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回復: 0

[稗官野史] 被遺忘的抗日儒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9-8 18:4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25年東征開始了,吳逸志率軍參加掃除軍閥的戰爭,立下輝煌戰功。回師廣州,他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團長,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其鬥志更為堅定,軍事指揮戰術日益成熟,成為粵軍中一顆熠熠升起的希望之星。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陳炯明盤踞廣東的殘餘勢力被肅清後,孫中山決定揮師北伐。1926年7月吳逸志率師在廣州參加誓師北伐大會,擔任先頭部隊第四軍的一名團長,與陳銘樞、張發奎和葉挺並肩戰鬥,率先進入湖南長沙,轉戰於湖北咸寧,攻打直系軍閥吳佩孚。在北伐戰爭期間,吳逸志會同友軍轉戰大江南北,與各地大軍閥激戰十餘次,皆獲全勝。
  北伐成功後,日寇囂張,廣東沿海常受到騷擾,國民政府為培植英才,以公費留學方式,選送吳逸志到當年軍事設施為全球之冠的德國國防大學學習軍事,之後他又到柏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系。這期間,吳逸志自己利用假期,自費到歐洲各國詳細考察,廣開眼界,獲益甚多,對西方軍事理論和文化內涵頗有研究。它曾受國民政府重托,建立各種關係和管道,從德國採購新式武器,充實國防,準備抗日之用。1933年,吳逸志奉令回國,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中將總參議。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升任少將的吳逸志被薛岳將軍邀去擔任第九戰區參謀長,防守江西、湖南等省疆土。他們二人在東征北伐時段,是同甘苦共患難的戰友,密切配合,情同手足。薛岳將軍脾氣暴躁,素有「老虎仔」之稱;吳逸志將軍儒雅淡定,從事參謀工作多年,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和高超的軍事素養,這種搭檔,為1938年的「萬家嶺大捷」奠定基礎。
  「南京大屠殺」發生後,日寇得寸進尺,步步緊逼南昌,妄圖再製造一個「南昌大屠殺」,然後實現對武漢國民黨政府的包抄。1938年6月,江西長江要塞馬當失守,日軍一個月內連占彭澤、湖口和九江,並叫囂一個月內再破星子、德安和永修3座縣城,奪取和控制整個南昌。8月下旬,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偕參謀長吳逸志來到觀音閣,開始仔細分析贛北抗日戰場的形勢,緊急調動10萬兵力在德安北部的山地布下易守難攻的「反八字剪形陣」,封鎖南潯線和昌九公路。
  1938年9月23日,薛岳利用夜間調兵布好陣勢後,引誘日寇106師團先鋒青木部隊6000餘騎兵、步兵、炮兵進入萬家嶺口袋陣地,萬家嶺是對德安縣內雞公山、扁擔山等群山的總稱。經過薛岳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的默契配合,10月10日晨8時,萬家嶺停止了槍炮聲,日寇106師團死傷萬餘人,不足千人的殘兵惶惶逃去。
  萬家嶺大捷是抗戰以來,國軍正面戰場一次巨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薛岳和吳逸志率軍打出的這次大捷,殲滅日寇精銳部隊一個師團,在日軍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萬家嶺大捷力挽抗戰初期的頹勢,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不僅轟動全國,而且震驚世界。葉挺將軍評價說,「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莊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萬家嶺戰役獲勝後,吳逸志晉陞中將。
  抗日戰爭中,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成為中國正面抗敵的一個主要戰場。從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日本侵華軍隊為達到消滅中國軍隊主力,打通大陸交通線,與太平洋日軍相呼應的目的,一連向長沙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在長沙三次大會戰中,薛岳將軍指揮若定,吳逸志參謀長輔弼功深,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時代英雄。
  1939年9月日軍為消滅我軍第九戰區主力並佔據長沙,向贛西北、湘北發動猛烈進犯。薛岳將軍和以吳逸志為首的參謀部採用「後退決戰」的方針,先在贛北高安、湘北新牆河英勇阻擊,後撤退至長沙近郊。10月4日我軍發起攻擊,日軍力戰不支,被迫退回戰前陣地。此次會戰,中日雙方投入兵力共40餘萬人,中國軍隊奮勇作戰,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態勢的一次戰役。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9月初,日本為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軍集結12萬人,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司令長官薛岳和參謀長吳逸志成竹在胸,仍然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長沙及其周圍地區部署了約30萬人的兵力,計畫「誘之於汩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反擊而殲滅之」。此役,中國軍隊由於對日軍進攻的規模估計不足,選擇決戰場地不當,加之又被日寇破譯了我軍的電碼,因而開頭處於被動,遭到重創。但是後來,中國軍隊重整旗鼓,改變策略,才予敵以大量殺傷,迫使日軍狼狽敗退,恢復到戰爭狀態。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策應英國在香港、九龍及緬甸的作戰,並打通在長沙受阻四年之久的粵漢交通線,發動了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薛岳將軍和吳逸志參謀長制訂了「天爐戰」計畫,決定將敵人誘至爐底,即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從四面八方將敵包圍,以強大的火力猛烈攻擊,猶如點燃一座巨大的火爐,要將敵軍燒為灰燼。當時湖南民眾配合政府軍,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一夜之間便使日軍無法在戰區內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溝壑縱橫,日軍的坦克、牽引車、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中國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敵人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死傷達5萬餘人。
  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吳逸志在胸懷戰區事宜、放眼祖國的同時,關注起世界國際大形勢起來,於是,他寫了一份關於加強亞洲戰區作戰的意見書。在意見書中他精闢的分析了亞洲戰場的局勢以及其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的地位,直陳抗日雄圖遠略,主張在緬甸、印度抗擊日軍,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帶開闢新的戰場,以牽制日軍並消滅其主力。
  這一戰略構想,得到眾多高級將領的支持,於是吳逸志,把這一戰略構想英文版提交給了盟軍方面。結果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那裡,羅斯福對於吳逸志的戰略構想可謂讚賞有佳,特意回電告知其的戰略構想已經交與有關部門作為制定戰略方針的參考了。吳逸志見美國總統親自為自己回電,於是他發電報將經過告知了蔣介石,心想自己的戰略既然有利於亞洲戰場中國戰區,那麼「委員長」勢必將會非常高興,但是吳逸志萬萬沒有料到,見到電報後,蔣介石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免去了他的戰區參謀長職務,交軍法執行總監部查辦。蔣介石此時正和羅斯福派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徹底破裂,正在實施如何將史迪威趕走,他豈容自己的下屬背著自己與美國總統來往?
  在薛岳的再三周旋下,吳逸志免了殺頭之禍,只好含恨解職回老家反省。他的戰略構想被中美所接納,包括展開緬甸戰役,但他的人卻自此黯然失色。專制的蔣介石政權,催折了具有世界戰略眼光的一代將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22:13 , Processed in 0.1347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