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包青天是如何成名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4-19 04:3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起包拯,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中國民間推薦的清官的傑出代表,總是打擊惡勢力,而扶持善良弱小的百姓,人們便習慣稱他為「包公」或者「包青天」。根據《宋史》記載當時的北宋都城汴梁,曾流傳著一段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公」。意思是打官司沒有錢疏通關節沒有關係,還有閻王老爺和包公做主呢。可見當時包公的口碑之好。流傳到現在,關於包青天的故事很多,可見包公在人民心中的影響之深。包大人一生斷案無數,但在他身上卻有很多的謎團。
  在很多影視劇和戲曲小說裡,都把包公演義成一個鐵面無私的黑臉人物,可其實包公是個白面書生。有一些包公的畫像流傳於世,這些畫像有的保存在開封的開封府裡,有的保存在包公祠裡,有的在北京故宮的南薰殿上等等,畫像的包公都是一個白面書生的模樣。那為什麼民間盛傳包公確實一副黑臉的模樣呢?其實這主要是收到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影響。在傳統藝術京劇中,習慣用臉譜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特徵,往往奸臣都是用白臉來刻畫,而黑臉代表了冷靜、嚴肅,所以包公在戲劇上便被刻畫成為了黑臉。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包公的額頭中間都有一個月牙,民間傳說這是包公在半夜裡可以審陰間的案子,這個月牙就是他穿梭陰陽兩界的通行證。其實在一些文字記載裡並沒有「月牙」這個記載,也許他額頭上有個月牙,是為了在他那「黑臉」上有個點綴,顯得好看一些吧。包拯的身材也不是很高,連一米七都沒有。
  包公在民間被演繹成年少有為的奇才,他在年僅不大的時候,就已經展示出了非凡的智慧,可以屢破奇案。其實在歷史記載中,包公並非少年成名,而是人到中年後才開始做官的。青少年時期的包拯,一直在家鄉讀書,偶爾會幫家裡幹一些雜物活,或是趕牛、放羊,是一名很普通的農村百姓,那時候的他並沒有做官斷案。
  《宋史·包拯傳》中記載,在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這年包拯三十七歲,他在任安徽天長知縣時,有一天有個農民哭喪著臉到縣衙門告狀,說是有人割掉了他家耕牛的舌頭,請求官府緝拿兇手。對於這樣的小案,以往的昏官是不屑一顧的,但愛民若子的包公深知一頭牛對農家小戶的價值,他受理了這個只有苦主,沒有被告的「無頭案」。包公經分析:人犯割牛舌並無利可圖,不過為苦主的敵家報復的手段罷了。包拯沉思片刻,計上心來,便對那農民說:「牛被割了舌頭,也活不長了,你回家後先把牛殺了,賣牛肉賺回幾個錢吧。但不要說是我同意你殺的牛,否則就破不了案。」那農民聽了,左思右想也不解其意。朝廷法令不是有「禁殺耕牛」一條嗎?這縣太爺怎麼要我違法宰牛呢?既然是縣太爺的吩咐,只好照辦了。過不多久,便有一個人跑到縣衙告狀,說是有人私自屠宰耕牛,犯了大宋的法律。包公立即升堂,大聲喝問:「大膽歹徒,為什麼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人私宰耕牛?快快從實招來。」那人一聽,心中非常震驚,起初並不承認,但在被打之下只好招認了與牛主有積怨而先害其牛又害其人的罪行。在承認罪刑以後,包公便打他二十大板,並讓他賠農民一頭耕牛而了事。這樣一件很棘手的「無頭案」被包拯輕而易舉地斷決了。這就是史書所記載的「牛舌案」,也是包拯所斷的第一個案件。這個案件充分顯示了包拯的機智和辦案能力,從此以後包拯的名氣就在天長縣傳開了。
  包大人一生斷案無數,「鍘美案」也許不是包公所斷的最經典的案例,但絕對是知名度最高的案例,也是戲劇中版本最多的案例。其實包公從來都沒有鍘過陳世美,傳說中的龍頭鍘(鍘皇親國戚)、虎頭鍘(鍘朝廷命官)、狗頭鍘(鍘黎民百姓)也都是不存在的。在封建時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程度。皇帝的親屬並不是隨便就能斬的,這三個鍘刀也只能是老百姓心中的美好願望吧。但是陳世美的原型是有的,只是不叫陳世美而叫陳熟美,他是清朝人,他的老婆叫秦馨蓮。他們夫妻二人一見鍾情並白首到老。
  那為什麼清朝的人物穿越到了北宋呢?原來清朝的陳熟美很受皇帝的重用,鐵面無私的他做官得罪了一個書生,於是書生便在陳熟美身上編了很多故事,並且穿越到了北宋,讓包拯斬了他。包拯的尚方寶劍也是不存在的。尚方寶劍一般是皇上給欽差大臣出去,允許他先斬後奏,包拯作為一個開封府伊地方官,皇上是不可能把劍長期給他的。
  其實包拯找皇帝靠的是奏折,包公做開封府伊的時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當時大宋朝已經開始頹廢,老百姓經常會造反鬧市,宋仁宗看到這樣決定樹立一個公正的典型,讓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於是便樹立了包青天,有事情可以找包青天來解決,也是起到了安民告示的作用。包拯也成為皇帝手中的一個工具。
  包公離開家鄉去京城聽候調遣的路上,有一天晚上住在了一個小客店裡,眼看自己就要為官一方了,包拯心情是輾轉反側,不能辜負百姓的期望,於是即興提筆在牆上寫了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詩文的大概意思是,一個人要心情如水,清心是治國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處事原則。只要你是一棵參天大樹,最終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好鋼是不能讓人彎曲作成鉤子的。如果倉庫裡糧食多了老鼠和麻雀們也會高興,草原上荒蕪了,兔子和狐狸也會發愁沒有吃的。古代的典籍中已經有很多的教訓了,作為我們千萬不要成為被歷史嘲弄的人。雖然包拯的這首詩並沒有北宋大文豪們那麼高的水平,卻用真心寫出了包拯的做人之道和為官的原則。
  包拯從天長知縣時升任端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知州。當時的端州可謂是窮鄉僻壤,離中央很遠。當時的端州盛產一種名硯「端硯」,它也是朝廷欽定的貢品,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並稱「文房四寶」中的絕品,並名列第一。當時的文豪,以能得到一塊端硯為榮。端硯只產在端州山上的幾口巖洞裡面。在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每年要向皇帝進貢五十方,而且還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目之外,再多加幾十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之後,下令貢品端硯決不多交一塊,不能給硯工添負擔。並上湊皇上,進貢的端硯由五十方減到了十方。
  一年以後,包拯升任,當地的硯工為了感謝包公的恩情,私下做了一方精美的端硯,用紅綢子包上偷偷的放在了包公的書箱裡。當包公離開端州後,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大風雨,大家都很奇怪。他親自下艙檢查,發現自己的書箱裡私藏了一方端硯,上面刻著「敬奉包拯大人,端州百姓跪送。」包公知道這是當地百姓悄悄送給他的。包拯一言不發,感慨萬千...隨後就將那方名貴的端硯丟入了江水裡面。只見剛才還狂風暴雨的天氣突然就變的風平浪靜,雲開日出。包公於是兩袖清風的走了,於是民間流傳包公走到那,那就雲開日現,朗朗乾坤,於是後人就給包公起了個名字,叫做「包青天」。民間的傳說雖然帶有神化的色彩,但是包公為官清正的故事卻非常的感人。
  包公死後,人民懷念他,敬仰他,把他看作正直和無私的化身,將他的事跡加以想像和發揮,編成故事或寫成戲曲小說,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廣泛的流傳著。時至如今,包公仍然受到了歷代人們的讚頌和感戴。不清廉者不能為官,為國事盡忠的思想,是包公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這也永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4 05:16 , Processed in 0.1127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