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1|回復: 0

[外夷傳奇] 揭秘美國總統胡佛同性戀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0-30 08:5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掌管美國聯邦調查局(FBI)48年的約翰·埃德加·胡佛是美國最有權勢也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尤其是有關他性取向的話題更為這個傳奇人物增添了另一份神秘感。胡佛一生中頗具爭議性的一面,那就是他與托爾森之間是否存在同性戀關係。如果胡佛真有一位同性戀男友,最有可能的就是他的終身副手托爾森,他也打了一輩子光棍。胡佛和托爾森共事40多年。他們一起度假,一起處理公務,一起騎車上班,每天都在華盛頓「五月花賓館」共進午餐,有時候還穿相同的服飾。胡佛死後,大部分房產都留給了托爾森。種種跡象表明,他們的關係穩定、慎重、而且長久。但在緊閉的門後是否有肌膚之親,那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托爾森1900年5月22日出生在密蘇裏州,比胡佛小5歲。從商學院畢業後他進入當時的戰爭部(國防部前身),曾給三位國防部長當過機要秘書。1927年他從喬治·華盛頓大學拿到法律學位,同年被聯邦調查局招募,是「胡佛從華盛頓大學親手挑選的眾多年輕英俊的畢業生之一。」托爾森得到胡佛的親自栽培和提攜,進步極快,1930年就成為局長助理,負責人事與紀律工作。
  年輕人得到胡佛重用並不稀奇。如果胡佛發現自己喜歡的人,都會迅速提拔。讓托爾森與眾不同的是他與上司之間高度公開的友誼。從上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兩人已經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們不僅是工作中的搭檔,每天還共進午餐和晚餐,一起參加打擊犯罪的行動,一起打高爾夫,在參加華盛頓的重要活動時托爾森都不離胡佛左右。
  與此同時,胡佛似乎對結婚生子這種「傳統套路」不感興趣。雖然權傾一時,他身邊卻很少見到女人的身影。他與影星多蘿茜·蘭默約會過一段時間,還曾和舞蹈家琴吉·羅傑斯的母親萊拉·羅傑斯一起出現在社交場合,並引起了「兩人可能會結婚」的猜測,但這些都被證明是胡佛出於社會習俗的壓力而做做樣子。此外他還曾給報紙的家庭專欄寫過題為「父母問題」或「我希望我兒子成為什麼樣的男人」這樣的文章,但沒有人認為他會認真考慮結婚這個問題。
  於是有關胡佛性取向的傳言就流傳開來。從上世紀30年代初起,華盛頓的專欄作家就註意到胡佛的「小碎步」和他對漂亮西裝的偏愛。還有人透露胡佛有異裝癖。律師羅伊·科恩曾協助胡佛調查共產主義者,他本人也是一個沒有公開身份的同性戀者。他認為胡佛對自己的性慾十分恐懼,以至於不敢嘗試擁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感情生活。他還曾把穿女裝的胡佛稱為「瑪麗」。1993年,一本名為《官方的及秘密的:胡佛的隱秘生活》的傳記出版。作者安東尼·薩默斯在書中引用目擊者蘇珊·羅森蒂爾的話稱,她曾兩次見過「胡佛穿著有花邊的蓬鬆黑裙、長筒襪、高跟鞋和黑色鬈假髮,出現在同性戀群交派對中」。蘇珊是雙性戀百萬富翁劉易斯·索倫·羅森蒂爾的第四任妻子,經常和他參加同性戀派對。此外,還有傳言稱黑手黨老大梅耶·蘭斯基掌握了有關胡佛是同性戀的照片證據,在他的要挾下,胡佛對其犯罪活動「沒有斬盡殺絕」。
  但反對者稱,胡佛與托爾森之間不過是親密的同事關係而已。胡佛本人還積極參與了迫害同性戀的「萊文德運動」。在那場運動中,數以百計的同性戀男女「因為安全風險」被聯邦政府解雇。胡佛身邊的人也不同意同性戀這種說法,認為兩個人不過是「好兄弟」或「好搭檔」。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也認為,胡佛「娶了」他的工作,狂熱地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裏,敢公然出格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工作和名聲肯定不保,他不是那種冒險不計後果的人。
  耐人尋味的是,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裏,胡佛和托爾森這種親密關係似乎得到了美國政壇高層的默認:當人們邀請胡佛出席重要晚宴時,托爾森也會同時接到邀請。在聯邦調查局內部,兩人則被稱為「J·埃德娜和托爾森大媽」。他倆一起參加家庭聚會,甚至聯名在感謝信上簽名。朋友和政治同僚們都把他們當成「一對兒」來對待。兩人經常出沒「鸛俱樂部」,那是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夜店。他們還和俱樂部老闆謝爾曼·比林斯利及其女友、百老匯明星艾索爾·摩曼一起約會。上世紀50年代,他倆又經常與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松及其妻子帕特搞雙重約會。有一次他倆沒能赴約,胡佛還曾寫信給尼克松致歉:「我想給你封私人便箋,讓你知道我和克萊德多麼遺憾,今天沒能與你和帕特共進午餐。」還有一次尼克松建議,克萊德—「我們最喜歡的酒吧招待」—應該學會製作一種他們經常喝的粉紅色雞尾酒。字裏行間完全是兩對夫婦間的社交腔調。眾所周知,尼克松還曾把胡佛稱為「混蛋」,懂英語的人都知道,這個詞也有很強的性暗示。
  1972年5月2日胡佛去世後,托爾森當了幾天代理局長。在此期間他下令將胡佛的所有私人檔案銷毀。此後不久他就退了休。但他繼承了胡佛價值55萬美元的房產,並住了進去。他還收藏了覆蓋在胡佛靈柩上的美國國旗。三年後托爾森去世,也葬在國會公墓,與胡佛的墓只有數碼之遙。不管兩人之間是否存在同性戀情,但他們精神上互相支持幫助,感情上互相慰藉是不爭的事實。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傳統友誼的範疇。在《胡佛》一片的結尾,托爾森拿著一封女記者洛麗娜·希考克寫給第一夫人埃蓮娜·羅斯福的情書(兩人是公認的女同性戀),似乎能感覺到那是胡佛寫給他的:「語言是思想和感情的流露,但它們不足以表達我內心對你的感情。我希望你永遠在我身邊!」
  胡佛同性戀的傳聞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除了名人隱私受人關註之外,還有一些政治原因。蘇聯的公開檔案中有證據表明,蘇聯為了達到詆毀美國的目的,運用同性戀傳言來詆毀胡佛。而美國內部左翼使用有關胡佛同性戀行為及關係的相關報告,目的是質疑他的「恐同」行為。為了解釋其明顯自相矛盾的行為,人們認為胡佛是很典型的內在性恐同者,他對自我的厭惡解釋了他一面迫害同性戀者,一面又是同性戀者和易裝癖者的原因。但反對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胡佛是他那個年代的產物,認為同性戀屬於「私生活」,這與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有權利選擇」運動潮流相悖;胡佛對待同性戀權利運動組織與其他異見團體的看法一樣:它們都是對聯邦調查局的威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19 18:38 , Processed in 0.1160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