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91|回復: 3

[資訊分享] 釣魚知識技術交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30 07:4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庫釣草魚

  

        水庫釣草魚,以春.夏.秋三季為宜。其中春.秋兩季釣為佳,夏季浮釣和底釣相結合為上。

        春季,由於氣溫不高,食物少,饑餓了一冬的草魚只能到水溫較高的淺灘,在水下找點草子.枯草敗葉充饑。這時,可選地勢較窪的地方定點“打窩”低釣。

        釣餌可用糟食制作方法:炒香的豆餅粕70%,炒香的雞飼料10%,炒香的麥麩5%,大苞米子10%,酸豆餅5%。施釣時,糟食里放點糖。此餌具備了微酸微甜的特點,是釣草魚的特效餌,同時可兼釣鯉魚.鯽魚。

        夏季,水情變化大,水溫較高,是草魚的攝食旺季。漲水時,生滿雜草的地方就會被水淹沒,一些較高的植物嫩葉部分就會浮出水面或水的上層。這個季節的釣者可在草魚經常出沒的水域用浮釣的方法進行施釣。如果是早晚,水面溫度不高,應釣全浮,就是將釣餌下到水面上。因為在這個時候,草魚喜歡到水面攝食。釣餌可用嫩菜葉.嫩草尖.西瓜皮的軟肉。這種釣法雖然效果不錯,但也存在不足。由於墜較輕,釣線本身的拉力,加上有風等原因,浮漂很容易飄向岸邊,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垂釣效果。

        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一是最好是順風釣;二是用活動墜來固定鉤餌。如果水面溫度較高,就可采用串釣浮鉤,即在浮釣的下面連接一串鉤,墜在下面。這樣可是其直立在水中,鉤子分布在幾個水層,使草魚比較容易發現目標。夏季浮釣效果確實好,但也不是固定模式。如果水庫放水防汛,水位比較低,而一連十幾天不下雨,有草的地方又接觸不到水,這樣就要及時改浮釣為底釣,所用糟食里面應加點剁碎的韭菜,以便更好的吸引草魚前來咬鉤。秋季,水庫水位高且穩定,浸泡在水下的植物,有的枯黃老化,有的腐爛變質。此時的草魚對這些食物早已不屑一顧,為了育肥過冬,只有富含蛋白質.脂肪的事物才能引起草魚的興趣。

  

        野釣鯽魚之我見

  

        按四季節氣選天時。

        春天:農歷正月立春到雨水節前,雖大地已開始複蘇,但即使鯽魚較其他魚種相對耐寒,可由於天氣氣溫尚未達到這季中15~22℃最佳時段,水溫也還停留在它最低攝食水溫5℃的極限以下。所以,這期間,釣者還不宜用“春天到了,魚好釣”的理念來認識而忙於出釣。 一旦進入二月驚蜇到立夏前的谷雨,由於氣溫日漸上升影響水溫達到5~20℃以上正適合溫水性鯽魚的生活環境,即使其中有段產籽過程,也特別活躍好釣。釣者可天天釣,全天釣。

        夏天:在農歷四月底的立夏後,小滿前,尤其是陰天和小雨天氣,仍適宜垂釣。但在五月夏至前後的“三伏”暑天,就南方而言,絕大多數地區日氣溫都在35℃以上,甚至更高。這期間除了上午10點鐘前和下午5點鐘後,中午時分的氣溫、水溫根本不適合釣魚,釣也難獲。

        秋天:雖是第二個釣魚的黃金季節,但剛立秋的農歷七月上旬,氣溫與盛夏還相差無幾,水溫也未明顯下降。這期間除了早晚各兩、三個小時之外,中午也不適合釣魚。但到了八、九月份秋分後至立冬前的霜降,特別陰天或小雨和有東北風、東風及東南風的天氣,才是真正的“黃金”時節。

        冬天:農歷十月初立冬至小雪期間,雖已進入冬季,但全天水溫還沒有下降到不適合鯽魚生存環境的5℃以下,一般還能釣獲。可到了大雪後的隆冬,除晴天中午11點後到下午4點鐘前幾個小時外,其余時間根本不宜出門垂釣。

        按水體環境擇地利 鯽魚屬廣譜性魚類。在自然水域雖常常能見,但並不等於處處都有,即使最活躍的春秋兩季,也有它們一定的活動範圍和棲息集聚之地。故在釣場它根據表面水體來選擇水下藏魚的有利位置。一般可按以下幾種情況來考慮。

        1. 寬河釣窄窄釣寬,不占凸地就占灣。這是因為若水域特別寬大,尤其在一年中的春秋兩季魚兒比較活躍時,鯽魚多愛竄至窄處遊弋覓食。反之,要是水面過於狹窄,它們又常居寬處隱蔽藏身。凸地,向河心延伸,這更是魚兒上下遊弋的必經之路。灣處,水草密集,浮遊生物較多,且能避風躲浪,恰是它們覓食棲息的安全港。     

        2. 方正池塘釣四角,長堰直岸釣中間。選擇池塘四角,是鑒於四角常常是魚兒沿岸遊弋至轉換方位彎角時,多有逗留的習性。且此處不管風向如何,始終有兩角處於下風口,天然浮遊生物較多。尤其養殖塘的進水口、餵食臺,洗衣淘米的位置更佳。水面無凸凹的長堰直岸,除冬春可以選擇堰頭、堰尾外,夏秋魚兒多在中間兩岸的壁坎處遊弋覓食。

        3. 岔河流水釣進口,挨到草邊去下竿。岔河、主支流進水口,流水匯集,天然浮遊生物甚多,尤其若是灘腳且有上遊魚兒愛戲水而下,下遊魚兒想逆水而上的習慣。釣魚挨草。這是因為草叢周邊自然食料豐富,氧氣充足,水流平緩。對魚兒產籽、夏避陽、冬取暖都有益處,是它們四季棲息的安居之地。

        4. 深淺水界找坑塘,亂石橋墩樹下邊。河面兩岸大石處,河床底下有亂石的地方和橋墩旁,大樹下,一般水都較深,是冬夏兩季大鯽魚的藏身之地。深淺水位交界處,河底必然有坑塘。俗話說:“河底有塘就是'窩’,塘塘里頭鯽魚多”。在這里下竿,準能豐收。

        5.按泳層深淺換釣法。 鯽魚,屬底層魚,一般只宜底釣。但由於受季節和水溫環境影響,也並非常年都在底層活動。春天,鯽魚產籽期間,雌魚都在草面產卵,而雄魚也就結伴相隨,離開底層。當雌魚分娩後需要大量進食時,它和雄鯽一樣,本來入春後,草叢中就有很多青嫩的藻類植物和水生昆蟲可食,就不會又沈入水底去攝食。所以,這時候,釣者若用長竿、短線,穿掛略露鉤尖的半截蚯蚓,在草叢中僅挨水面,對準魚頭,采用“擱提餵釣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天,尤其是盛夏的中午時分,當水中溶氧量大大減少,在“夏釣深”也難釣到魚的情況下,按此時鯽魚普遍在上水層遊竄的習性特點,把“底釣”臨時改成10~15厘米的水位實行“浮釣”,就會有效改變魚不咬鉤的狀況。 按食性變化用釣餌。 鯽魚的食性變化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除喜歡微甜、腥香、濃香型食料外,還有夏秋偏素,冬春偏葷的習慣。二是某種食性偏愛在一處長時間受到另一種食料環境影響後,能隨之改變成“大眾”口味。也就是,在同一水域,尤其是同一區段,不管魚兒當時是偏葷也好,吃素也罷,大多數甚至所有人一直都用“葷”或“素”中的某同一種釣餌,若自己仍堅持單一不變,效果就肯定遜色。鯽魚釣餌,主要可選擇以下幾種。 葷餌:用紅色斑馬蚯蚓最好。但不要求一太粗,只適宜火柴棍大小,否則會影響魚兒咬鉤;夏秋,在糞池或水坑,撈取孑孓拌細篩過的煤渣。用米湯調和,捏上鉤後,再用細棉線纏牢。這種“十里香”釣餌雖然麻煩但比蚯蚓更勝一籌。此外肉蛆、小青蟲也可,效果次之。 素餌:除商品餌外,胡豆粉是傳統素餌之極品,它澱粉足、黏性強、微甜、清香,很討鯽魚喜歡。常用的還有米飯和用面粉、玉米粉等調制成的釣餌更為普遍,也挺有效。

        6.按異常狀況找問題。野釣鯽魚,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異常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撒窩下竿後,一直不見有任何反應。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三種原因:一是位置沒有選好,水下根本沒魚。若果真如此,應考慮換窩;二是挨草邊撒窩,明草下面或許有你看不見的暗草,餵料全部撒落在草上,沒有被魚發現。應用空鉤前後左右反複探測,真有暗草,要重新撒餵或換窩;三是釣餌不“對路”,尤其若發現窩里有魚星而不咬鉤,要馬上更換釣餌。

        ②起竿獲魚,突然就不見它咬鉤。這種現象,也有三種原因:一是鯽魚本身就是成群結隊,四處遊竄,把它們“一夥”釣了後,另一群還沒有進窩,要耐心等待;二是或許窩里有其它水生動物幹擾,若有黑魚之類的兇猛性惡魚會攆散鯽魚,釣者應註意觀察窩里窩邊跡象,必要時只有暫停下竿,讓它離去或者換窩;三是有鯉魚、草魚之類的大魚進窩,要是發現有它們的魚星,要立即換用釣具、釣餌,臨時改釣大魚。

        ③非小雜魚鬧窩,但又老是揚竿不中。其原因在於:一是提竿過早,魚還沒有銜餌進嘴,要準確地把握好提竿時間;二是或許鉤鈍,要檢查換鉤;三是用鉤太小或鉤門太窄,也應考慮另換;四是穿餌臃腫,素餌硬質或捏的顆粒狀太大而阻塞了鉤彎的鉤門,致使鉤尖沒有刺進魚嘴。要註意調整餌的形狀大小。

        7.水庫怎樣釣大鯽在一些長年不幹的深水潭和水庫里.經常可以釣獲重達500克以上的大鯽魚。在這種釣點釣鯽,釣具要選擇稍大、硬、強一些的、一般都是前一天打窩,第二天一早開釣。餌料要選擇氣味濃香,質地堅硬的火燒糠餅,噴酒糠餅等,這樣才能較大範圍內吸引鯽魚和較長時間地保留魚窩,而且至少要做三個以上的窩,窩與窩之間的距離應大於十五米。
發表於 2011-5-31 21:5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 受教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7 10:54:57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 you for shari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7 17:52:14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無私的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7 18:55 , Processed in 0.1248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