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回復: 0

[稗官野史] 諸葛亮為何選擇實力弱的劉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9-13 00: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已經26歲了﹐在漢朝這個年紀出仕已經算是高齡了。比如曹操20歲時就被舉孝廉成為郎官﹐不久擔任洛陽北部尉﹐袁紹20歲出任濮陽縣長。諸葛亮自幼與叔叔諸葛玄來到荊州居住。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就在隆中耕讀。諸葛玄曾是劉表的舊友﹐諸葛亮完全可以憑藉這個關係出仕劉表﹐獲得一官半職。可諸葛亮為什麼不出山輔佐劉表呢﹖
  在治理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依靠荊州豪族蒯家和蔡家﹐肅清荊州境內的群寇﹐人民悅服。他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為了自保﹐他遣使到許昌向漢獻帝奉貢﹐遠交袁紹為盟友﹐近招張繡為北藩又納劉備駐守新野。全盛時劉表的勢力極大﹐地盤南接五嶺﹐北據漢川﹐據地數千里﹐兵力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楚﹐甚至派兵進入交州。可以說在東漢末年劉表是排名位於袁紹、曹操之後的第三大勢力。諸葛亮不肯投靠劉表做官﹐難道是因為劉表沒有對他「三顧茅廬」嗎﹖
  在漢末講究門第社會﹐諸葛亮作為一個外來的寒族士人﹐自然無法融入到荊州名門望族的圈子裏﹐只能是荊州名士圈的邊緣人。所以諸葛亮自嘲是「東方下士」。而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人自然也瞧不起出身低微的諸葛亮。因為出身寒門﹐所以他平時結交的好友也是與他身份地位相似的人。
  比如徐庶出身寒門﹐年少時好任俠擊劍﹐早年為人報仇而殺人入獄。他的所作所為與那些飽讀經學的名士大相逕庭﹐當然也不為名士們所接納。所以徐庶一直徘徊在荊州世族名士圈的邊緣地帶。
  崔鈞﹐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太尉崔烈之子。崔烈被董卓所殺﹐他逃到荊州避難。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他也是因為躲避戰亂而逃難到荊州的。
  這樣一些外地士人來到荊州﹐自然無法輕易融入荊州名士圈﹐只能在圈外徘徊﹐與同為外來士人的諸葛亮結為好友﹐一同遊學。為了融入荊州名士圈﹐諸葛亮家族多番努力﹐他的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二姊嫁給荊州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龐統堂兄)﹐自己更是娶了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則是荊州豪族蔡家的女婿。以諸葛亮這種外來人士的身份﹐即使依仗岳父黃承彥的關係謀得一官半職﹐也不過是一個下層官員而已﹐根本得不到重用﹐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這與諸葛亮的志向相差太遠﹐他根本不可能屈就去當一個下層小官。而荊州牧劉表周圍有才能的名士眾多﹐如劉巴等人﹐他自然不可能三顧茅廬去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紀輕輕的外來寒族士人出山輔佐自己。
  劉表僅滿足於自保﹐沒有進取天下的志向。同時代的人對劉表的評價不高﹐甚至很輕視。
  曹操﹕「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
  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郭嘉﹕「表﹐坐談客耳」。
  甘寧﹕「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荀攸﹕「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誌可知矣。」。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希望輔佐明主﹐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建功立業﹐揚名後世﹐而不是僅僅在一個滿足自保的主公手下混口飯吃。更何況荊州政事被蒯家把持﹐軍事則是蔡家主導﹐劉表個人能決定的事很有限﹐而且劉表又沒有太大的進取之心﹐一心只想著自保﹐所以諸葛亮即使投靠了劉表﹐也無法進入權力核心﹐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志向了。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不肯投靠劉表的原因。因為他覺得劉表不能成大事﹐投靠他還不如繼續躬耕於南陽﹐等待時機﹐等遇見了明主再出山。
  諸葛亮投靠劉備原因是「同病相憐」的外來人。建安六年(201)﹐劉備被曹操擊敗﹐南下投靠荊州牧劉表。劉表盛情款待劉備﹐但卻並未重用反而加以防範﹐只派他駐紮新野﹐成為自己的北部藩屬客將﹐看守荊州的北大門。劉備在北方征戰二十年﹐結果身無寸土﹐勢單力孤﹐「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被曹操趕到荊州新野﹐可謂喪家之犬。他來到荊州新野﹐成為劉表的客將﹐荊州當地名士當然沒有人願意投靠他。
  建安七年(202)﹐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率軍南下攻打荊州﹐劉備奉命北上迎敵。在新野北博望坡劉備設伏兵大敗曹軍﹐讓荊州轉危為安。此戰後﹐劉備在荊州聲望日高﹐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而此時的劉備求賢若渴﹐作為北藩的劉備又與那些下士們處於同一境地﹐所以徐庶、諸葛亮這些被荊州名士們瞧不起的「下士」也抱著「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想法投靠劉備﹐以施展抱負。因為他們投靠了劉表只能擔任底層官員﹐而如果投靠劉備則被奉為「座上賓」﹐受到重用﹐擔任要職。
  不同於劉表滿足於自保﹐劉備的志向是要匡扶漢室﹐這與諸葛亮的志向相一致。劉備仁德之名譽滿天下﹐本人又身經百戰﹐手下還有一支軍隊﹐只是欠缺重要的謀士。所以等到劉備來訪的時候﹐諸葛亮向他講起《隆中對》﹐二人志同道合﹐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正是因為諸葛亮對劉表、劉備和自己有清晰明瞭的判斷﹐所以他才會捨棄看似勢力強大的劉表﹐投靠勢力弱小的劉備﹐最終鼎足三分成就一番功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3:48 , Processed in 0.0956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