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20|回復: 0

[資訊分享] 浮遊磯釣講解(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0 11: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輕磯釣」主要是相對於重磯釣而來的稱呼,意思是指用較輕便的家俬,在磯巖海岸釣取比較小型的對象魚;但這名詞並未表達出「浮遊」的意義。

  二、「針對浮水魚」一說中的浮水魚是什麽?表層回遊魚嗎?應該不是如此狹窄吧!但若硬要把底棲的鸚哥和近底層活動的黑鯛也歸類為浮水魚,則顯然十分牽強,所以此種講法會令人搞不清楚狀況。

  三、「磯上物釣」中的磯上物三個字,意思跟浮水魚很接近,說不定所謂的浮水魚還是由這個日本詞匯勉強翻譯過來的呢!所以,講磯上物釣同樣有涵蓋面不夠周全的問題。

  四、「浮卡世釣法」(fukase-tsuri)意思是漂浮仕掛的釣法,亦即用有浮標的、很輕巧的釣組去釣魚。有人認為必須浮標很輕且子線很長、不加任何咬鉛(全漂)才算浮卡世釣法,但那是日本比較過時的講法,而且如此定義也嫌嚴苛了一點,基本上只要有使用浮標、釣餌能夠相當自由的隨流與浪漂晃,且釣組上沒有太多、太重的額外裝備,就可以算是漂浮仕掛了,所以日本釣界近來傾向於把浮卡世釣法一詞用為相對於誘餌籠磯釣法(日語發音為 kako-tsuri)的稱呼。

  但在臺灣,使用恐龍蛋加誘餌籠搞遠投釣黃雞,算不算浮遊磯釣?應該算對不對!所以浮卡世釣法也不能完整形容我們的浮遊磯釣。

  另外,日本磯釣界還有一個比較被大家忽略的名詞「浮標釣法」(日語發音叫做 uki-tsuri),也在某種程度上頗能傳達浮遊磯釣的含意,它代表包括浮卡世、誘餌籠、磯上物、磯底物等各種釣法,只要有用浮標、釣組重量(或曰粗細)不太誇張--沒有大到像吹氣球搞放流那樣的程度者,都算。

  我們的浮遊磯釣應該也是指包容以上各種玩法的活動,只要有不太龐大的浮標、家俬不太笨重、在磯巖(包括防波堤)海岸下竿、釣組能夠自由漂晃(打沈底就不算啦)等等,原則上都可以歸類為浮遊磯釣。

  那麽根據這種原則定義出來的垂釣方式,應該包含哪些重點呢?

  一、因為使用浮標,故釣棚深度有重大意義,但此一深度卻跟下竿地點海底的實際深度不盡相同,而是需要取決於釣手主觀意念和魚群吃餌泳層的相互搭配。(打沈底則幾乎不必考慮此點,反正都是直接搞到海底的!)

  二、為讓釣組漂晃自然,釣者必須充分掌握水流,並運用嫻熟的操竿控線技巧駕馭浮標、鉤餌,以達狙擊水中大物的目的。

  三、既然是在岸邊下竿,而非在船上靠魚探機找魚群,適當的使用誘餌就有其必要了,並且這打 A-SA 的功夫還得跟水流、風浪、標點狀態、當天魚只脾性相互搭配,更必須符合釣手自行設定的釣棚深度。

  看起來很難做到是不是?其實還好啦!運用一些基本知識,再加上許多許多經驗,任何人都能玩好浮遊磯釣,只不過經驗必須靠自己不斷累積,別人幫不上忙,所以本文就在基本知識方面做一簡單介紹吧!

  魚在哪里?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在海里!只不過……海太大啦,我們還得把範圍再縮小一些。

  多數磯釣魚種在找東西吃時都有幾個共同特征:

  第一、除非要長距離移棲,否則牠們都寧願逆著水流覓食而非順流找食物。

  第二、牠們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巖為屏障,躲在周圍(特別是後方)伺機進食。

  第三、牠們常常會守在波浪洗上巖石反沖下海時激起的白沫帶外圍,或甚至直接沖進白泡沫堆里找食物。

  但為什麽魚兒要逆流覓食呢?這麽做不是挺費力的嗎?

  其實不然!因為:

  一、假如順流找,除非牠遊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否則會一直跟著同一塊水團運動,假如這團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沒有的話,那牠豈不就要挨餓了?

  二、如果牠的泳速跟水流大不相同,那麽即使是順流運動,也還是要花費很大力氣的(這是物理學上「相對速度」的問題),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門來得劃算矣!

  三、假如順流覓食,牠會很快離開匿居的場所,因此除非牠想搬家,否則還得再費力遊回來。

  那麽魚類又為什麽喜歡躲在水底礁石後方?原因是:

  一、巖石後方比較閃流,可節省體力。

  二、可躲避回遊性掠食大物的獵捕,因為牠們多半在本流里面討生活。

  三、自己可以機動沖入流水中攫取食物。

  四、食物經常會自動送上門--流水在石頭後方形成倒卷的窩流,會把食物卷進來。(請見上一期第八十九頁插圖)

  至於白沫帶的意義是:

  一、磯釣魚種多半對吃海藻頗有興趣--尤其是生長在潮間帶的藻類,而白沫帶就是發生在這個區域的現象。

  二、就算不愛吃藻類,岸上或靠近岸邊的海域也是供應食物的重要所在;當波浪洗上巖石反沖下海時,會帶著許多生物、有機物等等一起灌入深處,然後再隨著白泡翻湧出去,因此魚群常守在白沫帶外圍撿拾這類食物。

  三、波浪從石上灌回海里時,還會將空氣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使魚類樂於聚集在此。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每一種魚的生態習性並不一樣,所以即使白沫帶、海底礁巖均有其重要性,各魚種的活動範圍也還是頗有差異的。比方說黑毛類好了,通常尾長黑毛(紅皮攏,或稱細鱗仔)喜歡在流區邊緣出沒,而口太黑毛(菜毛,又叫粗鱗仔)則多在磯際緩流區生活;此二者都會隨水溫高低而有活潑與否的差別,但也都有可能被誘餌吸引到某個特定深度(甚至水表面)。

  其它魚類如白毛比較喜歡趁著湧浪,沖到巖石邊啃咬腳白菜、鹿角菜之類,或者混跡白泡沫中撿食被浪刷下來的藻類,因此勉強可算是接近上層水域活動的族群;臭肚的活動變化很大,牠們可以為了搶食物跑到水面打尾,也可以一大群窩在水底廝混,不過總的來說其生活水域並不太深,通常均在二十五尺以內。

  黑鯛就不一樣了,牠是相當底層活動的魚種,而且不只淺海沿岸有魚蹤,深達七、八十尺之處也釣得到牠,就算偶爾跑到中上層水域,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處(例如巖石、堤防、蚵棚等等)。此外,黃雞也屬於深水區討食的魚族,但牠們卻並不貼底活動,而是單純的喜歡在較深處出沒。

  所以,釣者可將各魚種的生態習性與水域環境綜合起來研判,就不難找出魚群活躍所在了。

  流水怎麽看?

  日本磯釣名人小里哲也曾說,選擇標點有三大考量要素:潮流、暗礁、白沫帶。這里面暗礁與白沫帶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說過了,且即使是初學者也不難看出它們的位置,但潮流呢?它有哪些種類?我們又如何知道它在哪里?

  方法其實很簡單:

  一、尋找本流--所謂「本流」,並不是某種特定流況的固定稱呼,而是相對來說一個區域內比較強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勢。通常那種方向固定(意指在漲潮或退潮過程中方向固定,潮水轉換後方向即可能改變。)且表面波浪起伏甚大,浮標釣組一進入就會被迅速帶走,即使用恐龍蛋也無法停留的所謂「流溝」,就一定會被稱為本流,但有的時候流速並不那麽強勁、波浪起伏也不那麽大的水勢也會被叫做本流,其原因就是它跟釣場上別的流水比較起來要強大些之故。

  二、尋找支流--這「支流」二字也不是專有名詞,乃是相對於本流而言比較小區域的、速度慢的、不容易引起波浪變化的水勢。此類潮流有沿著海岸推送者,也有沖向海岸或往外流出者,其成因包括風力、波浪、潮汐現象與本流的分支等等,且多半會受海岸地形、海底狀態影響而改變方向、速度、規模。一般說來,這種流水不大容易憑海洋表面狀態加以分辨(至少初學者常常看不出來),但卻不難靠某些左證來發現它,那就是借觀察漂流物、誘餌、浮標等的走向而加以判讀。

  三、尋找潮目--所謂「潮目」,就是方向不同的兩股(或以上)流水相互交會、撞擊,或方向雖相同但流速不同的兩股水流相互摩擦,因而造成一個表面比較平整無波、看似甚少流動、雜物容易停滯的水區。這種地方也不難憑肉眼分辨,你只要看到上述平整無波、雜物容易停滯的水域,把釣組投入後可見它會持續在里面打轉而不容易漂走的,是即潮目矣。

  四、尋找回流帶--運動中的潮流如果碰到障礙(例如暗礁、凸岬),或海域深度改變,抑或是從靜止水域旁邊擦身而過之時,都容易造成一坨翻湧打轉的水團,這就是「回流帶」。釣者只要註意看前述有障礙之處、深度變化之處、靜止水域與流水交界之處等等,就很容易發現它了。

  五、尋找反撥潮--一道道湧向岸際的波浪,帶著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後再返身灌回大海,這些水必須有個路徑流出去,此種路徑就叫做「反撥潮」,其方向均為從岸邊往外海流者。要尋找反撥潮時,除了可利用浮標當左證外,還可以註意看波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有一條持續往外拖出去相當距離的白濁水域(所謂白濁是指細碎白泡沫造成的水色泛白而非真的水渾濁),那就是了!

  需註意者,上述各種水流狀態對垂釣的重要性,並不是排在越前面就越重要,相反的,後三者更常成為尋找磯釣標點的依據。

  標點在哪里?

  想當然爾,魚群在哪里,標點就是哪里!但以下幾個原則可以讓你減少許多摸索的時間:

  一、除非你要釣拉侖、青旗、煙仔之類外道魚,否則就不必讓釣組在水勢洶湧的本流里廝混了,拿它來當「釣組運輸工具」即可,真正的標點在本流邊緣回流帶或潮目處。

  二、當你發現釣場上有較小型、較弱的水流時(意即非水勢湍急的本流),請特別註意它運動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關性;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標點多半在岸際地形突出或凹入之處,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知道為什麽嗎?因為會產生回流帶!)

  三、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邊立足點沖進來者,因為會把釣組一直往里推,使你既難以向外探尋魚群又容易掛底,故需找水流碰到岸邊後轉折出去的(在外礁地形則是找繞過島礁之後的)回流帶。

  四、至於遠離海岸的流水就好辦了,只要其途徑上有暗礁、深溝,或者流出去不遠就會跟另一股水勢交錯、合並、撞擊的話更棒,這些位置就是一級標點!

  五、若是釣場上有明確反撥潮,它的邊緣、整個路徑上、甚至波浪撞擊巖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都有可能成為魚群聚集的標點。

  六、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例如東引)下竿,請特別註意巖壁呈階梯狀變化的轉角處,或者是有垂直裂隙、轉折之處,各種魚只都會找此類地形藏匿;同時下竿時也不可讓釣組離開岸壁太遠,否則必然扛只大龜回家!

  至於具體的尋找標點技巧,基本上可有下列幾個步驟:

  一、用眼睛觀察,看看海岸巖石構造如何?潮水動向如何?岸邊有無白沫帶?哪里有暗礁(接近水面的暗礁一看即知,看不見的也會因流水變化而暗示出其所在位置)?從而找出最有機會的下竿區域。

  二、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觀察出來,那就要善用潮流,讓流水帶著釣組去探詢水下狀況。

  三、不要怕掛底;其實只要釣組配置不太誇張,也就是說應盡量輕敏、靈巧,不要太笨重,釣棚設定也不可太離譜,並善用「拉拉放放」的N字操竿法(相關技巧請見前期第九十一頁),而非把釣組往水里一丟就不再管它,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掛的。

  四、就算掛底也不壞,至少,你因此而確知了一處水下障礙的所在和深度--別忘了,魚群是喜歡有暗礁庇蔭的。

  五、搞清楚潮流與水下環境狀況之後,再把前述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慣套進來,試試看牠們是否聚集在你所預期的位置。(註意:這種位置釣場上不會只有一處,所以要各點都試,直到有目標魚咬餌為止。)

  六、萬一實在無流無浪,且缺乏明確下竿標的,那就靠自己撒誘餌的功夫制造標點。

  總而言之,要是你懶得記那麽多「楣角」的話,特別註意「潮流與暗礁交會」、「暗礁與白沫帶交會」、「白沫帶與潮流交會」這三個微妙的處所就八、九不離十了!

  如何確定釣棚深度?

  知道標點在哪之後,是不是就能開始享受大咬了?不見得!因為還有一個重要影響因子必須掌握,那就是魚群泳層。「層」這個字日語發音是 TALA,現在已被日本釣界廣泛引用為指稱「魚的泳層」之意,而這泳層在某種程度上就等於釣棚,所以如何找出魚群泳層也就等同於如何設定恰當的釣棚。

  掌握釣棚有兩個方法,一是慢慢找出來,二是自己設定--亦即使用誘餌來把魚群集中到你希望的位置。具體作法為:

  一、基本上,除非是外洋性回遊魚類,否則牠們不會沒事幹就跑到缺乏隱蔽的空曠水域去,因此在沿岸磯釣場上,所謂的魚群泳層,其實還是在海底附近的(意指有暗礁、溝崁之處),只不過有「深處的底部」和「淺處的底部」之別而已。這即是說,釣者首先就應搞清楚:下竿當時魚群在什麽深度的海底附近?

  二、據日本人觀察,當水溫較暖時,像黑毛這類磯釣對象魚的活力會比較旺盛,泳層也高些,水溫低的話則活動力降低,會跑到流緩而深的地方窩著不出來。依這個條件來看,當你到達一處陌生釣場時,如果當天水溫不低,可將釣棚由兩噚(約十尺)開始設起,而水溫低時則由三噚(約十五尺)開始下竿,沒有魚咬的話就拉深個兩、三尺再試試看,如此直到中魚或釣組拖底為止。

  所謂水溫高低,我並不想用數字來表達,因為幾乎沒有人釣魚時還會帶支溫度計去量水溫,更何況水下溫度跟表面是頗有差異的(甚至可能會有好幾層不同溫度),所以比較合理的方法是用手觸摸南極蝦、鉤子、咬鉛、轉環等物品,假如感覺十分冰冷,那就是該水層溫度很低的表征,反之,如果只是涼涼的而非冰冷,那就表示水溫不算太低。

  不過呢……有一點必須提醒看倌:臺灣緯度較低,氣候溫暖,不大會受來自北方的親潮影響,一般說來即使在隆冬時節,海水溫度也很少低到能讓黑毛躲起來避寒的程度,反倒是因為水溫高而經常有雜魚太多的問題,所以對我們來說,設定深釣棚的意義往往不是目標魚泳層在那里,而是為了避開小魚!但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以後再討論吧。

  三、當必須自己設定釣棚時,你最好先搞清楚附近海底幾多深,然後視所要釣的魚種決定釣組放多長(即浮標到鉤子的距離);例如在水深超過兩支竿子的地方釣黃雞,就可直接把釣棚拉到一支半竿子以上的長度試試看,而在水深二、三十尺之處釣黑毛時,不妨以一支竿長為度開始嘗試。

  但這方法必須跟誘餌性質與施打技巧密切搭配,且需考慮水流、風浪對誘餌、釣組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比方說,當你使用比重大、黏性高的誘餌時,就應該先了解它會以較快的速度下沈,比較不容易漂遠,也不易在水中化散;反之,比重小、黏度低的誘餌下沈較慢、較易化散,所以在流水中容易漂遠、不大能沈到深處。這就是釣棚深度必須跟誘餌性質配合的原因。

  在水流與風浪的影響方面,前者是搬移誘餌的首要因素,後者則會對化散速率造成影響(浪越大散得越快、範圍越廣);可是基本上這些作用都是發生在水表面之下的,跟釣組被影響的方式大不相同,原因為浮標漂在海水表面,上方還牽著一條長長的母線,因此很容易被風吹動產生位移,假如這風跟水流的方向不同時,釣組運動的狀態就很難跟誘餌一致了,甚至,很多時候還會造成子在線揚、鉤子離開釣棚的狀況發生,故釣者需謹慎因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6 19:18 , Processed in 0.1562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