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5|回復: 2

[列史正傳] 2010年6月22日「歷史上的今天」特別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22 11:2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徹
張徹(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原名張易揚,上海人。祖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武俠電影巨匠,現代武俠電影鼻祖。
張徹父親是浙系軍閥。1940年代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抗戰後為張道藩提拔,管理文化活動,接觸電影界人。1948年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是台灣光復後第一部電影。之後為蔣經國延攬成其幕僚,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1957年棄政再入影壇,到香港拍攝電影。
作為新派武俠片的掌門人,在開創新武俠浪潮的過程中,張徹發掘了眾多武打巨星、武術指導和著名導演,好萊塢著名導演吳宇森,武指劉家良,演員狄龍、午馬、李修賢、姜大衛、王羽、陳觀泰、羅烈、陳惠敏、傅聲、狄威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帶出的弟子巨星,以及由他創下的香港陽剛武俠浪潮,足足影響了幾代人。
張徹執導的主要作品有:《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刺馬》。
張徹亦曾經為電影主題曲或插曲填詞,計有:《高山青》(主唱:張茜西)、《鑽石》(主唱:羅文)
2002年5月30日,張徹因肺積水入香港將軍澳醫院。6月22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炎在該醫院病逝,享年79歲。


電影作品
1940年代       
阿里山風雲(1949年)
1950年代       
野火(1957年)
1960年代       
蝴蝶盃(1965年) • 虎俠殲仇(1966年) • 邊城三俠(1966年) • 斷腸劍(1967年) • 獨臂刀(1967年) • 大刺客(1967年) • 金燕子(1968年) • 大盜歌王(1969年) • 獨臂刀王(1969年) • 飛刀手(1969年) • 鐵手無情(1969年) • 死角(1969年) • 保鏢(1969年)
1970年代       
遊俠兒(1970年) • 報仇(1970年) • 十三太保(1970年) • 小煞星(1970年) • 鷹王(1971年) • 新獨臂刀(1971年) • 大決鬥(1971年) • 無名英雄(1971年) • 拳擊(1971年) • 雙俠(1971年) • 馬永貞(1972年) • 惡客(1972年) • 水滸傳(1972年) • 群英會(1972年) • 年輕人(1972年) • 快活林(1972年) • 仇連環(1972年) • 四騎士(1972年) • 憤怒青年(1973年) • 刺馬(1973年) • 叛逆(1973年) • 警察(1973年) • 大海盜(1973年) • 大刀王五(1973年) • 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年) • 五虎將(1974年) • 少林子弟(1974年) • 朋友(1974年) • 洪拳與詠春(1974年) • 怪人怪事(1974年) • 電單車(1974年) • 哪吒(1974年) • 吸毒者(1974年) • 少林五祖(1974年) • 後生(1975年) • 洪拳小子(1975年) • 紅孩兒(1975年) • 蕩寇誌(1975年) • 逃亡(1975年) • 馬哥波羅(1975年) • 八國聯軍(1976年) • 八道樓子(1976年) • 方世玉與胡惠乾(1976年) • 蔡李佛小子(1976年) • 少林寺(1976年) • 海軍突擊隊(1977年) • 江湖漢子(1977年) • 射鵰英雄傳(1977年) • 唐人街小子(1977年) • 射鵰英雄傳續集(1978年) • 五毒(1978年) • 南少林與北少林(1978年)• 殘缺(1978年) • 生死門(1979年) • 街市英雄(1979年) • 雜技亡命隊(1979年) • 賣命小子(1979年) • 金臂童(1979年) • 廣東十虎與後五虎(1979年)
1980年代       
第三類打鬥(1980年) • 少林與武當(1980年) • 鐵旗門(1980年) • 大殺四方(1980年) • 飛狐外傳(1980年) • 碧血劍(1981年) • 術士神傳(1981年) • 叉手(1981年) • 射鵰英雄傳第三集(1981年) • 沖霄樓(1982年) • 神鵰俠侶(1982年) • 五遁忍術(1982年) • 俠客行(1982年) • 神通術與小霸王(1983年) • 撞鬼(1983年) • 九子天魔(1984年) • 擂台(1984年) • 上海灘十三太保(1984年) • 霹靂情(1985年) • 大上海1937(1986年) • 過江(1988年) • 義膽群英(1989年)
1990年代       
西安殺戮(1990年) • 江湖奇兵(1990年) • 西行平妖(1990年) • 神通(1993年)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B5%E5%BE%B9
發表於 2010-6-22 15: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若是說到香港的江湖片發展,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就是那個立志要在九十分鐘之內創造“不可思議”效果的張徹,
是他將“江湖”這個概念名正言順地從武俠電影中剝離出來,而且創造了香港江湖電影的第一代奇跡。在七十年代的老片《馬永貞》中,
陳觀泰所扮演的馬永貞隻身肉搏上海黑幫,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江湖氣魄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這時期的江湖英雄們用的都是拳腳,在實實在在的架勢裏,已開始有功夫片的味道。
“江湖”的概念在這時顯得很人性化,不再像原來武俠片中所概括的那樣虛無縹緲,兄弟的字眼往往都會與它相提並論,而且這一時期的“江湖”,
已經能將一種最為原始的“俠”性赤裸裸的用鮮血來體現。馬永貞就是信義與勇猛的代表,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中,
這種江湖血性最為缺乏的就是“禮”與“智”,是英雄觀念下殘缺的一個變異縮影,論其理,他們往往都會引發出一段傳奇,而不是精彩的歷史,
所以說對人格的完美要求註定了“江湖”概念的殘缺特性,而最能直接體現這種殘缺特性的現象折射,
就是它們往往都是一個被包裹得異常殘酷的暴力大悲劇結局,引人遺憾、流連、唏噓。

而後,張徹的現代“江湖片”成為了香港電影的一個分水嶺,武俠電影最終被變異地分裂開來,一股沾了些許黑色的江湖片開始流行在香港電影中,
並且成功紮下根。在張徹後期的電影《大上海1937》之中,江湖這個草根的字眼終於能夠與民族大義相提並論,日本忍者以及持械護衛的挑戰,
將江湖這個龐大的觀念演化成了兄弟情義,濃縮在一個小小的京劇舞臺上慘烈上演。飛刀、快劍、子彈,好漢們的死亡讓人的血脈都為之緊張,
對日本走狗那屠殺一般的影像表現則更像是電影人借助江湖這個外套向其泄憤。正所謂借物言志,

張徹的這種江湖電影事實上就是對自身的草根階級身份增添神話色彩,借機嘲笑以統治階級為代表的文化權威們的無能與奴才本質。在香港六、七十年代,張徹可說是武俠片的標誌。自一九六四年自《虎俠殲仇》開始至一九八八年《過江》,二十多年來,他以拍武俠片�功夫片為職志。
先後曾掀起「新派武俠片」和「少林功夫片」的兩大熱潮。前者同時催化了國語片迅速冒昇,最後完全佔據香港電影粵語片領域的過程。
四十年代,張徹進了張藩先生主持的「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及後被委任為「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
五十年代,在台灣結識了蔣經國先生,兩人一度交往密切。張徹從事電影工作凡四十年,處女作是一九四九年《阿里山風雲》。
張氏為該片撰寫的主題歌《高山青》更是流傳至今。

在邵氏在一九六0年代力圖建立新武俠世紀之際,讓新加盟的張徹及其他有志者不斷研究、籌拍。
根據張徹導演回憶,他與胡金銓在開拍武俠電影之初,都不約而同地去研究和分析以美國西部片為主的電影。
在鏡頭數目上,發現美國片鏡頭達千個之多,而華語片通常是在三百個左右。他們發現華語影片節奏緩慢,是不適合觀眾口味的主要原因。
他們也去參考日本武士影片,因為其武士片及文化背景與中國淵源相近。再則是去研究三十年代的武俠電影,尋根求源,汲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同時,他們也體驗到過去國語片裡武打場面,幾乎是「南北龍虎武師」的天下,打起來都差不多的動作,無法吸引觀眾。
因此,要將武俠片拍好,必須不斷排練武術,使電影看起來更為逼真。所以,張徹在這方面下了許多心血,
每天一早起來就召集了一些武俠明星到戶外苦練打鬥的招式。



這也可以說是一代的黑幫以及武俠電影大師 映像中他所拍攝的馬永貞 真是豪氣干雲.氣魄萬千....
雖然在哪個時代的電影特效技術不是很逼真...但能夠把陳觀泰所飾演的馬永貞拍得那麼棒 可謂是大師及的人物

[ 本帖最後由 kaewen 於 2010-6-22 15:15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2 19:51:46 | 顯示全部樓層
張徹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16:22 , Processed in 0.2119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