所提供的農產品在某些方面已佔到很高的比例。
  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居民的輔助性農業經營具有很重要的實際經濟意義。一方面,它減輕了由於工資大幅度下跌而帶來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它還擔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職能:它吸收了那些經常性的、臨時性的和局部的人業者們。在那裏,這些失業者們用自己的勞動保障著某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資料,有資料表明,在這塊土地上的勞動,可以保障得到平均8%的家庭收人。然而,集體農莊莊員、工人、職員、大學教授以及其他各類失業人員所從事的這種輔助性的農業生產方式,所採用的經營方法與生產技術都是極其落後的,小範圍的生產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阻礙了農業生產的商業化發展,降低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也使烏克蘭農業喪失了大量的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則是烏克蘭農業發展的最主要源泉。
  烏克蘭在喪失國內市場的同時,還失掉了很大一部分國際市場,這是烏克蘭農業規模大幅縮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西歐市場上,烏克蘭的農產品由於質低而缺乏競爭力,在俄羅斯市場上,卻又經常受到無根據的海關關稅的歧視,因此,烏克蘭農業缺乏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這可以從國際博覽會的跟蹤研究資料得到證明。參加烏克蘭農業國際博覽會的外國公司中外國投資者參加的數量在減少,而且在參加者中間,生產資料生產公司和農產品再加工公司的數量在減少,而糧食製成品供應公司的數量卻在增加。所有這些都說明,烏克蘭的農業部門不僅喪失了國際市場,而且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降。客觀地講,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烏克蘭農業衰退還有一系列其它的原因,例如,部分外國公司被烏克蘭生產者以及生產資料供應者過高的價格封鎖住了,稅費過重也影響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
  目前烏克蘭的農業人口雖然只佔全國人口的32.2%,但是,農村與農業在烏克蘭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農村的復甦實際上象徵著整個烏克蘭的復甦,因為農村是整個烏克蘭民族的精神支柱,它的文化、它的語言都在農村。自從烏克蘭頒布了國家的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烏克蘭語為烏克蘭國家的官方語言,國家大力推行烏克蘭語,但是,令人尷尬的是,許多烏克蘭人不會使用本民族的語言,而真正講烏克蘭語的居民在農村,從這一點上講,農村的復甦對烏克蘭有特殊的意義,因而國家把農業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農村改革包括兩個基本內容,一是土地所有權改革,一是農業企業及農工綜合企業財產所有權改革。烏克蘭憲法規定,農村勞動者有權擁有自己的土地,並且有權從自己的土地上得到收人,憲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每一個農村勞動者均有權獨立自主地選擇在土地上的勞動組織形式,或是個人經營、或是集體經營。在集體經營形式下,集體的每一個成員應該有自己的土地股份,那也就是說,在改革過程中,是把土地股份作為土地的責任因素來看待的。
  按照烏克蘭總統所簽署的關於土地改革綱要中的設想,土地改革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土地實行非國有化,並將其轉變為集體所有;
   第二階段是把已經轉交給集體所有的土地在尚未進行實物分割之前,先把其劃分成股份,按股份發放土地私人所有權證書;
   第三階段是在土地私有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股東形式的集體經營。
  目前通過非國有化形式已經轉交給農民的土地佔全烏克蘭農業土地的38.6%,這些土地已經擺脫了國家官員的干預,部分地區的農民已經得到了土地股權證書。例如在符利基·日京地區,每個前集體農莊莊員都得到了近3公頃的土地股權證書。在農業改革中,除了對土地國家所有制關係進行變更外,還包括對農工綜合體企業和集體農莊財產所有權進行改革。
  對各類農業企業的改革,首先要改變所有制與所有者的形式,放棄國家集中管理,實行分散管理,建立新的農業經營形式,形成有農業生產者參加、也有再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參加的農工商一體化企業。在烏克蘭的條件下,主要是建立私人租賃企業,由承租人租賃這些企業成員的財產以及土地股。除了這些形式以外,烏克蘭在農業改革中還在積極尋求更有效的農工綜合體機構形式,這些形式的實現取決於自然經濟的,社會技術的和烏克蘭區域性的具體條件。在利沃夫和西部的一些州比較普遍採用的是私人租賃企業、農民聯盟形式;而在頓涅茨採用的是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蘇梅則採用了內部形式的股份公司,在基洛夫格勒則採用小型生產者集體合作社的方式,等等。
  實行私人農場主經營方式,這是烏克蘭農業改革的目標方向。但是,迄今為止,這種經營方式在烏克蘭還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力量,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這種經營方式發展的速度就急劇地放慢了,到1995年年底,採用這種企業化經營方式的土地只佔到烏克蘭可耕地面積的1.9%;在這些農場中就業的工作人員只佔到全部農業工作人員的1.8%;農場主經營方式提供的農產品在全部農產品中,穀物占1.5%、土豆占0.1%、蔬菜占0.5%、葵花籽占3.0%、甜菜占2.2%、肉、奶各佔0.2%,資料表明,烏克蘭農業距現代化經營方式還相差甚遠,但私人農業生產的優越性卻非常明顯,目前,私人農業部門向社會提供的農產品已經佔到社會農業總產品的一半左右。
  烏克蘭的農業改革,除了變更土地所有制關係和農村企業的財產所有制關係及實行相應的經營方式外,還從關稅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例如提高糧食類產品、肉、奶、硬奶酪、蔬菜、葵花籽油、土豆等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這樣做的目的,旨在保護該國農業,限制過度進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3 13:27 , Processed in 0.1013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