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回復: 0

[稗官野史] 科舉制無形中影響了宋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11-11 00: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話說的是科舉制﹐在科舉制之前﹐古代選官制度為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這些制度到了後期基本上被豪門貴族壟斷﹐窮人根本沒辦法擠進他們的階級﹐他們生下的後代還是窮人﹐但科舉制的出現改變了窮人的命運﹐只要努力讀書能夠憑藉成績進入仕途﹐曾國藩、左宗棠這些名人都是靠科舉制做官的。
  中國進入過南北朝的時期﹐隋文帝結束了長達300年的割據統一中國﹐他為了打破用人制度上的血緣世襲和壟斷﹐廢除九品中正制﹐並命令全國每個州向國子監推薦三個人學習﹐學習之後參加考試﹐合格的人就有機會做官﹐這就是科舉制的雛形。隋文帝時期的科舉制還不完善﹐隋煬帝上位之後開始設置進士科﹐按照成績選拔人才﹐形成完整的科舉考試體系﹐科舉制正式誕生。
  科舉制到了唐朝得到完善﹐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分期要考的﹐制科是皇帝臨時下詔要考的。到武則天上位時期﹐她首創「殿試」和「武舉」﹐天授元年(690)她親自主持考試﹐上萬考生到洛陽考試﹐考了幾天幾夜﹐只有少數幾個人能站在武則天面前由她親自面試。
  宋朝科舉制基本沿襲唐朝﹐但要求沒那麼嚴格﹐一個進士分為三個等級﹐考中了進士一等就可以做宰相﹐由於進士放寬了錄取範圍﹐考中進士的人比唐朝增長几倍﹐唐朝錄取進士最大2、30個﹐宋朝卻最少都有2、300個﹐有人統計過整個宋朝錄取過1.9萬多進士。宋朝錄取量大﹐引來很多底層書生參加考試﹐科舉制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宋朝。
  宋朝是由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搶了後周的江山﹐他自己當上皇帝之後﹐怕身邊的武官學他篡位用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幾位大臣的兵權﹐從此之後重文輕武﹐既然要重文輕武﹐科舉制就發揮出作用﹐科舉制為宋朝選拔了大量文官﹐蘇軾1056年進京趕考﹐考取了進士第二﹐先後到杭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當年考取進士第一的是曾鞏﹐任太平州司法參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重文輕武的朝代﹐朝堂上的官員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有現代學者對整個宋朝做過統計﹐宋朝科舉出身的宰相佔92%﹐副宰相佔91%﹐其他官員是科舉者佔91%﹐宋朝這麼偏向文官﹐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發展﹐但缺點是武將受到牽制﹐為了不與士兵混熟經常換地方﹐導致兵和將領互相不熟悉﹐使戰鬥能力大打折扣﹐輕易被遼國等一些國家欺負。
  宋朝因科舉制文化繁榮昌盛﹐還產生了可媲美唐詩的宋詞﹐周邊國家都不惜遠道而來學習﹐這些外國人的到來勢必帶動貿易發展﹐宋神宗時期﹐高麗一直將宋朝作為學習的對象﹐來宋朝學習詩詞文化和制度的時候﹐順便買走宋朝的服飾、玉器、絲織品、茶、藥材等東西。
  日本從唐朝起就學習中國﹐短短200年裏派了十幾次遣唐使﹐但到了宋朝時期﹐日本統治者籐原氏禁止私自渡海貿易﹐日本減少了來中國的次數﹐多是宋朝主動去往日本﹐宋朝人給日本人帶來陶瓷、絲綢、香料、佛經、醫藥等﹐而日本人的刀劍和摺扇很受宋朝士大夫歡迎﹐兩國人民就互換所需﹐促進海外貿易。
  科舉制打破了以往任人唯親、裙帶關係的作風﹐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臣利用親戚關係互相勾結﹐科舉考生大多是寒門子弟﹐對貪污枉法深惡痛絕﹐而且都是經過聖賢書教導的人﹐素質方面比一般人要好很多﹐他們當官之後還是比較能秉公執法﹐包拯就是宋朝時期的人﹐1027年考中進士﹐但為了孝敬父母十年之後才任職﹐他當官二十幾年以剛正不阿秉公執法著稱﹐就算是皇親國戚也剛得罪﹐百姓都叫他「包青天」。
  科舉制在中國流傳了1300年﹐中間還傳入到日本、越南等國家﹐為這些國家選拔官員也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對中國產生影響還對世界產生重要貢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2:38 , Processed in 0.1899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