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應考慮整體比重需要,采上方為梧桐木、下方為黑檀木的搭配方式,以便與預埋配重互相搭配,獲致恰當殘存浮力,且提高浮標下段的耐撞性。塗裝則應考慮識別需要,施以熒光橙色至熒光黃色漸層變化的噴塗方式,並向下延長著色範圍,以方便使用者掌握魚訊。為了敘述方便,我給這種丹錐取了個名字叫做「KO」,也就是拳擊賽中「Knock Out」(擊倒)的縮寫,搞不好改天會將它商品化上市。有位讀者看完前文後提出一個問題:浮標上端沒有畫對應B數的參考線,會使人難以調校殘存浮力,也難以掌握魚訊。這應該是許多先玩池釣後學磯釣者的共同誤會,以為那些線條也跟池釣浮標 TOP 尾上那一節一節色帶的作用相同。其實就算我沒在一年多前(本刊第一○五期)說明過,等你玩了一陣子之後,也會自然了解那根本不是什麽參考線;一般丹錐上方色彩鮮明部分,與下方深暗色澤部分,所用的漆料材質並不相同,塗的厚度、次數、先後次序也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那樣一、兩條線來收邊和修飾,與浮標本身負載B數、殘存浮力沒有關系!(當然在極少數日制丹錐上,還是明白標出了對應B數的參考線,只不過……僅供參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