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回復: 0

[稗官野史]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5-16 09: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字經中寫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是講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三字經》是中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它來識字知理的。一共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今天帶給大家荀子的不同意見。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翻譯過來就是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依順這種人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慾﹐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依順這種人性﹐所以淫蕩混亂就產生而禮義法度就消失了。這樣看來﹐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慾﹐就一定會出現爭搶掠奪﹐一定會和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為合流﹐而最終趨向於暴亂。所以一定要有了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於安定太平。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荀子認為善在人們的本性中是沒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符合封建的道德規範和政治治度﹐人性是惡的﹐就需要聖人、君子們對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禮儀法度和道德規範去引導人們。為了改變人性之惡﹐他一方面特別強調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張「求賢師」、「擇良友」﹔另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的政治主張。總之﹐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宗旨則在於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惡為善。荀子的人性本惡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兩種觀點截然不同﹐兩者的觀點都有精華的地方。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13:26 , Processed in 0.1029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