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回復: 0

[稗官野史] 關羽生性好色愛慕虛榮有窩裏鬥之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12-20 05: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關羽在曹營的情況《三國演義》描寫的曹操對於關羽的各種賞賜並無史實根據﹐另一方面又說曹操賜予關羽赤兔馬和美女﹐恐不為失真。接著就將這當作已有的事實﹐說﹕「曹氏賜與的十名美女﹐他從未染指」以此來體現關羽不好色﹐是個「英雄能過美人關」的超級「人傑」。
  關羽真的不好色嗎﹖《華陽國誌》卷六《劉先主誌》說﹕「時秦宜祿為(呂)布求救於張揚。(關)羽啟公(指曹操)﹐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三國誌〉註》引《蜀記》說﹕「曹公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至少有三部史籍(《華陽國誌》、《蜀記》和《魏氏春秋》)都談到這一情況﹐且說法相同﹐看來關羽確有戰前索要他人妻子之事。
  這三處說的是劉備歸屬曹操﹐與曹操合力生擒呂布時期的事情。秦宜祿是呂布手下的將領﹐關羽希望攻破下邳後能得到秦宜祿的妻子﹐曹操開始時答應了﹐後來又反悔。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關羽向曹操提出這一要求前﹐是見過秦宜祿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曉對方的情況的。而最根本的情況是﹐秦妻是一個絕色女子。關羽以自己的妻子沒有生兒子為由提出這一要求﹐顯然不是真心話。他怎能斷定秦妻一定能生兒子呢﹖難道別的女子就不能生兒子嗎﹖這不過是個幌子罷了。他是看中了對方的美色。
  由於他一再提出這個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這個女子是不是特別漂亮﹐於是破城後先派人將她帶來看﹐看的結果是將她留下自用。這也說明該女子確實特別出眾﹐不然曹操也犯不著為她橫刀奪愛。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關羽在這一方面恐怕不亞於曹操﹐只是權勢不及對方﹐無可奈何對方而已。由此觀之關羽降曹後﹐如果曹操果真給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證關羽肯定不會笑納和享用。《三國演義》在這一方面對關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歷史上那個真實的關羽。
  縱觀關羽的一生﹐他將群與己、國與家、理與欲、窮與達、力與命、生與死'等那些帶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塹﹐大部分都騰越了」﹐是「至大至剛的人傑」﹐「至忠至義、至仁至勇」﹐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嗎﹖根據我們知道的確切史實﹐關羽實在難以承受這樣的溢美過譽之辭。作為一個從政者和一方主帥﹐關羽在性格和素質方面有著不小缺陷。從《關羽傳》看﹐至少有這樣三條﹕首先好與自家同事爭誰第一﹐有窩裏鬥之嫌。馬超歸降蜀漢﹐關羽在荊州致書諸葛亮﹐要與馬超爭一個高下﹔幸被諸葛亮巧言回函﹐極力稱讚他「絕倫逸群」﹐充分滿足其虛榮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場內部爭鬥。
  其次﹐不能妥善處理與盟國的關係﹐逼友為敵。關羽在荊州與曹軍作戰﹐曹操派人約孫權合攻關羽。孫權未作決斷﹐先派人為兒子求婚於關羽之女﹐以試探關羽的態度。關羽「罵辱其使﹐不許婚」。孫權大怒﹐遂決定奪取荊州﹐與劉備翻臉。可以說蜀、吳交惡﹐荊州被奪﹐關羽作為一方主帥﹐他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處理與部下的關係﹐導致內部生變。這是失荊州的關鍵。吳國大將陸遜總結關羽的性格是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即以勇氣自負、欺淩他人。屯守戰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關羽瞧不起﹐關羽出征時兩人因軍資供應有時不足﹐被關羽威脅說﹕「回來後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懼不安﹐最後接受了孫權的誘降。孫權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取了關羽的根據地。
  從個人的角度看﹐關羽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這種悲劇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無論怎麼看﹐關羽都談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麼什麼。能當得起上述溢美過譽之辭的﹐只能是神化後的關羽。關羽神話能夠長期流傳下來﹐並且越來越顯揚﹐歷代統治者的認可、讚賞甚至著意打造是一個主要因素。關羽由人到神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統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即以李存葆的《東方之神》的舉例看一看﹕首先同意關羽以伽藍護法神走上神殿的﹐是「弒父殺兄、奸母淫嫂、橫徵暴斂、窮奢極欲」的隋煬帝楊廣。接連四次將關羽封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的﹐是自封「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但卻無德無能的宋徽宗趙佶﹐他「不惜民財﹐大興土木﹐官逼民反」﹐最終為金國所擄﹐死於他鄉。為維護關羽神聖形象﹐首次降旨禁演關戲的是明代殘暴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而他的後人明神宗朱翊鈞﹐「縱情聲色﹐不理朝政」﹐導致「黎庶田園不保﹐廬社為墟﹐餓殍遍野」﹐「為消民冤」﹐三度大封關公為「協天大帝」、「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禁演關戲以維護關聖形象的﹐也是最為殘暴的雍正皇帝。而賦予關羽「登峰造極」封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的﹐是在外憂內患中束手無策、其王朝瀕臨滅亡的光緒皇帝。
  很有意味的是﹐這些帝王或是暴君﹐或是無能昏君﹐或是瀕臨亡國喪位之君。我想﹐這也許不是偶然的。暴君要求臣子絕對的忠、愚昧的忠﹐他們將關羽作為忠的化身﹐以此向臣下提出絕對服從的要求。昏君在朝政上昏庸無能﹐則希望國家大事由這個忠心耿耿的神靈替他們操持。而對於即將亡國喪位之君來說﹐關羽這樣的守護神是救他們之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歷代頂禮膜拜關羽的帝王﹐主要取了他的忠義二字﹐且最後落實到忠﹐因為對朋友講義氣﹐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朋友同時也是主上。在君臣關係上是忠﹐另外加上一層帶情感色彩的對兄長之情義﹐我想君王要求於臣下的﹐不可能比這更多了。如何解釋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也拿關羽作保護神呢﹖如果說統治者主要取了關羽的忠﹐義也化歸為忠﹐那麼揭竿造反的被統治者則主要取了他的義﹐其忠也化歸為造反哥們的義氣。其實再深究一下﹐這兩種現象並不矛盾﹕如果造反成功﹐大哥坐了皇位﹐那種哥們義氣又可轉化為臣下對主上的忠心耿耿。
  其次﹐關羽之被美化和神化﹐小說《三國演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羅貫中在小說中宣揚和強調的﹐仍然是「忠義」二字﹐但通過藝術形象的渲染﹐讓它們比皇帝的加封和褒揚更能為老百姓所接受。特別是《三國演義》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錯覺它的描寫是真實的。《三國演義》「三分史實﹐七分虛構」的說法仍然是不確切的﹐因為這七分假和那三分真混在一起﹐除非是專門研究這一段歷史的﹐一般讀者難以分辨孰真孰假﹐只得統統接受下來﹐以為《三國演義》敘述和描寫的﹐是十分真實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給了我們一個十分虛假的歷史﹐一個被完全美化和神化的關羽。
  再次﹐關羽之被美化和神化﹐是社會各等級或階層在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需要。除了上面所說最高統治者和造反的被統治者外﹐例如當官的供奉關羽﹐是指望他保佑自己仕途得意﹐官運亨通﹔商人們將關羽供奉為財神﹐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意興隆﹐財源旺盛﹔一般百姓崇拜關帝﹐是指望他保佑自己生活平安﹐少受欺淩等等。
  在分析關羽神話問題時﹐有一點是應該提及的﹕我們的民族很容易產生對強勢者的神化和崇拜﹐要消除它卻艱難萬分。那些願意將人崇拜為神的人﹐自有他們的理由和緣故。作為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探究者﹐他應該做的﹐不是加入到這個造神運動中去﹐不是將這個神作某些改造後再供人崇拜﹐而是將它還原為人﹐還原為一個跟我們一樣毫無二致的人﹐一個我們可以理解而無須盲從的人﹐一個我們可以交流而無須仰望的人。在這一基礎上﹐再進一步揭示造神的由來和意義。這樣一種工作﹐我覺得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淨化和健全﹐才是十分必要的。《三國演義》而論﹐它被看做標準的歷史正劇﹐實際上仍然是戲說﹐因為它依據的文字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戲說的產物。真正的三國「歷史正劇」﹐應該依據《三國誌》等正史來重新編寫。《三國演義》它不是歷史正劇﹐而是假歷史偏劇假是指其所謂的歷史是虛假的﹐偏是指其內容大大偏離了真正的史實。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17:29 , Processed in 0.1134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