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51|回復: 0

[稗官野史] 清朝皇帝每年立春日親自扶犁耕種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15 19:3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據史料載,曾撰寫著名的勤政廉政名言「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的高以永,就是清代訪貧問苦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一位知縣。清康熙年間,高以永調任內鄉縣,正值戰亂剛過,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一上任高以永就深感責任重大,於是首先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知縣在任的每個春節前後,他都充分利用「封印」之機「遛」進民間微服私訪,尋發展之策、問百姓之苦、解百姓之憂。然而,對這樣一位勤政廉政的正縣級官員的宣傳,卻非常吝嗇,僅有的「文字報道」也惜墨如金,寥寥幾筆。
  如果說這位「高縣長」是因為天生就缺乏表演細胞,才不願對外張揚的話,那麼史書對古代帝王「扶犁親耕」的宣傳為什麼也不搶眼呢?我認為,這說明了古代父母官們意識到了訪貧問苦是自己的義務。還以清朝為例,幾乎每一位清朝皇帝每年立春日,都要親自去扶犁和耕種。皇帝親身「示範」,當然是一種「表演」,其目的就是引導各級官僚機構重視農業、勸民農桑。因此,清代各級地方官員在春節前後都紛紛開展「訪貧問苦」、「扶犁親耕」、「鞭打春牛」等活動,其中也不乏許多官員跟皇帝一樣是在作秀。不過,我總覺得古代官員在「秀」重視民生時,還有一絲廉恥之心(哪像現在一些大官小官「訪貧問苦」,不僅報紙上有文、屏幕中有影、廣播裏有聲,而且「秀」前是發通知、打招呼、甚至警車開道,似乎不鬧出巨大響動就沒達到「重視民生」的效果)。
  有人說,古代官員非常低調地進行「訪貧問苦」、「扶犁親耕」等,主要是因為交通閉塞、科技落後、資訊欠發達等造成的,可我總覺得這些只不過是客觀因素。雖然我也不敢貿然斷定古代官員有多麼強烈的「責任意識」、「為民意識」,但從史籍資料中發現,像高以永這樣的「縣長」以及「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倡導者等,不願對外張揚自己「訪貧問苦」,除了個人有較好修養、較高素質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們覺得造成民不聊生是自己失職、工作沒做好。所以,他們開展「訪貧問苦」等活動,一般都懷有羞愧之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0 16:04 , Processed in 0.1752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