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2|回復: 0

[資訊分享] 浮遊磯釣講解(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0 11:13: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若從科學角度來審視丹錐浮標的外觀、結構、材料、塗裝等項目,它應該呈現以下面貌:

  外觀是上端小、下端大的淚滴型,以消除被魚只拉動下潛時所產生的渦流阻力,並提高乘流性與敏感度。

  結構重點在預埋配重位置應適度提高,以取得合理的搖晃效果,同時達到容易打斜的目的。

  材質應考慮整體比重需要,采上方為梧桐木、下方為黑檀木的搭配方式,以便與預埋配重互相搭配,獲致恰當殘存浮力,且提高浮標下段的耐撞性。塗裝則應考慮識別需要,施以熒光橙色至熒光黃色漸層變化的噴塗方式,並向下延長著色範圍,以方便使用者掌握魚訊。為了敘述方便,我給這種丹錐取了個名字叫做「KO」,也就是拳擊賽中「Knock Out」(擊倒)的縮寫,搞不好改天會將它商品化上市。有位讀者看完前文後提出一個問題:浮標上端沒有畫對應B數的參考線,會使人難以調校殘存浮力,也難以掌握魚訊。這應該是許多先玩池釣後學磯釣者的共同誤會,以為那些線條也跟池釣浮標 TOP 尾上那一節一節色帶的作用相同。其實就算我沒在一年多前(本刊第一○五期)說明過,等你玩了一陣子之後,也會自然了解那根本不是什麽參考線;一般丹錐上方色彩鮮明部分,與下方深暗色澤部分,所用的漆料材質並不相同,塗的厚度、次數、先後次序也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那樣一、兩條線來收邊和修飾,與浮標本身負載B數、殘存浮力沒有關系!(當然在極少數日制丹錐上,還是明白標出了對應B數的參考線,只不過……僅供參考啦!) 

  丹錐選用原則

  既然那些線條跟負載B數、殘存浮力沒有關系,有沒有它當然也就無關緊要了,可是有些人還會有另一個疑問:沒有參考依據,要如何判斷魚訊?

  放心,海里的魚跟池塘里的魚是不同的,池魚生活在幾乎不會流動、沒有波浪的環境里,吃的是容易化散的粉質(或細顆粒)食物,又經常受到驚擾、傷害(意思是常常被鉤子刺到、被拉上水面再放回去),容易養成極端龜毛的食性,所以必須靠纖細的止水型浮標來放大咬餌動態;反觀海魚卻是活躍在風浪與潮水之中者,吃的東西若非在流水中稍縱即逝,就是活生生、會掙紮、會逃跑的生物,這使牠的就餌動作相對來說顯得十分阿沙力,因此使用粗粗短短的丹錐即已足夠捕捉魚訊矣。

  至於如何捕捉丹錐所呈現出來的魚訊?這問題可就大些了(不過也還不必像小日本那樣小題大作),我們不妨先從以下幾個最淺顯的選用原則講起(註:暫時不把水中浮標加入討論)。

  一、不要動不動就拿恐龍蛋出來嚇人,也不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到哪里都用同一顆丹錐;在一般磯釣場合里,請盡量使用當時所能操作最小(體積小、載重量低)的丹錐。

  二、通常標點越是靠近釣座(亦即越趨近所謂的「磯際」)、釣棚越淺、風勢越小、水流越緩、流況越單純(沒有雙層流、三層流等問題)、魚咬餌越是龜毛的情況下,就要用越輕、越小的浮標(例如 0、F、B、2B 等編號者)。

  三、當在稍微有一點距離,但還不需要遠投或放流的「近場」標點下竿,或者碰到浪較大的情況時,可考慮選用體積、載重量稍大的制品(例如 3B 至 5B 者),不必多加咬鉛,以藉其較大的殘存浮力來克服波浪影響,免得產生太多假魚訊。(如此固然會犧牲一部份敏感度,但為了強調目視條件,也就不得不如此了,所幸浪大時魚只覓食通常也不會太龜毛。)

  四、如果垂釣磯際或近場,但碰到風很大、一直幹擾操竿控線且會吹歪浮標的情況呢?此時同樣可選用載重 3B 至 5B 者,但多加咬鉛至殘存浮力幾乎為零(甚至負浮力--假如你能適應這種釣法的話),使風勢對浮標、母線的影響降至最低。

  五、標點很遠、需要遠投,或釣棚超深、雜魚很多,以及風力甚強、釣棚深度不易維持的場合,還有流水湍急、要搞放流之時,可用自重夠、載重量也多的大型丹錐(5B 以上到 1.0、1.5 等制品)來達到順利垂釣的目的。

  上述原則是不是絕對的、放諸四海皆準的?當然不是!否則就不叫原則了,西方人不是有句諺語嗎:原則就是用來違背的!何況海里的事又藏著太多變量、太多影響因子,如果你以為照那些原則選好丹錐,然後把釣組往海里一丟,魚兒就會自動排隊上鉤的話,那結果必然會讓你大吃一驚的--鐵定龜兒排隊上鉤!

  所以,了解上述原則之後,你還得懂得隨機應變,要能密切掌握潮目、暗礁、白沫帶等標點的位置與深度,然後根據釣場狀況操竿控線,使釣組能夠順利進入狙擊地點,並配合有效的誘餌施打技術,才能獲致良好成績。

  至於如何隨機應變、如何掌握標點、如何操竿控線、如何搭配誘餌施打技術?看起來好像很難唷!

  放心啦,那些問題真的只是「看起來」很難而已,國父不是規定過嗎:知難行易。所以讀完下文的入門介紹之後,相信你就也會覺得自己是磯釣高手了。 

  KO丹錐基本應用

  丹錐浮標是阿波流浮遊磯釣技術的代表器材,而阿波流講究的是 FUKASE 釣法,所以要談丹錐應用,就應該先搞清楚 FUKASE 釣法的意義。

  什麽是 FUKASE 釣法?本刊前此已經登載過不少相關論述,此地不擬再多贅言,僅根據日本名人高橋康生(註)、小里哲也、山元八郎等的概念做個總歸納:FUKASE 釣法的基本遂行方式包括六個步驟--一、使用浮標;二、配合誘餌;三、掌握潮流;四、確立釣棚;五、操竿控線;六、作合搏魚。

  從這六個階段,看倌應不難瞧出丹錐的重要地位,因為所有步驟都是以之為出發點、以之為操作依據的,只不過為了因應各種不同狀況,各家各派發展出許多不同用法而已。

  依日本人的講法,浮標在釣組中的著裝方式可分為固定式、遊動式、移動式三種,其中遊動式又可分成半遊動與全遊動,而移動式則多指使用外掛式長桿狀浮標的場合,與丹錐有所區別,故此地以固定式、半遊動式、全遊動式三者來說明KO丹錐的優點與使用要領。

  固定式釣組

  在海水深度不大或魚量多的時候,以及魚群容易被誘集到淺釣棚或咬餌較熱烈時,浮標往往可以直接安排在母線上某一固定位置,而不必要它上上下下的跑來跑去,這就是所謂的固定式釣組。

  此法通常將浮標設定在距離鉤子四、五噚(不超過十五尺)的範圍之內,為什麽?因為浮標在母線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假如釣棚設定太深的話(比如說接近十八尺),那麽當收釣組上來換餌或搏魚完畢準備下撈網時,浮標必須收得很接近竿尖絲道環,你才抓得到鉤子或撈網才撈得到魚,這將產生極易擠斷竿節的危險;而且,丹錐浮標是整個釣組上重量最重、體積最大的部位,如果它高高的頂在竿尖附近,勢必會使拋投工作變得相當困難。

  但也由於浮標位置是固定的,母線一動它就跟著動,因此大家都認為「應該」魚一咬餌就會有所反應,故魚訊表達最為敏感、直接。可是真的如此單純嗎?還是說那也需要看釣者的技術差異而定?

  答案當然是後者。不過假如使用KO丹錐的話,你將發現那種區別釣果優劣的技術差異,很容易被器材特性彌補過來。

  如何彌補?重點就在KO丹錐「容易制造打斜效果」&「下沈時幾乎沒有渦流阻力」。

  我想打斜效果就不用再多說了吧?上一期已經講得夠明白了,倒是下沈時渦流阻力較小這檔子事兒可以多聊聊;只不過……這次要講的重點不在魚只拖沈浮標,而是「水流拖沈浮標」!

  FUKASE 釣法有個相當重要的技術基礎,就是掌握「吸引釣組的水流」,這類水流多出現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浪花洗上岸際巖石後返沖入海,會造成一股猛往深處卷的水流;另一個是潮流運動途中遭暗礁擋路而必須繞行過去之時,會形成一股快速卷到暗礁背後的水流。

  這兩種水流跟一般推送浮標的潮水不同,蓋潮水通常使釣組以較平穩的速度移動,浮標可始終保持在水的表面;會吸引釣組的水流卻能以很大力量突然拉動釣組,使之迅速往深處或往暗礁背後前進,此時浮標將會隨著釣組一起被拉過去,根本無法維持穩定浮在海面。

  為什麽掌握這種水流很重要?試想你若是一尾聰明的大黑毛,正想找頓免費的午餐吃,你會到哪里去「開飯」?用膝蓋頭想也知道,當然是食物往哪里漂,哪里就是你的餐廳,對不對!

  現在再想想,假如你是一棵剛被波浪沖刷下來的海藻,或者是一坨隨波逐流的有機物(譬如一些混在誘餌粉里的南極蝦),你會怎麽漂流?當然是水流怎麽卷,你就怎麽漂了,對不對!

  所以啦!只要水下有魚,而你又能讓餌很自然被吸下去(或吸過去)的話,那些好貨色就非常有機會把釣餌當成大餐一口吞入;在這種情況下,看不看得到浮標顯然已不重要(反正它也被吸到水里去了,想看也很難!),魚只多半都會直接「吃到手上」來,你有時連揚竿作合都不必,只要負責搏魚就好了。

  現在你學到一個總是被高手暗崁起來的撇步啰!不過如果高手用的是一般丹錐,那你不但能向他學習,還可以進一步打敗他,因為KO丹錐「容易制造打斜效果」&「下沈時幾乎沒有渦流阻力」的特性,顯然遠比一般丹錐更能抓住這類水流,讓釣餌自然卷入狙擊大物的「餐廳」。

  半遊動式釣法

  當釣棚超過一根竿子深,或風浪使得釣棚難以維持固定,抑或者需要在某個範圍內適度晃餌時,就會用到半遊動式釣組了。

  但開始討論KO丹錐在此釣法中的應用之前,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件事:日本人通常把遊動式釣組的攻擊範圍設定在三噚到五、六噚(約五公尺到九、十公尺)之間,超過這個深度就得要用移動式釣組。為什麽如此劃分?還有,為什麽移動式釣組絕大多數采用高載重的外掛式長桿狀浮標?

  其實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因為當釣組下沈時,如果深度越大,丹錐浮標在母線上滑動的距離就越長,摩擦力所造成的阻滯現象就越明顯,此時萬一釣場上又有潮流的影響,則恐怕經常會釣組漂離了標點,丹錐都還沒就定位吧!然外掛式浮標只憑一個小環(通常是用一個外加的太空豆)跟母線連接,就算深度極大,摩擦力的影響也還算很小,再配合上它自身擁有的較大浮力(相對而言即載重量大),更能夠讓釣組迅速潛入深處,而浮標自己則會快速「往上」爬到母線的上擋豆位置。

  現在回頭討論遊動式釣組中半遊動與全遊動用法的差別。有些人誤以為這兩者的分野亦是在於垂釣深度上面,其實這是個想當然爾的、不經過大腦的「標準錯誤」!全遊動與半遊動通常是用在完全相同釣棚深度範圍的,但卻有完全不同的操作觀念,應付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因此它們的主要差異乃是在於用途而非深度。

  舉例來說好了,假如你出釣當天頗有風浪,所選的釣場平均深度約相當於一倍半竿長(二十七尺,亦即約九公尺),而魚群泳層雖深(意思是無法使用固定式釣組)卻變化不大、吃餌也還算爽快的話,半遊動式釣組就是個蠻好的選擇。可是當風浪甚平、魚只活動深度不易掌握,而且吃餌也相當龜毛之時,即使釣場平均深度同樣相當於一倍半竿長,你也該試試用全遊動釣組來下竿。

  看出差異了嗎?重點就在全遊動式釣組的阻力較小、搜索範圍較大,但受風浪影響較明顯,操作不熟練時也比較容易掛底;反之,半遊動釣組受風浪影響較小(必要時甚至可以加超量咬鉛使之成為沈式釣法),比較不易掛底(除非上擋豆位置有誤),但魚只吃餌時的阻力較大,釣組搜索範圍較受限制。

  那麽在半遊動釣組之中,KO丹錐有何操控要領?我認為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一、當投入釣組時,應讓浮標落在潮流的上遊處,子線、鉤子落在下遊,然後適度放線讓釣組下沈、讓浮標就定位(即爬到上擋豆位置)。

  二、在放線過程中,要註意配合潮水流速,隨時保持釣餌走在最前面、浮標漂在最後方。

  三、另一個放線過程中必須註意的重點,是要考慮釣組上外加的重量(如咬鉛、轉環等等)會不會下沈太快,導致出現釣餌反而漂在上面的情況;若會這樣,就應適時稍微提竿帶住母線,抑制咬鉛下降的速度,以等待鉤子和釣餌先行沈下去,如此才能拉直並適度打斜子線。

  四、當浮標就定位、釣組沈到預定釣棚深度之後,就可開始視需要進行「適度拉起釣組再放回」的操竿手法了。這動作既有晃餌誘魚效果,又可在固定範圍(相當於上下擋豆的間距)內搜索魚蹤,但操作時需註意拉起釣組的動作要夠輕柔,避免造成釣餌突然的抽動,松線放回釣組時也要提竿帶住母線慢慢放,免得又發生釣餌漂在上面的情況。

  前述手法被日本人稱為「N字操竿法」,是玩丹錐最重要的基本技術。

  現在,你又學到一個高手的操竿秘技了,但我還是要指出,假如高手只會用一般丹錐的話,那麽你拿KO丹錐上場將可輕易擊敗他,因為KO丹錐除了打斜釣組的能力特佳之外,當流水不強、魚訊不明確之時,以及當有波浪影響而不得不保留較多殘存浮力,以免釣組太容易被蓋入水下的時候,註意觀察它搖與不搖的變化,更是你提高釣果的決勝之道。

  全遊動式釣法

  顧名思義,全遊動釣組就是丹錐浮標可以在母線上自由活動、不會受線擋限制範圍(指浮標上方而言)的一種組合。但這並不表示母線上不能有線擋,而是說浮標上下兩線擋(有些人在浮標下方不用線擋而使用卡拉曼棒)之間的距離,會比實際垂釣深度大得多,使得丹錐的活動不致受到限制。

  在此種配置法中,理論上母線是「自由」的、沒有什麽罣礙的,可惜一般丹錐因為太愛保持直立狀態,使得線組變成Z字型,所以當魚只拖動釣組時,浮標就會變成一個「支點」,對母線造成了額外的阻力,以致使魚只在吞餌時感受到不自然的阻滯。

  還有一點,日本名人田中釣心曾說:浮標大小(在全遊動釣法中)並不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形狀卻至關重要,尤其當被拉動下沈的時候,浮標造型會在其後方形成什麽樣的水流擾動狀態,才有決定性影響!

  看倌,這論調雖只說出其然而並未說出其所以然來,但您有沒有聯想到上一期我所說的流體力學中「渦流阻力」的原理呀?

  不過大概有人還會想到另一個問題:既然號稱全遊動釣法,浮標又怎麽會有「被拉動下沈」這碼子事?原來這問題跟前面那個「支點」現象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一般丹錐因為喜歡堅持直立,使線系呈現Z字型態,導致母線與浮標中心孔內壁產生大量摩擦,當魚只拖拉釣組時,摩擦力就會帶動浮標下沈。為了改善這個問題,近年來日本釣界已發展出 NANAME-UKI,也就是那種長得很像小號助投浮標(俗稱豬公)、重心偏在一邊、入水後會呈現傾斜狀態的異形丹錐(請參考左側圖片),並且已有不少名人高手將之視為必勝武器。不幸的是,前文講到的兩種高手秘技還值得學一學,NANAME-UKI 這玩意卻根本不值一哂,因為這類浮標多半做得重心太偏了,以致在水面上呈現的角度太過傾斜--通常尚未組合到釣組上就已達四十五度矣,若再穿上母線,則浮標上方母線的重量便會把它壓得更趨近平躺狀態,造成「矯枉過正」的可笑景況。如果釣場上再有風力影響呢(浮遊磯釣期要沒有風的影響談何容易)?母線被風一吹,問題勢必更會嚴重到不行,所以一旦魚只來咬,摩擦力帶動浮標的問題依舊會發生。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就是全遊動釣法判斷魚訊的依據,但我總覺得既稱為「全遊動」,就應該盡量減少外力幹擾,讓浮標在母線上自由運動,也讓線系在浮標孔內盡量沒有阻滯的進出吧!因此像KO丹錐這樣的設計才比較合理,你只需適度帶住母線,讓浮標和子線呈現出恰當角度(也就是幾乎成一直線並打斜),魚只來咬的動態就會直接傳遞到母線甚或竿尾來了。

  不過也一定還有人會說:浮標、子線不可能永遠維持在拉直並適度打斜的狀態。這話是沒錯啦,可是就算釣手操控得不漂亮,至少也還能擁有一般丹錐「摩擦力帶動浮標下沈」這個識別魚訊的依據吧(何況KO丹錐的下沈阻力更小、更敏感)!只是憑這一點釣到魚,其成就感遠比讓魚兒「吃到竿尾」要遜色多了!

  至於全遊動式KO丹錐的操竿控線手法,基本上可以比照半遊動式釣組操作,唯需註意避免掛底,且要充分掌握誘餌的比重,善用撒餌時機來配合「適度拉起釣組再放回」的操竿方式,以達到「誘釣同調」之要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6 19:28 , Processed in 0.2582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