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回復: 0

[稗官野史] 人造名妓賽金花並不是民間想像的民族英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6-12 00: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月11日到15日﹐田沁鑫導演的話劇《風華絕代》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劉曉慶在劇中出演女主角晚清名妓賽金花。對今天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新鮮的題材﹐但在20世紀30年代﹐與賽金花有關的故事是舞臺上永恆的劇目﹐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是夏衍的話劇《賽金花》﹐當時還是演員的江青和王瑩爭演女主角﹐鬧出一場不小的風波。
  加盟《風華絕代》是劉曉慶第一次演話劇﹐她表示自己喜歡演傳奇女性﹐光以慈禧為主角的電影﹐就拍了四部。將賽金花與慈禧相提並論﹐劉曉慶不是第一個。新文化運動闖將劉半農就曾感嘆﹐晚清史上有兩個活寶﹐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劉半農還為賽氏作了口述傳記﹐胡適為這本書的寫作出謀劃策﹐書成之後贊嘆﹕「北大教授﹐為妓女寫傳還史無前例。」
  1949年﹐新中國政府取締娼妓﹐賽金花隨腐朽的制度掃進歷史風塵﹐漸漸被世人遺忘。近年不少作家、導演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聲稱要還原一個真實的賽金花。但在無數演繹和想像下﹐「賽金花」早已成為超越她本人的概念和符號﹐形象幾經人為塑造﹐無不順應當時社會的「政治正確」﹐真實面目很難還原。所謂賽金花傳奇﹐「作者」並不只有她一個人。
  賽金花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很廣﹐今人看了多覺得相貌平平。為什麼這樣一個女子﹐會吸引新聞界、文學界乃至軍政界名人的目光?她身上有哪些傳奇元素?這要從她嫁給晚清狀元洪鈞並隨之出訪歐洲說起。
  據賽金花自己的說法﹐她本姓趙﹐乳名彩雲﹐生長於姑蘇。風月行業都要虛報歲數﹐朝令夕改也不稀奇﹐所以她的出生年份﹐始終沒人說得清﹐只能估計在1872年左右。因家道中落﹐十二三歲時她到蘇州花船上陪客人喝茶賺錢﹐光緒十三年(1887)被前科狀元洪鈞看中娶回。當時洪鈞已經是五十歲的人﹐對這個小妾極為寵愛﹐新婚當年﹐他任俄、德、奧、荷四國出使大臣﹐帶的唯一家眷就是彩雲。賽金花以公使夫人身份出訪﹐不僅見過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還見過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她的回憶中﹐俾斯麥和她握手時「當面讚揚我一句『美麗』。他是一位紅面銀鬚﹐兩目炯炯﹐容貌舉止都很嚴肅的老人。」
  回國後不久﹐洪鈞病逝﹐本留給她五萬兩贍養費﹐據說被洪氏族人私吞。賽金花為生活所迫也有人說是不甘寂寞重張艷幟。隨洪鈞旅歐三年﹐她學會了德語、英語的日常對話和西式禮節﹐再加上洪鈞悉心教她寫字吟詩﹐她的見識格調大大超出一般妓女。她在上海設了「書寓」﹐自立門戶開書寓者是當時妓女的最高等級﹐要求精通彈唱﹐懂得應酬交際規範﹐書寓的陳設裝修也要高雅講究﹐按規矩只賣藝不留宿。後來經朋友介紹﹐她北上京津﹐開了「金花班」﹐狀元夫人賽金花聲名遠播﹐一時五陵年少爭纏頭。她喜歡著男裝騎馬上街﹐時人稱她「賽二爺」。
  當時著名的艷體詩人樊增祥以賽金花和洪鈞的韻事寫就長詩《彩雲曲》﹐風格頗有些模仿白居易的《長恨歌》﹐流傳甚廣。但真正使賽金花名揚海內的事件﹐乃是庚子事變中「色相救國」。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市民慘遭姦淫擄掠。賽金花躲在北京南城避難﹐德國兵破門而入﹐情急之下賽金花說了幾句德語﹐還拿出在德國與皇室、首相的合影。德國兵不敢造次﹐引她與八國聯軍主帥、德國元帥瓦德西相見。據說瓦德西對她熱情款待﹐士兵更是對這個花枝招展又會說德語的東方女子充滿好奇﹐都圍著她轉。據賽金花向劉半農講述﹐受瓦德西之托﹐她帶幾個小軍官到城裏採買糧食等軍需﹐百姓懼怕洋人家家閉戶﹐聽說賽二爺作中介擔保﹐才敢開門賣糧。賽金花給這些人家都插上德國旗子﹐免得再受欺擾。洋鬼子在京城肆意姦淫婦女﹐賽金花索性操持老本行﹐介紹她的業內姐妹來軍營﹐洋兵出手大方﹐姑娘們都願意來。
  賽金花能跟洋鬼子說上話已令人刮目相看﹐還有人稱看見她和瓦德西騎馬並轡而行﹐京城王公子弟於是把她視為通天之人﹐爭相討好﹐萬一洋人來犯也好托她說個情兒。賽金花在街頭一旦看見洋兵戕害百姓﹐常盡力阻攔﹐解釋這是「良民」不是義和團﹐救下了不少人。太后皇上扔下百姓逃跑﹐朝廷高官不得人心﹐百姓便把一切功勞都歸在賽氏頭上。「議和大臣賽二爺」威震京城﹐越傳越神﹐尤其盛傳她和瓦德西同宿龍床﹐靠吹「枕邊風」救國救民。
  人們忘不了賽金花的妓女身份﹐總要加些淫亂的花絮。瓦德西駐軍期間﹐中南海儀鸞殿半夜失火﹐民間傳言當時瓦德西和賽金花正全裸熟睡﹐顧不上穿衣服就相擁跳窗逃出。一些所謂名士以此為藍本寫就《後彩雲曲》、《序彩雲曲》等等艷詞﹐充斥著傳統文人糾結的「名妓情結」。在他們筆下﹐賽金花既被拔高成深明大義的李香君、柳如是甚至王昭君﹐也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害及中外文武大臣。
  跨國戀傳說在曾樸的《孽海花》中達到極致。《孽海花》是近代譴責小說的鼻祖﹐作者曾樸是洪鈞生前的家中常客﹐與賽金花素來相識。曾樸是出版商﹐深諳「暢銷書」之道﹐他借了名妓情史這個香艷外殼﹐包裝深刻的政治批判﹐以一個沈浮於「孽海」的上流交際花﹐牽出晚清政壇各派勢力。
  當時還沒有名譽權、肖像權這些概念﹐《孽海花》女主人公直接用的是賽金花的乳名「彩雲」﹐卷首還印著她的照片。小說於20世紀初一問世就引起轟動﹐行銷十萬餘冊創了紀錄。讀者都相信小說裏繪聲繪色的描寫是真事﹕賽金花少女時代隨洪鈞訪歐時為瓦德西紅杏出牆﹐十幾年後北京重逢﹐舊情復燃也就順理成章。
  多年後﹐賽金花對記者說《孽海花》都是謠言罵她的﹐至於曾樸為什麼要罵她﹐賽金花給了一個有意思的解釋﹕「還不是為的我嗎?我幼時與孟樸(曾樸的字)相識﹐極親熱﹐他十分愛我﹐後來我「領家」(即老鴇)圖錢將我許與文卿(洪鈞的號)了﹐孟樸當然實力不敵一狀元﹐情場失意﹐遂作小說﹐憤而罵我與文卿。」對此說法﹐曾樸當然不承認﹐重申寫小說是為了寫史。作家影射名媛﹐名媛以緋聞回敬﹐各執一詞好不熱鬧﹐報紙很是炒作了一番。
  1903年﹐賽金花吃了「虐婢致死」的官司﹐次年被遣回原籍蘇州﹐後來又去上海開書寓為生。中華民國成立後﹐賽金花的客人中有了革命黨人﹐其中江西民政廳長魏斯炅是她一生最愛。魏是江西都督李烈鈞的心腹幹將﹐1913年夏﹐李烈鈞發起「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後魏斯炅逃避追捕到上海﹐結識了賽金花。賽金花幫助他喬裝打扮搭乘輪船逃往日本﹐他們上演了一出蔡鍔與小鳳仙式的「逃之戀」﹐但結局要美滿得多。
  1918年魏斯炅重返上海與賽金花結婚﹐請李烈鈞作婚禮主持﹐大操大辦明媒正娶。魏斯炅當時45歲﹐在江西老家已有一妻一妾﹐但他在外一向稱賽金花為魏夫人。婚禮上賽金花穿著白色「文明紗」﹐面貌一新。魏斯炅給她取名「靈飛」﹐寓意靈魂就此飛躍﹐賽金花至死以「魏趙靈飛」自稱。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作為戰勝國﹐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建立公理戰勝坊﹐專門給魏斯炅、賽金花發了請帖出席落成典禮﹐也許是因為這個牌坊和賽金花有淵源。當年八國聯軍發兵的主要借口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清軍射殺﹐德國以此要挾﹐提出許多苛刻條件﹐尤其公使夫人一心報仇﹐態度強硬。據說李鴻章談判久攻不下﹐遂請賽金花作說客﹐女人勸慰女人﹐終於使公使夫人答應用中國的傳統辦法賠禮道歉在東單克林德遇刺處建牌坊。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第一款即清廷派醇親王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並在中國「豎立銘誌之碑」。
  一戰勝利後﹐北洋政府認為打敗了德國的「強權」﹐把牌坊移到中央公園﹐坊額改為「公理戰勝」﹐形制上由七樓縮小為三樓。典禮由段祺瑞主持﹐現場有人點名要賽金花上臺演講﹐她最懼當眾演講連忙辭謝。
  賽金花歷來自稱遊說過克林德夫人﹐但強調是她自告奮勇﹐李鴻章請她出山的事是沒有的。不過人們更願意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李鴻章無能﹐關鍵時刻懇求俠妓力挽狂瀾﹐成就佳話。無論京劇、地方戲還是時髦的「文明戲」﹐都拿賽金花作過女主人公﹐賽金花也看過這些戲﹐接受採訪時總要指出這些戲的不合史實之處﹕一是對她和瓦德西的情事「描寫太過」;二是誇大她在庚子國難中的作用﹐「雖十分誇獎我﹐但於我之良心上﹐誠為不安」。
  結婚才三年﹐魏斯炅患急病逝世。在魏斯炅之前﹐賽金花曾嫁過一個曹姓小官員﹐不到一年病死。算上外交大臣洪鈞﹐三任丈夫都是與她新婚沒幾年去世﹐民間盛傳她剋夫。魏斯炅葬禮在北京江西會館舉行﹐有人送輓聯罵賽金花紅顏禍水﹐令本已傷心欲絕的她十分痛苦。魏氏族人堅決排斥風塵女﹐將她淨身掃地出門。
  賽金花帶著跟隨她多年的老僕顧媽﹐遷居天橋附近的居仁里。這裏是北京貧民聚居區﹐賽金花度過了潦倒孤獨的晚年﹐徹底淡出「娛樂圈」﹐直到20世紀30年代﹐去世前幾年﹐她突然又成為輿論的焦點。
  起因是1933年﹐賽金花寫呈文敘述庚子年救過人﹐請求政府免除她的房租大洋8角。以社會新聞著稱的《實報》記者敏銳捕捉﹐報道了賽金花交不起房租的事﹐一時成為熱點﹐各報爭相採訪。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瞭解到﹐晚年賽金花對客謙和而不委瑣﹐時刻註意保持自己的身份。曾樸在《孽海花》中誇讚了賽金花眼睛長得美﹐有記者寫道﹕「賽的眼睛的確好﹐最稱美處﹐恐亦在此。前人形容眼睛有『澄鮮』、『湄霞』等詞﹐『一泓秋水照人寒』等句﹐用之賽氏﹐都非虛譽。她亦頗以此自負﹐說﹕『從沒有一張像能夠把我的眼神傳出。」
  在所有訪問者中﹐最嚴謹、最具學術態度的莫過北大國文系教授劉半農和他的學生商鴻逵。劉半農認為賽金花是晚清史上一個關鍵的線索人物﹐採訪她能挖掘許多歷史真相和名人「散葉」。他請京城古琴高手鄭穎孫先生出面約請賽金花﹐賽同意每週抽出兩個半天的時間﹐在隆福寺西口鄭穎孫家中接受採訪。劉半農細心地想到﹐賽金花受職業影響應該有睡懶覺的習慣﹐於是把訪談都定在下午﹐汽車接送﹐恭恭敬敬﹐訪談結束提供東安市場著名飯店的晚餐﹐這對當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賽金花來說是不錯的報酬。
  先後談了八九次﹐尚未落筆成稿﹐劉半農於1934年7月染急性熱癥逝世﹐年僅43歲。商鴻逵拿著先師遺留的採訪資料不知道怎麼辦﹐請示胡適﹐胡適讓他實話實說﹐作「口述實錄」。於是商鴻逵按照劉半農生前定下的提綱﹐出版了《賽金花本事》﹐此書至今還是瞭解賽金花生平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賽金花感念劉半農對她的真誠尊重﹐前往弔唁﹐送上輓聯﹕「君是帝旁星宿﹐下掃濁世秕糠﹐又騰身騎龍雲漢;儂慚江上琵琶﹐還惹後人揮淚﹐謹拜首司馬文章。」 她以《琵琶行》中的彈琴女自況﹐將劉半農比作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江州司馬白居易﹐雖然極可能是請人代擬﹐深情厚意﹐仍令時人大為動容。
  在輿論的烘托下﹐賽金花又成了交際場上的紅人﹐一些聚會、雅集上﹐主人常以請到賽金花列席為榮﹐而參加者也樂於前往﹐一睹傳說中的名妓真容。山東軍閥韓復矩見到年老色衰的賽金花﹐大失所望﹐留下一點大洋就走了﹐賽金花倒頗有禮儀地答謝﹕「多謝山東韓主席﹐肯持重幣賞殘花。」鴛鴦蝴蝶派著名作家張恨水的一位朋友見了賽金花﹐感慨「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有白頭。賽金花在三十年前死了就好了」。張恨水笑道﹕「不然﹐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嗎?」
  賽金花確實扮演了「白頭宮女」的角色﹐她應廣大聽眾需求﹐一遍遍敘述她在庚子事變中的經歷。講得多了﹐難免添油加醋﹐前後矛盾﹐因此有人認為﹐賽金花不過是個騙錢的老妓女﹐說話皆不可信。對賽金花傳奇最具顛覆意義的說法來自戲曲理論家齊如山(陳凱歌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以齊為原型)﹐他早年與賽金花交往較多﹐自稱「知道她的底細」。當年﹐齊如山聽說劉半農在為賽金花作傳﹐特意跟劉半農暢談一次﹐說庚子年賽金花「不過是一個老鴇子的身份﹐一個公使夫人怎能接見這樣一個人… …假如說賽金花可以求克林德夫人﹐試問一個公使夫人有權利答應這種事情嗎?她丈夫雖然被害﹐她不過可以要求關於自己的賠償﹐至於真正國際事情﹐萬非她可以主持。這種情形﹐平常國民不知道﹐尚無不可… …像您這樣大文學家﹐又是留學生﹐若連國際這樣極普通的情形都不知道﹐未免說不過去。」據說劉半農聽後確實有些震動。賽氏去世後多年﹐齊如山寫文章說﹐賽金花德語稀鬆得很﹐他見到賽氏身邊出沒的德國軍官都是中少尉﹐連上尉都沒有﹐更遑論瓦德西。
  大多數賓客還是願意同情她﹐紛紛解囊﹐緩解她的生活困難。吳佩孚、胡適、梅蘭芳派人送過錢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等畫家為她組織過義賣。名人接濟她並不只是出於對遲暮美人的憐憫。當時正值「九一八」、「一·二八」事變發生不久﹐舉國上下瀰漫著救亡圖存的氣氛﹐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頗受輿論抨擊﹐而賽金花替清廷阻止八國聯軍暴行的傳奇﹐剛好對現政府構成絕妙反諷。推崇救助賽金花﹐成了一種政治姿態。張學良曾攜趙四小姐去居仁裏看望賽金花﹐說她是一美遮百醜﹐「榮華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唯有愛國壯舉永垂青史。」
  影后胡蝶有意在銀幕上扮演賽金花﹐還想請賽本人也參與拍攝﹐賽表示她「極願意上鏡頭」。有人建議著名導演鄭正秋拍攝電影《賽金花》﹐但鄭認為拍此片必須古裝﹐成本太高負擔不起。電影沒拍成﹐同名話劇卻在文藝界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1935年﹐白色恐怖正盛﹐左翼劇作家夏衍在上海白俄公寓裏躲了三個月。避難期間他創作了多幕話劇《賽金花》﹐借古諷今﹐抨擊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為了隱瞞身份﹐他的本名沈端先和過去的筆名都不能再用﹐便隨手署了「夏衍」這個名字﹐取他的父親沈雅言名字的諧音。他沒有料到﹐劇本一炮而紅﹐以後的人們都記住夏衍這個響亮的名字﹐而忘記他的本名。
  夏衍托人把劇本帶到杭州再寄回上海﹐以掩飾行蹤。1936年劇本發表在鄭振鐸的《文學》雜誌﹐引發強烈反響﹐知名演員間甚至發生不可開交的爭演事件﹕金山和趙丹爭演李鴻章﹐王瑩和藍蘋爭演賽金花。夏衍左右為難﹐「出個了和稀泥的主意」﹕演員為成AB兩組﹐金山和王瑩演A角﹐趙丹和藍蘋演B角。趙丹為人隨和﹐雖然自己很願意也有把握演好李鴻章﹐但同意服從大局。藍蘋也就是後來的江青﹐卻不依不饒。王瑩是電影圈有名的才女﹐能演又能寫﹐很受夏衍和導演們青睞﹐藍蘋認為自己不比王瑩差﹐堅決不答應演B角﹐找導演大鬧一場不歡而散﹐最後搭檔趙丹也只好退出。
  王瑩和金山於1936年11月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演《賽金花》﹐ 連續二十場﹐場場爆滿﹐觀眾達三萬人次以上。1937年初﹐《賽金花》在南京演出﹐劇中德國人審問一個洋務官員「會幹些什麼」﹐他惶恐地說﹕「奴才只會叩頭﹐跟洋大人叩頭!」並連連叩頭。當時日軍入侵﹐形勢已十分危急﹐觀眾心領神會﹐哄堂大笑。臺下主管國民黨文化事業的張道藩當場怒斥﹕「怎麼能這樣演呢?」他的手下立刻響應往臺上扔痰盂﹐劇場大亂。第二天當局就明令禁止了《賽金花》演出。
  不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邵力子在一次文化界大規模宴會上點評了這部戲﹐給禁演政策打了圓場。他說把「賽金花這女人描寫得那麼偉大也是過分的」﹐她以美色周旋﹐為洋兵辦糧草﹐是「瓦全」的精神﹐而「我們的國家現在已到了什麼地步?大家都已很明白… …我以為《賽金花》自有其禁演的理由了﹐因為我們現在已不需要『瓦全』﹐是寧願『玉碎』!」
  禁演風波算是告一段落﹐幕後恩怨卻壓抑了30多年。「文革」一開始﹐文化界就掀起「批判《賽金花》熱」﹐夏衍被打倒﹐罪名之一是「為妓女樹碑立傳」﹐寫了「為賣國投降主義效勞的大毒草」;1967年﹐王瑩被打為「三十年代黑明星」、「美國特務」﹐關進秦城監獄﹐受盡折磨全身癱瘓﹐1974年死於獄中;金山1950年和周恩來養女孫維世結婚﹐1967年以「特嫌」罪名入獄﹐孫維世隨後被捕死於獄中… …
  就在話劇《賽金花》紅遍上海的時候﹐故事真正的女主角於1936年冬在北平淒涼死去。當時天氣很冷﹐她沒錢多加煤炭﹐抱著破被於子夜氣絕。各界人士捐了棺材和喪葬費用。出殯之日﹐雖雨後道路泥濘﹐但沿途擺設路祭者﹐絡繹不絕。陶然亭的和尚捐贈地皮一方﹐為賽金花建墓。據說她的故交請齊白石題了「賽金花之墓」﹐但20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整修陶然亭﹐將賽金花墓和墓碑遷走﹐不知所終﹐有人說在「文革」中墓和墓碑都被毀壞。
  現在到陶然亭公園﹐能夠在慈悲庵陳列室尋到一些遺跡﹕一是刻在石碑上的《彩雲圖》﹐這是張大千1933年所繪之賽金花彩像﹐1937年鐫刻入石。二是樊增祥的《彩雲曲》石碑﹐1937年根據樊的手跡刻成。三是《趙靈飛之墓表》。1937年北平淪陷後﹐出任日偽北平公安局局長的潘毓桂跑到陶然亭﹐給賽金花立了這塊碑﹐黑色大理石製﹐高約二米。碑文說她「媲美於漢之明妃和戎」﹐「漢祚賴以延續數百年」﹐「其功當時不盡知﹐而後世有知者」。寓意十分明顯﹐借賽金花暗指自己當漢奸是深謀遠慮良苦用心。曾多次訪問賽金花的作者瑜壽寫道﹕「這是賽氏畢生所遭遇的侮辱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
  如何評價賽金花﹐爭論了百年沒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賽金花並不是民間想像的民族英雄﹐夏衍甚至說她只是一個「以肉體博取敵人的歡心而茍延性命於亂世」的奴隸﹐但他同情賽金花﹐「因為在當時形形色色的奴隸裏面﹐將她和那些能在廟堂上講話的人們比較起來﹐她多少還保留著一點人性」。
  生前身後﹐家國恩怨、政壇風雲圍繞著賽金花糾纏﹐表面上她是耀眼的女主角﹐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她只是歷史舞臺上一個任人擺佈的演員﹐根據不同時期的政治需要﹐被塑造成不同的角色。她曾對魏斯炅感嘆﹐臺上都把我演成花旦﹐可我自幼賣笑為生﹐顛沛流離﹐是個苦命的人﹐應該是青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09:36 , Processed in 0.114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