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03|回復: 0

[稗官野史] 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2 01:05: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振,明朝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也有人說他是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宣宗皇帝後來發一道聖旨,對於在地方為官的人如果沒有什麼功績,也就是混得比較差的,可以提出申請到宮中為官,也是就去宮中做太監,當時王振已有妻兒,但其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為了榮華富貴自閹進宮。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先是讓他教宮裡人讀書,哪知很受歡迎,於是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由於王振受到先帝的寵幸,所以英宗也尊稱王振為先生。
  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病死,明英宗即位,改元正統。這時,英宗年僅9歲,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太皇太后張氏(英宗祖母)垂簾聽政。張太后雖然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英宗即位後,重用了王振,讓他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由於司禮監是明代宮廷裡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闢了道路。
  但是張太后垂拱而治,三楊忠心秉政。由於他們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難與匹敵,因此不敢放肆,只是採取了兩面派手法,等待時機,再行竊權。為此,他對張太后和三楊百般慇勤,畢恭畢敬,極盡諂媚之能事,以討得他們的好感。
  一次,英宗朱祁鎮與小宦官在宮廷內擊球玩耍,被王振看見了。第二天,王振故意當著三楊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說:「先皇帝為了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復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裡去!」裝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樣子。三楊聽了,深受感動,慨歎地說:「宦官當中也有這樣的人啊!」
  王振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樣子,總是站在門外,不入閣內,深深感動了三楊,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三楊打破慣例,特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王振表面上討好三楊,事事順從,裝成不干預政事的樣子,但內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權利的慾火,一有機會,就想法抓權,幹一些干預朝政的勾當。他常趁無人在英宗旁邊時,勸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英宗發展軍事、以武治理國家等等。因此英宗曾讓他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王振則利用這個機會,壓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一下子提升為都督僉事。
  然而太皇太后張氏賢明有德,她見王振逐漸有抓權、逐漸朝政的跡象,心中十分不安。她害怕前朝宦官專政的歷史重演而斷送大明江山,決心進一步提醒英宗嚴防宦官專政,並準備嚴懲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圖干預朝政的念頭。太后先是把英宗和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尚書胡煥等召到便殿。然後告訴英宗朝中政事須與五大臣商量,五大臣反對之事切不可做。接著張太后又把王振找來,說他違反大明法律想要干預朝政,欲要殺他,經英宗五大臣求饒後才赦免了他,最後不忘警告王振不許他干預國政,如有違犯,定斬不饒。此後,張太后每隔幾天就派人到內閣去查問王振辦了什麼事情,有沒有未通過內閣而由王振自己決定的事情。王振受此教訓,還真的老實了一段時間。
  之後,王振改變策略,暫時不去幹那些直接干預朝政的事,而是去進一步討好英宗,並在暗地裡廣交朋友,大量培植私黨,為以後專權培養基礎。很快他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讚譽,也進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寵信。正統六年(1441)十月,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宮大擺筵宴,進行慶賀。按照明朝宮中制度規定,宦官無論如何也沒有資格參加宮宴。可這時的王振已深得英宗寵信,最後英宗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振剛剛來到門外,宮中百官即向他羅拜,表示歡迎,這說明王振雖然受到張太后和三楊的限制,但他勢力仍然逐步強大起來。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病逝,失去了對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時「三楊」中楊榮在正統五年病死,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引咎辭職,只有楊溥在朝,而楊溥也老了,心計又沒有楊榮多,而楊榮引入內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擅權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
  沒有了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的障礙,又加上皇上的寵信,王振輕而易舉的就盡攬明王朝的政權。他先是把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摘了下來,隨後又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他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
  王振曾經勸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陞;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昇。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佑說:「王侍郎你為什麼沒有鬍子﹖」王佑無恥地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兒子我怎麼敢有。」一句話說得王振心裡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於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御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於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有位參政宋彰將貪污的數以萬計的官銀送給王振,立即被提拔為布政使。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
  對於那些稍有不服、甚至要和自己分庭抗禮的朝臣,王振的霹靂手段便立即使用上,決不留情。正統八年(1443)的一天,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提出「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等項建議。王振看到劉球的建議有侵己之處,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劉球入獄。這時,正值編修官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關進獄中之時,王振便想通過董鱗之事置劉球於死地。立即指使其黨徒馬順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認他自己所請太常卿之事是受劉球所指使。劉球被逼不過,只好屈服。王振便以此下令處死劉球,並把劉球的屍體支解。朝野大臣聽說此事,皆不敢上疏言事了。還有駙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裡責罵傭人太監員寶。王振又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覺,把石碌投入錦衣衛大牢。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他還總是稱王振為先生不稱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見皇帝猶如此,只有等而下之,連王侯公主都稱王振為翁父,大臣們只能望風便拜,更有無恥者紛紛認王振作乾爹。
  不過也有寧死不屈服權勢的。一次,御史李鐸碰到王振沒有跪拜,就被逮捕,關進監獄,後被貶官流放到遼東鐵嶺衛服役。還有大理寺少卿薛是王振的同鄉,但他痛恨王振擅權專恣,不和他來往。一次,王振會議東閣,眾公卿見王振來到,都俯首揖拜,唯獨薛一人不拜。這下可惹惱了王振,遂懷恨在心。後來,北京有位指揮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將其妾岳氏據為已有,但這個指揮的妻子不同意,王山就與岳氏密謀,誣告該妻毒死了自己的丈夫,並逮捕該妻交給都察院審訊。薛在審理這一案件時,發現所告與事實不符,即主持公道,為該妻辨冤,又一次觸犯了王振。王振聽說這件事以後,大怒,立即指使他的黨羽控告薛受了被告賄賂,並將薛問成死罪。臨刑時,他的幾個兒子爭著代父受刑,王振的僕人和侍郎王偉也出來為薛申辯。王振一看眾怒難犯,只好免去薛的死罪,但仍罷官削職,放回鄉里。
  王振不僅喜歡權,更喜歡錢,一些人為了陞官發財,每次朝會都向王振送禮。更有一些無恥之徒,為了討好王振,極力幫助王振收禮,並當眾公佈禮物數目。比如,王佑就曾在眾人面前說,某人以某物送給王振,某人沒有送禮等。結果送禮者得到提拔,沒有送禮者受到處罰。於是,人們紛紛向王振送禮,多至千金,少亦百金左右。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
  比如,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曾建議改建國子監以發展教育事業。但他比較正直,不向王振獻媚,不賄賂不送禮,只是依制接待,引起王振不滿。後來王振便以李時勉砍掉國子監前古樹的一些樹枝為借口,罰李時勉身帶重枷在國子監門前示眾,李時勉身頂烈日,堅持3天,他的學生一千多人伏闕上書,請求釋放李時勉。有個學生石大用上書皇帝,願意自己代替老師受刑。王振看到奏章後,也感到很慚愧。正好國子監助教李繼通過太后的父親孫忠向太后求情,孫太后便告訴了英宗,英宗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王振見壓力太大,便放了李時勉。
  正統十一年(1446),錚錚鐵骨的于謙準備進京見皇帝,朋友們都勸他給王振帶上一點兒禮物,可是他堅決不同意,結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伏闕請願的壓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謙的死罪。王振依仗英宗的寵信,大煽淫威,虐焰之熾烈已達頂點。
  王振控制朝政以後,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大耍淫威,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的進犯。瓦剌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滅亡以後,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後經朱元璋數次打擊,內部發生混亂,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於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朗獻馬朝貢。
  永樂以後,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強大,宣德時,瓦剌逐步控制了韃靼,正統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統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統一蒙古以後,對明朝不斷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可是把持朝政的王振,不但不佈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係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願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後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慾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到正統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2000餘人。
  由於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制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瓦剌貢使冒領賞物,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王振與瓦刺有勾結,接受也先的賄賂,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匯報。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土木堡之戰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倖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裡對王振言聽計從,這次聽了王振的話,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做出親征的決定,並宣佈兩天後立即出發。
  英宗下詔旨後,兵部尚書鄺坤和侍郎于謙,力言明軍準備不夠,皇帝不宜輕率親征。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上疏勸阻。可英宗聽信了王振的話,對眾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親征不可。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50萬大軍,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坤、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
  此次出征,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內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乏糧。不斷有人死亡,屍體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一些隨駕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一聽,大為惱怒,為了殺一做儆百,特罰諫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鄺坤和戶部尚書王佐跪於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來。後來王振的同黨彭德清以天象諫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著大家繼續前進。
  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佯裝退卻,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8月1日,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他們看到瓦剌軍隊北撤,以為瓦剌害怕英宗親征,堅持繼續北進。鄺坤等人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並不是什麼好兆頭,恐怕瓦刺乒有詭計。因此,他再次上章請求回軍,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聽。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並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聽了郭敬的話,才害怕起來,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於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王振未與瓦剌接戰,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走了40里以後,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進。這時瓦剌已知明軍不戰而逃,急忙整軍來追,形勢十分緊張。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議說:「自此趨紫荊關,只有40里,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軍追及。」王振不聽,一意孤行,堅持折向宣府。
  明軍迂迴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這時瓦剌大軍已經追襲而來。英宗急忙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後,以掩護英宗撤退。結果,他們都戰死沙場。英宗又派成國公朱勇等率騎三萬前去阻擊,朱勇等冒險進軍至鷂兒嶺,陷入瓦剌重圍,雖然英勇奮戰,但寡不敵眾,3萬軍隊全部覆沒。
  在朱勇率軍阻擊瓦刺之時,王振加緊撤退。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這裡離懷來城僅20里,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鄺坤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同時組織精銳部隊斷後拒敵。王振皆置之不理。沒有辦法,鄺坤單身闖入英宗行殿,請求英宗速行。王振見狀,怒不可遏,罵道:「你這個腐儒,怎麼會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說八道,必死無疑!」即刻命令武土強行把鄺坤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繼續行進,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經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泉水,南面15里處有條河流,也被瓦刺軍隊佔領。明朝數十萬軍隊被圍兩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煙。沒有辦法,王振只好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見一個水滴。士兵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包圍土木堡的瓦刺軍知道明軍找不到水喝,飢渴難忍,便準備把他們引出堡壘,一舉殲滅。
  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軍處假裝與王振談和,以麻痺明軍。王振見也先派人來談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滿口答應,並通過英宗讓曹鼐起草詔書,派兩人去也先軍營談判具體議和事宜。也先為了迷惑明軍,假裝撤退,故意將土木堡南面河水讓出,暗地裡則作好埋伏,只等明軍爭水大亂之機,出兵全殲。王振看到瓦刺軍向後撤退,以為瓦刺軍真的要議和,遂不加分析,輕易地下令移營就水。飢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後,一哄而起,紛紛奔向河邊,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刺伏兵四起,明軍潰敗,最後連英宗也成了俘虜。
  英宗被俘,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50萬軍隊被擊潰,從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消息傳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號啕大哭。後來,皇太后忍住眼淚,命令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鈺監國。都御使陳鑒等,面奏成王,歷數王振之罪,最後成王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族誅王振之黨,把王振的死黨馬順的屍首拖到街頭示眾,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家產。
  明英宗在被俘一年之後又回到了明朝皇宮,經「奪門之變」又坐上了皇帝寶座。後來英宗認為王振是為國殉死,在他重新登基的這年(1457)10月,在北京城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為王振立了一個彩色泥像,還樹了一塊碑為他立了傳。智化寺的香火非常旺盛,朝廷對它也很重視,明萬曆五年(1577)整修過一次,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還增修了一座極樂殿。智化寺今仍存在於原址,其中保存下來的一些神像的服裝樣式具有明朝的風格。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王振,又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而由王振擅權而導致的土木堡之變也成為了大明帝國由盛轉定的交接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5:18 , Processed in 0.0995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