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回復: 0

[稗官野史] 沒秋褲沒毛衣古人靠啥保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5-2 14: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隨著氣溫的降低,秋褲、毛衣、大衣、羽絨服、衝鋒抓絨、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當女孩子們一邊淘大衣、一邊淘打底褲,追求「美麗不凍人」時,是不是想過,古代的人是穿什麼禦寒的呢?當然,古代的服飾形制並非一成不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規定的款式、顏色,周代以後,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輿服制」「車服制」等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範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帶帽。
  先說古代冬裝用的衣料。我們如今慣常使用的棉織品,其實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時以前,貧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面料。絲織品是屬於上層人士或有錢人家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古代,絲織品有綾、紗、羅、絹、緞、錦等不同品類,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時期,緞、錦是大富大貴人家製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這種面料很貴,所以戰國時期,很多只是用來做衣服邊緣的裝飾。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層,一層面子,一層絹做的裏子。如果只有這兩層,就叫「裌衣」,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說明在初秋時節,裌衣的外袍就是禦寒的一大利器,類似現在的風衣。再冷一些,會在衣服裏面墊上絮類。墊棉絮做棉襖是棉花普及以後的事情,以前墊的,叫「絲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從江陵馬山楚墓一號墓出土的衣服實物中,就有內絮絲綿的綿衣,為冬天禦寒所用,而這絮的絲綿,據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多是繅絲的下腳料,用作充絨,輕薄而保暖。
  除開墊有絲綿的綿衣,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誌》稱兩晉時,褲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另一種保暖的材料,則是動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貍皮拿來做大氅、披風、帽子,厚實又保暖。
  中國傳統服飾的樣式並非一成不變,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說明。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說,若無出土文物作對比,單從古文記載很難推測衣服原貌,所以這裏只對明清世俗小說中的冬季服飾做一個說明。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說,萬曆年間的通俗小說《金瓶梅》對晚明社會風俗人情、衣著首飾反映相當真實具體,不僅對綢緞名目、衣著名目、首飾名目記載詳細,還可以讓研究者據此瞭解當時社會中層婦女的衣服搭配,對後來的《紅樓夢》也有一定影響。
  《金瓶梅》寫冬裝:「大紅緞子襖,青素綾披襖,紗綠綢裙,頭上戴著鬏髻,貂鼠臥兔兒」,或「上穿了沈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襟襖兒,白綾豎領,妝花眉子,溜金蜂趕菊紐扣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雲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大紅緞子白綾高底鞋,妝花膝褲,青寶石墜子,珠子箍」。在保暖方面,我們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沒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頭如果沒做好保暖作用,也會冷。在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繡,或用朱綾紋羅,古樸而美貌。至於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為全部包住的樣式,刺繡的花紋讓人覺得,放到現在用,也很時尚。
  至於頭部保暖,花樣更多。民間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頭上戴帕頭保暖,有學者研究,漢代時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長條,內絮絲綿的帛巾紮在額間,用作保暖。元代,上層婦女戴抹額,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抹額又被成為勒子,成為民間婦女最愛的禦寒物品,普通貧民和士庶階層相比,只在材質、珠寶使用上有不同。
  除開抹額,貴族婦女還有「臥兔兒」或「昭君套」,「臥兔兒」是一種用動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飾品,冬天戴在頭上,在頭頂像臥著小兔子。在《中華文化習俗辭典》中,「昭君套」是古代一種無頂的女式皮帽,後來也成為一種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飾。至於男子,冬天也不是光著頭出門的。五代至宋朝,騎馬出門的男子會頭戴風帽,禦寒且擋風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銀鼠暖帽。至於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沈從文在書中介紹,暖耳多用狐皮類製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官員冬季戴暖帽,多為皮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1 23:21 , Processed in 0.1015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