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回復: 0

[稗官野史] 安史之亂為何能讓正當盛世的大唐幾乎亡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2-9 03:4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實際上,安史之亂的爆發,先不說叛軍。就中央的這些人來說都是脫不了關係的,無論唐明皇還是李林甫或者楊國忠。
  唐初時,對邊防將領的任用原則是不遙領、不久任兼統,且都是素質很高的名臣宿將,忠誠度、能力、名望都有保證。但是從開元年間開始,由於這個唐明皇好戰喜功,邊防將領變成了久不更換、遙領兼統、尾大不掉。而那個李林甫,又弄出了個胡人勇決習戰,這個可是把軍權大把的給了忠誠度沒有多少保證的人了。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均田府兵制其實已經在後下坡路了,土地兼併嚴重,唐政府又默認兼併,導致了府兵的逐漸枯竭,不得不弄上了募兵制,而結合唐明皇時候節度使這個官的權利越來越大,地方上的反叛其實已經埋下了隱患了。
  唐明皇自打從認識了楊玉環,那是徹徹底底的和昏君掛了鉤了,實際上,連楊國忠都提醒過他安祿山要反,可是他壓根就不在意,昏庸到這個程度也是該當的有這個孽報,只是更苦於兵禍的是百姓,不過這個時候的唐明皇,根本就沒把老百姓當回事情了。
  杜甫兒子餓死的故事,人盡皆知。這件事就發生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一個多月,杜甫是個八品京官,結果還不能在長安住,還要回蒲城家裡,路過華清宮,裡頭燈火通明、鶯歌燕舞,結果自己還沒進門就聽到因為自己兒子凍餓而死傳來的哭聲,這個對比太強烈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杜甫的誇張,是他的親身經歷,一個八品官尚且如此,何況老百姓。社會也是出了大問題了。
  安祿山造反的其中一個誘因,除了這廝本性貪婪外,和楊國忠的矛盾也是造成他造反的原因,一開始打的旗號也是清君側。唐明皇統治後期,唐明皇徹底昏了,隨心所欲,漠視危機,高層昏庸奢華、明爭暗鬥再加上長期的邊境戰爭可是傷了唐朝不小的元氣。
  邊防軍獨大,中央部隊和州縣地方部隊則是長期軍紀渙散、武備鬆弛、腐朽不堪,安史之亂爆發時州縣發官鎧杖,皆穿朽鈍折不堪用,這也是安祿山敢於造反的原因之一。
  一開始,唐軍是有機會的,可是攤上唐明皇和楊國忠這兩人則是徹底沒有希望的,哥舒翰帶著二十萬人,野戰不一定打的過,可是守住潼關,保住長安是大有希望的,然後等待各路軍隊勤王,安史之亂,可以很快的平息的。可是這個唐明皇是徹底的亂了方寸了,胡亂指揮,一出手不處置罪魁楊國忠平眾怒,反而殺了重要的人質,然後這個楊國忠猜疑權術,逼迫哥舒翰出戰,導致兵敗,才使得這個局面完全的失了控了。
  安祿山本就是個暴虐不得民心、軍心的主,唐朝堅持一下的話,不會有後來的方寸大亂的。問題是,就唐明皇這麼昏庸再加上個楊國忠,指望他們有效的應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要不是馬嵬坡上的兵變剁了楊國忠和後來肅宗的靈武繼位後重用了一批能將,恐怕,不是七八年了,而是徹底割據混戰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2 15:02 , Processed in 0.0971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