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7|回復: 0

[稗官野史] 滿堂鄉諧音背後的努爾哈赤殺子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5-8 09: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出滿堂鄉的名字,不難令人想到子孫滿堂的寓意,那麼想來滿堂鄉名字的由來或許也與某個枝係龐大的家族有關,又或許背後蘊藏著的是個安靜祥和的故事。然而當史實與傳說分別解開這一謎題時,展現出的卻是一種政治陰影籠罩下的皇權爭奪。貌似祥和的「滿堂」二字竟是「埋頭」的諧音,滿堂鄉暗自傾訴的正是滿清疑案之一努爾哈赤殺子之謎。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作為大清國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又為何會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無法彌補的過失令這位一國之君殘忍到萌生了殺子的動機?努爾哈赤起兵之際,大兒子褚英剛剛4歲,由於母親早逝,年幼的褚英便一路隨著父親奔波於刀光劍影之下,未能享受到母愛的溫情以及家庭中的祥和,生活始終動盪不安。自懂事以來,年幼的褚英便一直隨父親徵戰南北,並且練就了一身武藝,這讓他的性格裏面陽剛與霸氣佔據了過多的比重,而柔情與隨和幾乎無處可覓。
  褚英19歲的時候首次帶兵打仗。《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褚英率兵徵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收取20多個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賜號「洪巴圖魯」(漢語意為「旺盛的英雄」)。接下來的幾年中,褚英的地位開始迅速上升。萬曆三十五年,褚英28歲,在烏碣巖之戰中立下大功被賜號阿爾哈圖土門(漢語為「廣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率軍進攻烏拉,攻克宜罕山城。旋因居長,屢有軍功,被授命執掌國政。這一年褚英29歲。然而褚英的汗王之位並非自此一路坦途,正當他貌似已然勝券在握之際,卻被努爾哈赤幽禁於高牆之中,而後處死,終年36歲。
  由滿堂鄉的名字引發的思索是關於大貝勒褚英的死,那麼努爾哈赤為何要將這位驍勇善戰的皇子委以重任後,又將其殺掉?關於努爾哈赤殺子一事,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故事在明朝與後清之間的薩爾滸之戰中。當時的情況是明軍以人數的絕對優勢將後金合圍,對此努爾哈赤並無任何畏懼之念並決心終以一路突破明軍的包圍直逼西向。
  八旗軍行進到薩爾滸附近的山巒後人困馬乏,於是停下來露營,而明軍也在對面不遠處安營紮寨。見此狀努爾哈赤決定派人前去刺探軍情,以便在交戰中知己知彼。作為長子的褚英率先出馬,他一路潛伏終於到了能夠看清明軍營地陣容的範圍內,仔細一瞧竟驚出一身冷汗,原來明軍的人馬陣容遠比他們想像中的壯觀想要突破明軍的重圍基本不可能。
  隨後褚英跑了回來,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對努爾哈赤匯報:明軍來勢兇猛,旌旗如林,火炮弓弩無數,兵馬多如草梢,正嚴陣以待。此言一出,八旗將領們頓時慌了神兒,開始不知所措。努爾哈赤見此狀頓時大怒,他大聲呵斥褚英:「你竟敢謊報軍情,長敵軍士氣,動我軍心!」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實稟報,不想父王不自量力,最終被明軍殲滅,於是據理力爭。見此狀努爾哈赤暴跳如雷,於是下令:「將褚英拉出去斬了!」就這樣長子褚英因擾亂軍心被處死。
  明軍的重圍仍要突破,於是努爾哈赤便派其二子代善繼續打探敵方軍情。就在褚英被斬悲劇的渲染下,代善來到明軍營前,他看到的是與褚英陳述中相同的場景。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實話實說,那將會得個與褚英相同的命運,但事實卻果真如褚英所言,敵軍陣容十分強大,想要突破重圍絕非易事。反覆揣度,代善終於想到一妙計。回抵後代善對努爾哈赤匯報:「明軍兵馬確實多如牛毛,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一些有身無首、不堪一擊的草木之兵!」聽聞此言,努爾哈赤頓時喜笑顏開:「我們同一群有身無首的人打仗,還用怕什麼!」結果在那次戰役中,八旗軍隊與明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獲全勝,將薩爾滸之戰譜寫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大戰過後努爾哈赤雖戰敗了明軍,但卻因殺死了自己的長子褚英而懊悔不已,於是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成了「輝山」。殺掉褚英後,努爾哈赤曾派人去找過他的屍首,然而因為洪水氾濫,褚英的屍首並沒有找到,於是努爾哈赤下令挖河繼續尋找。久而久之這裏便成了「挖河木」,後來被叫做「窪渾沐」。最終褚英的屍體終於被找到,於是那處地方被稱為「得骨」,成了如今的「得古」。此外埋葬褚英屍骨的山溝就叫做「埋頭溝」,後來被喚作「滿堂溝」。
  傳說歸傳說,儘管滿堂鄉的名字確實源自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但褚英的死絕非努爾哈赤一時衝動,對此官方史籍上少有記載,而其他史料記載不一。《滿文老檔》的第三卷癸醜年六月記述了太祖殺褚英的原委。褚英性格孤傲、專橫,心胸狹隘,努爾哈赤深知長子的毛病,但看在褚英功績纍纍且驍勇善戰,讓其執掌國政,並希望褚英能夠在攬得如此大權後,改掉心胸狹隘這一缺點。然而事與願違,褚英執掌國政後,強迫四個弟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向自己立誓;「不得違抗兄長的話,更不許將兄長所說的各種話告訴父汗。」還聲稱:「凡與我不友善的弟弟們,以及對我不好的大臣們,待我坐上汗位以後,均將之處死。」
  太子之位素來是政治利益爭奪的焦點,而褚英原本深陷泥潭,不但不以有效手段維護自己的聲望,反而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強迫自己的四位皇弟及五大臣屈從。事實上四位年紀尚輕的皇弟姑且不論,作為努爾哈赤的五大臣就對此難以容忍。畢竟他們自努爾哈赤起兵伊始便開始輔佐,努爾哈赤都視他們為兄弟骨肉,禮讓有加,他們是真正的開國元勳。然而褚英年紀輕輕卻這般輕狂,換言之這是一場新權貴與舊權貴之間的較量。
  不久褚英的上述言行被告發,努爾哈赤深知褚英弊病便也怒褚英不爭,為了服眾努爾哈赤開始逐漸削弱了褚英的權勢,如此更加激發了褚英的極大不滿。褚英開始敵視父王,於是結交黨羽進行報復活動。據史料記載,當努爾哈赤與諸弟出徵時,褚英主謀,寫詛咒出徵的父汗、弟弟們和大臣們的咒語,對天地焚燒,還揚言:「希望出徵之師被擊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入城」。
  事後一個參與此事的僚友因恐懼而留遺書自縊,其他幾個參與者見勢不妙,便一起向努爾哈赤坦白。聽聞此事後,努爾哈赤震怒了,監禁褚英於牢中。然而被囚禁後褚英並未因此悔改,而是在牢獄之中憤憤不平,並且對父王以及弟弟們的詛咒日益加劇。原本人際關係不佳的褚英的上述舉動被一一反饋到努爾哈赤那裏,見褚英始終無悔改之心,努爾哈赤最終將其處死。
  事實上滿堂鄉埋葬的皇子並非褚英,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陵寢設在如今遼陽的東京陵。但傳言也並非全然戲說,因為在滿堂鄉確實埋葬著一位皇子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塔拜。塔拜因其母鈕鈷祿氏僅為努爾哈赤的庶妃,所以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塔拜官職不顯,開始只封為三等輔國將軍,直到順治十五年,才追封為輔國公,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並不多。崇德四年塔拜死後葬於滿堂鄉。2009年7月塔拜墓在滿堂鄉出土。一位村民在施工中布設電纜時意外地挖出了一方飾有雙龍圖案的碑座,上面的碑文已模糊不清,經專家堅定,墓主人正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塔拜。
  儘管塔拜碌碌無為,但他的第四子班布爾善卻大名鼎鼎。據資料記載,崇德四年塔拜死後,班布爾善襲三等輔國將軍。順治元年以功晉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晉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晉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晉輔國公。康熙六年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因與鰲拜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事情敗露之後,五大臣奏班布爾善二十一項大罪,最終班布爾善被處以絞刑。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塔拜的曾孫裕德瑞奏請前往盛京為先祖守靈,得恩準後遂遷居至滿堂鄉。裕德瑞生於康熙七年,他生性好動,喜好遊山玩水,朝廷對皇家子弟行動的嚴格約束令他感到很不自由。於是他請求到盛京看守祖墓。皇帝聽後認為「此乃孝思」,遂準其所請。康熙四十四年裕德瑞率全家老小來到盛京,在塔拜園寢附近建造房舍居住。從此滿堂這個荒溝便成了宗室皇族聚居之地,隨著人口繁衍,滿族人逐年增多,人們便將這裏稱為「滿塘」,即滿人集居地溝塘,後來又為取意「吉祥」,將「滿塘」稱為「滿堂」。
  據資料記載,如今在滿堂村的西山,還有裕德瑞的墳墓,其碑文2001年經後人修復,上面鐫寫道:「生於康熙七年於康熙四十四年獲取皇帝恩準由北京來這裏定居守曾祖塔拜墓從此滿堂村逐步形成。乾隆十四年卒享年八十二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6 09:50 , Processed in 0.0979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