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復: 0

[稗官野史] 老北京過年民俗走橋摸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9-22 09: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到正陽門「走橋摸釘」也是老北京過年的習俗之一。清《月日紀古》卷一中記載﹕「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因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釘」諧音「丁」﹐取「添丁」之意﹐寓意家中人丁興旺﹐希望來年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眾所周知﹐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城門為「內九外七皇城四」﹐每座城門上都有門釘﹐為什麼一定要到正陽門來摸門釘呢?據傳是因為正陽門是北京城的城樓中最高的一座﹐通高43.65米﹐所以摸正陽門的門釘最靈驗。
  正陽門屹立在天安門廣場南端﹐是中國明清兩朝都城的正南門﹐坐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俗稱前門。正陽門始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最初沿襲元大都的正南門之名﹐稱為麗正門﹐明正統四年(1439)改稱正陽門並沿用至今。歷史上正陽門本是一個包括城樓、箭樓、甕城及廟宇在內的古代群體建築﹐但在朝代更迭和歲月風雨的銷蝕中﹐如今僅存城樓、箭樓兩座主體建築﹐為1906年的遺存。
  門釘是古建築的一種構件﹐大門上裝門釘﹐是用來加固門板的。最初主要用於軍事防禦﹐起加固城門的作用﹐後逐漸傾向於裝飾。老北京很多城門上的大門釘都是銅製的﹐外鍍一層鎦金。關於門釘使用的數量﹐明代以前並無明文規定。到了清代﹐才把門釘數量和等級制度聯繫起來。《大清會典》規定﹐門釘只用在皇宮、壇廟和皇室成員府第。皇宮、壇廟大門﹐每扇門板門釘九行﹐每行九枚﹔親王九行﹐每行七枚﹔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九行﹐每行五枚。皇家建築上的門釘數目都是橫九豎九﹐共81顆門釘﹐象徵帝王最高的地位﹐體現古代所謂「九五之尊」的觀念。據說在京師九門中正陽門規模最大﹐正陽門門洞是京師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所以﹐到正陽門摸門釘是老北京女子的首選之地。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5:36 , Processed in 0.1029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