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8|回復: 0

[稗官野史] 李世民與武則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31 02: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是秦始皇、漢武帝以來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帝國的聲望是和他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不能講過頭。由於李世民是殺兄逼父取得帝位的,不合乎儒家倫理,因此即位後便致力於篡改國史,為自己辯護,御用文人把太原(晉陽)起兵時的李淵(李世民之父)寫成無所作為的庸碌之輩,李世民則成了唐朝的締造者。其實李淵決不是庸碌之輩,而是一個有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的開國君主。
  唐朝的締造者李淵出生於北方山西地區一個有著漢人與胡人混合血統的貴族之家,他是西魏貴族李虎之孫,本人又世襲唐國公,憑借自己的政治優勢,利用隋末的動亂形勢,取而代之,建立新的王朝。隋、唐的建立者與西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西魏宇文泰創建府兵,最高長官有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隋朝締造者楊堅之父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唐朝的締造者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而且宇文泰、楊忠、李虎透過突厥望族獨孤信維繫著一種聯姻關係: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明帝),四女兒嫁給了李虎之子李昺,七女兒嫁給了楊忠之子楊堅(即隋文帝)。李淵透過其母獨孤氏,與北周及隋兩家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李淵取代隋,有如楊堅的取代北周,是貴族政治的產物。
  李淵世襲唐國公,任太原留守(指揮部設在晉陽),執掌軍政大權。大業十三年(617),他見隋王朝已無可挽救,便率部從太原起兵,南下佔據長安及渭水一帶。這就是反對隋朝的關鍵之舉,太原起兵(或曰晉陽起兵)。為了掩人耳目,李淵暫時捧出隋煬帝的孫子作為傀儡,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則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第二年隋煬帝被反隋武裝力量處死,李淵便正式稱帝,建立唐朝。說李世民是唐朝的締造者,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
  值得關注的另一點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竇氏生了四個兒子:三子李元霸早死;長子李建成通常留居長安,協助父皇處理軍國大事;次子秦王李世民領兵出征在外。隨著李世民在征戰中屢建戰功,威望日益提高,與皇位的法定繼承者李建成爭奪皇位的鬥爭,日趨明朗化。在這場鬥爭中,四子齊王李元吉一直站在李建成一邊。
  李建成與李元吉企圖削奪李世民的兵權,唐高祖李淵同意這一預謀,但是由於軍事行動未停,暫時不便下手。武德九年(626),李建成、李元吉加劇了預謀活動,想以李元吉擔任出征元帥,削奪李世民的兵權。李世民獲悉後,與他的親密顧問、內兄(妻兄)長孫無忌等人商量,採取先發制人的對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這一事變充滿血腥,令人觸目驚心:李建成被李世民用弓箭射死,李元吉則死於埋伏;李世民連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也不放過,一併殺死。在殺死了他的對手之後,到了葬禮的那天,李世民還假惺惺地在公眾面前,裝出一副哭得很傷心的樣子。兩個月之後,唐高祖被迫放棄皇位,李世民終於成了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唐高祖被尊為太上皇。李世民的上台充滿如此之多的陰謀和血腥,讓人心寒;然而唐太宗的御用文人千方百計地粉飾歷史,力圖掩蓋歷史的真相,關於玄武門之變便有了不同的說法。
  之所以講這些史實,意圖是辯證地看待那些傑出帝王,少一些形而上學,不要一說好就一切皆好。看到了李世民的另一面,並不影響我們對他的雄才大略的肯定。唐太宗即位後,果斷地採取與民休息、不得罪民眾的明智政策。他深知自己雖然貴為天子,卻並不可以為所欲為,道理就在於:「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虛心聽取臣下的反對意見,也就是所謂善於納諫。他的謀士魏征是一個敢於不看皇帝臉色而講真話的大臣,提反對意見無所顧忌。唐太宗和魏征之間,一個虛懷博納,從諫如流;一個直言極諫,面折廷諍,形成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君臣關係和政治風氣。這大概就是被史家所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出現的根本原因吧。
  君臣們同心同德締造的貞觀之治,確實大有可觀之處。
  一是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中央政府設立政事堂,作為宰相的議事機構,一切重大事務,都由政事堂會議討論,經皇帝批准後頒行。三省的首長——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右僕射——都是宰相,此外,凡是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如參知機務、參知政事,也是宰相,人數多至一二十人。內籐湖南在《中國近世史》中談到唐朝三省制度時說:「中書省為天子的秘書官,司掌起草詔書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這些詔書的頒發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門下省的同意。門下省有反駁的權力,若中書省起草的文稿有不當之處,門下省可以批駁,甚至將其封還。因此,中書省和門下省須在政事堂上達成協議才成。尚書省是接受上述決議的執行機關。… …當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的要員,皆系貴族出身,而貴族並不完全服從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對臣下的奏章批示時,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溫和,決不用命令的口吻。」錢穆在《國史新論》中縱論漢唐宰相制度的差異時也有類似的議論:「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畫一敕字,然後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 …在唐代,凡遇軍國大事,照例先由中書省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各擬意見(五花判事),再由宰相(中書省)審核裁定,送經皇帝畫敕後,再須送門下省,由給事中(門下省屬官)一番複審;若門下省不同意,還得退回重擬。因此必得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 …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
  二是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元年,唐太宗通過科舉考試選取才士,常舉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明法、明書、明算是關於法律、書法、算學的專門科目,取士有限,而且難以進入政界;秀才科須博學的人才能應考,唐太宗時幾乎瀕於廢除;真正成為常舉科目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帖經、經義及時務策;進士科主要考時務策、經義,唐高宗時加試雜文(詩賦),唐玄宗時改為考詩賦為主。進士科日益受到重視,大多數官員出身於進士科,因此當時的官員多擅長詩賦文章。貞觀晚年,唐太宗擴大進士科,提高進士的進身之階,起到了推動作用。唐太宗在金殿端門看到新進士魚貫而出的盛況時,情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三是完善法制建設。唐太宗即位後,多次組織名臣研究立法,採納魏征的建議,確立寬仁、慎刑的宗旨。他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修訂法律,寫成《唐律》(即《貞觀律》)五百條,涉及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法律。唐高宗時,由長孫無忌領銜,對《唐律》條文加以註疏,編成《唐律疏議》十二篇三十卷。《唐律疏議》對當時的高句麗、日本、安南等國有重大影響,也是宋、明各朝法典的範本。
  唐律體現了唐太宗寬仁、慎刑的宗旨,以死刑條目為例,比前朝法律幾乎刪減了一半,也比號稱簡約的隋朝《開皇律》更為寬簡,把斬刑減為流刑的有92條,把流刑減為徒刑的有71條,還廢除了鞭背等酷刑以及斷趾等肉刑。斷獄律還規定,徒刑以上罪,斷案後,如果罪犯不服可以提出再審;死罪則必須經過「三復奏」,三日後才可以執行。法律的本意是為了制止犯罪,寬仁慎刑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據說,貞觀四年,判處死刑的全國總共才二十九人。法簡刑輕,成為太平盛世的標誌。貞觀一代,君臣上下守法成風,正如《貞觀政要》所說:「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晚年的唐太宗為接班人問題所苦惱,為了避免玄武門之變的悲劇重演,他以長子李承乾有「謀反」嫌疑,而廢掉了他的太子身份。四子魏王李泰有文學才華,深得唐太宗喜愛,但是由於他圖謀奪取太子地位,斷斷不能立為皇儲,否則將為後世所倣傚。儘管九子晉王李治軟弱無能,唐太宗還是選擇他作為接班人。這就是貞觀二十三年即位的唐高宗。
  唐太宗選擇優柔寡斷的唐高宗作為皇位繼承人,為武則天這位「鐵娘子」臨朝稱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她從幕後走向前台,行使皇帝的權力。這在當時政壇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代徐敬業寫的《討武氏檄》如此聲討武則天:「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話語十分尖酸刻薄,但也並不全是誣陷不實之詞,武則天的品德操守與私生活確有不少令人非議之處。最受人非議的是「狐媚偏能惑主」——她成為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兩代皇帝的妻子。貞觀十一年,十四歲的武則天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嬪妃)。唐太宗死,她依照慣例到感業寺削髮為尼,本應與世隔絕度過餘生。不料,她早已為唐高宗看中,即位不久,就召入宮中,成為他的昭儀(嬪妃)。一個女人能夠成為父子兩代皇帝的妻子,在中國歷史上恐怕絕無僅有,如果沒有「狐媚偏能惑主」的本領,斷然難以做到。此人不但狐媚,而且詭計多端,在與王皇后、蕭淑妃的爭寵鬥爭中,深得唐高宗寵信,儘管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極力反對,高宗還是冊封她為皇后。
  當上了皇后,高宗鑒於健康原因委託她處理朝政,於是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武則天對於大權在握的「二聖」地位並不滿足,他的目標是要當皇帝。高宗想禪位給太子李弘(武則天所生長子),武則天不顧母子之情,用毒酒殺死李弘,改立次子李賢為太子。由於李賢有才幹又有文采,在士人中聲望很高,武則天恐怕難於控制,就找個借口把他廢為庶人,改立三子李顯為太子。高宗死,李顯即位(即唐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第二年就廢掉中宗,另立她所生的四子李旦為唐睿宗。武則天以「革命」、「維新」為旗號,借助佛教宣揚她受命於天,唆使一批人上表「勸進」。690年,武則天正式宣佈廢掉唐睿宗,改唐朝為周朝,自稱聖神皇帝,終於使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女皇。問題不在於女人做皇帝,而在於她為此採用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無怪乎《舊唐書·則天皇后紀》的評語,對她沒有一句好話,什麼「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葅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當代的歷史學家卻顯得較為寬容。西方學者如此評價:武則天摧毀了她的主要反對派老貴族,為此她把首都東遷至洛陽,並從東部地區選用官吏,以制衡與李唐宗室休戚相關的西北士族的力量。她頒布《大雲經》,預言女皇是彌勒佛轉世,為她的皇位尋找合法依據。她雖然殘忍,卻是一位性格堅強能力卓異的統治者。中國學者則充分肯定武則天執政時期的積極貢獻,給她以全面的評價。她雖然一度篡奪了唐朝政權改為周朝,但貞觀之治仍得以延續,社會經濟是向上發展的。她的最大貢獻在於,順應歷史潮流,打擊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把政權向一般庶人開放。
  從李世民到武則天,唐朝的政治格局已經明朗化,儘管依然是貴族政治,但是東晉南朝的門閥士族的特權逐漸喪失,社會上重視門第郡望的傾向受到了遏制,在實際政治運作中,更加重視功臣良將,重視功名事業,顯現出一種新的氣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2 14:55 , Processed in 0.0932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