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回復: 0

[稗官野史] 馬關條約背後的暗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6-18 08:5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海陸軍佔據壓倒優勢。戰至次年3月,中國引以為豪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旅順、威海衛軍港及海岸炮臺盡失﹔日本陸軍傾國而出,所向披靡,兵鋒直指山海關,京畿震動。此前主戰的光緒帝,雖不情願也只得命李鴻章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定和約,並授予他商讓土地之權。1895年3月5日李鴻章領命出京,預備赴日。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偕子李經方等中方談判人員抵達日本馬關,當天即在船內居住。馬關是日本本州西南端的港口,隔關門海峽與九州相望,本名「赤間關」或「赤馬關」。江戶時代的日本漢學家按漢文的風格將「赤馬關」縮寫成「馬關」,1902年又改稱「下關」,沿用至今。日方安排的談判地點在馬關的春帆樓,是個小有名氣的飯館,以善於烹調河豚魚著稱,四周景色宜人。3月20日下午2點半,雙方談判人員在春帆樓二樓的一間屋子裏,開始了這場關係兩國命運的談判。代表日方談判的全權大臣是總理大臣伊籐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他們很細心,考慮到李鴻章已72歲高齡,特在他的座位旁添設了一隻取暖的炭火盆﹔並將距離春帆樓步行五六分鐘遠的引接寺整理一番,供李鴻章居住,以免他住在船上過於辛苦。
  不過大和民族的細心絕不僅僅體現在照顧談判對手的生活上。一個並非盡人皆知的史實是,日方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手段,掌握了中方的一舉一動。李鴻章對日談判的所有想法及行動,都要向北京拍發密電,經總理衙門向光緒帝請旨。這些往來電文均有案可查,看看《李文忠公全集》中的「寄譯署」和「譯署來電」部分就清楚了。但是很不幸,中方的電報密碼此時已經被日方掌握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與日本外務省曾反覆磋商從朝鮮共同撤軍問題。1894年6月22日外務省送來了一份長長的外交照會,表示日本政府不僅不撤軍,反而決定增兵。這在甲午戰爭史上被稱為「第一次絕交書」。絕交歸絕交,但日本人的服務還是周到的,他們事先將這份外交照會譯成了中文。這其實是個不同尋常的舉動,因為這種照會本應是日文的。被談判搞得焦頭爛額的汪鳳藻,顯然沒有過多地考慮外務省的這一反常舉動,日軍在朝鮮本已佔優勢,再增兵那還得了?必須立即電告國內。
  要知道,當時還沒有無線電報,只有有線電報。有線電報的發展源自美國人莫爾斯,他在1837年研製成功用電碼傳遞信息的電報機,於1844年4月24日公開試驗成功。電報通信網絡在西方各國迅速發展,很快就從陸地伸向海洋。1851年英吉利海峽成功敷設「水線」(海底電纜)。隨後電報水線穿洋過海,一直鋪設到中國沿海地帶的海底。自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的水線在中國上岸並投入營業後,在洋務派、特別是李鴻章推動下,中國開始改驛傳為電信,至1884年有線電報網已可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了,這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在有線電報時代,密電都是各自譯成密碼後交電報局拍發,各國都是這麼做。也就是說,密碼是當時電報內容的唯一加密。日本送來的外交照會是中文的,中國使館省了事,不必再日譯漢了。因為往來密電同樣也只能送交日本電報局拍發,汪鳳藻讓中國使館的譯電員將照會譯成密碼電報後,送交日本電報局拍發,電報局照例會抄錄一份副本。這樣日本外務省只要拿出中文照會底稿,與密碼電報略加比對,中國使館的密碼便全被破譯了。
  日本人獲得了密碼,汪鳳藻自6月6日至8月4日的全部54件往返密電均被破譯。日本人不動聲色,從此不僅掌握了中國使館與國內的全部通訊,而且還從中截獲了大量軍事情報。而清廷對此竟毫無覺察,整個戰爭期間一直沒有更改密碼。馬關談判中,李鴻章在春帆樓與伊籐博文唇槍舌劍,但因為往來密電同樣也只能送交日本電報局拍發,當然也就全被破譯了,日方能看到他的底牌,中方在明,日方在暗,李鴻章的被動可想而知。
  日方後來主動將戰爭索賠額從三億兩減少為二億兩,傳說是因為李鴻章從春帆樓步回引接寺途中,左眼下挨了日本刺客小山豐太郎一槍。但此言不確。李鴻章遇刺後,日方擔心談判受影響,對其極盡優遇,日本皇后甚至親手為他縫製繃帶,並判小山豐太郎無期徒刑,但為此作出的實質讓步是停戰問題。此前日方草擬的停戰條款是,如果要停戰,中國應將山海關、天津、大沽三地交由日軍佔領並由中國承擔駐軍費用。李鴻章遇刺後,除臺灣、澎湖外,其他各戰場日軍一律無條件休戰了。
  此後日方才提出賠款三億兩銀,割讓遼東大片領土、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等驚人的要求。李鴻章為之愕然,在將日方約稿條款電告總理衙門的同時,表明了自己態度,日本如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並將擬索奉天南邊各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唯有苦戰到底。以上情節,並祈密告知三國(指英、俄、法)公使。這個密電的內容日方當然也看到了。考慮到西方國家的反應,以及過高的索賠會引發中國「苦戰到底」,這才減少了一億兩,並收縮了遼東的割讓要求。當伊籐博文看到光緒帝命令李鴻章與日方簽約的密電後,終於鬆了口氣,任憑李鴻章怎樣爭辯與哀求,再也分毫不讓。
  關於日本主動調整談判條件一事,《帝國的回憶》一書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深切關注。李鴻章是1895年3月5日「領命出京,預備赴日」的,3月19日中方談判人員才抵達日本馬關。就在這兩個關鍵的時間點之前,在1895年2月27日,清政府剛剛決定由李鴻章赴日談判之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恭親王奕忻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並對戰後中日兩國的談判表明了立場。
  報道中說,有人告訴恭親王,日本企圖永遠佔領其已經攫取到的清國領土,並同時獲得清廷四萬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恭親王表示說:「我們知道自己在軍事力量上比較薄弱,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尋求和平是大清國的唯一選擇。為此,我們已派特使去日本協商,並且已同意向他們賠款。大清國的和平意圖是真誠的。假如日本國能本著友好態度與大清國洽談,達成和平是可能了,然而,假如日本人的要求過於苛刻,那我們只好繼續戰鬥。」報道中還說:「當被暗示說大清國肯定會再次戰敗時,恭親王用如下的質問作為回答:『難道日本人能侵佔我們所有的省份嗎?他們這樣做蒼天會答應嗎?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管嗎?』恭親王最後說:『假如大清國真的錯了,她願意承受苦難。』」
  從這篇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的主導力量態度是一致的,這一點,對於任何談判對手來說,都是不願意見到的。
  紐約時報的記者還分析說:「恭親王發表的上述議論無疑代表了整個軍機處的普遍情緒和觀點。是恭親王和皇太后二人推薦李鴻章任和平特使的,所以軍機處的其他成員對這項任命自然沒有異議。」這種形勢,對於出使日本談判的李鴻章來說,是難得的。在這篇報道發表的時候,編輯還特意配上了一個提要,以提醒讀者注意其中蘊含的重要信息:「李鴻章出任清國赴日求和特使。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恭親王奕忻表示,如果日本的條件太苛刻,大清國只有繼續戰鬥」。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訪問是2月27日進行的,第二天,2月28日就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19天後,李鴻章等中方談判人員才抵達日本馬關,這中間的19天時間,足可以讓日本政府通過紐約時報的報道對清政府的談判態度有了清晰的瞭解,再印證李鴻章給國內的電報中所表示的態度,日本朝野從明暗兩個方面都已清楚了清政府的態度:如果和談不成,已經做好了再戰的準備。而此時,日本經濟為支持戰爭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急需一個休養生息的環境,無力再承受另外一場戰爭的消耗了。在歷史學界,已經有很多專業文章論述到了這一點。
  所以,日本主動讓步以達成和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恭親王都借助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發動了一場成功的「輿論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3 23:37 , Processed in 0.1007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