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回復: 0

[稗官野史] 三代天師張魯政教合一收人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7 03:5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但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逃出生天的「妙計」。張道陵羽化之後,長子張衡接替了他傳道的責任。也許是因為他父親威名太盛的緣故,這位張衡流傳到後世的記載倒不多,除了正常的傳道濟世之外,他也頗有乃父的風範,朝廷招納他做「黃門侍郎」(皇帝身邊下達詔令的大臣),他也推辭不就。張衡之後,繼承道統的是他的兒子張魯,而這位張魯實實在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也得歸因於當時的亂世,給了張魯一展身手的機會。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鬧得如火如荼。當時的益州牧(四川成都的最高長官)劉焉非常崇拜天師道,在漢獻帝初平二年(191)時,他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揮師北上,襲擊漢中太守蘇固。將蘇固擊殺後,張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一同並肩作戰的張修也殺了,將他的部眾收編下來,佔據了漢中,隨後建立了一個名垂青史的道教政權。
  張魯的老上級劉焉做夢都沒想到張魯如此生猛和不聽話,但事已至此,他也無法阻止張魯的雄心大略了。沒多久窩著一肚子火的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要替父出一口惡氣,竟然將氣撒在張魯的親屬上,將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殺了。張魯知道與巴蜀的劉家結下了樑子,隨時會有被敵人攻擊的危險。於是他一方面鞏固邊防,趁勢消滅南部的豪強勢力,另一方面加緊對天師道內部組織的完善,並逐漸推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架構。同時還組織發動群眾,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兩不耽誤。此外還大搞慈善事業,免費給路人施捨米和肉,但是規定「量腹取之,過取者有禍」。春夏季節則禁止飲酒和宰殺牲畜。有後人評價,張魯的地方政權與後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幾分類似。
  在當時的亂世中,張魯治理下的漢中成了周圍民眾競相投奔的一方樂土,時間持續了30年之久,直到最後被曹操的大軍壓境打破了寧靜。試圖稱霸天下的曹操一直對張魯有所耳聞,知道這是一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10萬大軍直奔漢中而來。在權衡局勢之後,張魯計劃向巴中退卻,手下的將領們都建議張魯「堅壁清野」,將所有物資、糧草、倉庫都燒燬,不留給曹操一粒糧食。這種想法在兩軍對壘時應該是極為明智的,但這時聰明一世的張魯卻犯起傻來,竟然說:「我本來就想歸附朝廷,但一直沒下定決心。這次我們退卻巴中,避開曹操的鋒芒,並非是出於惡意,物資糧草之類的,本就歸國家所有,就留給曹操享用吧。」估計當時他的部下聽了,非暈不可。要知道,把糧草物資留給曹操,就等於早點讓曹操追上自己然後把自己殺掉一樣。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傻瓜嗎?其實隨後發生的事情證明張魯非但不傻,而且很有過人的智慧。
  當曹操收到張魯送的這份物資大禮時,做夢也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這使得他對張魯刮目相看了。這時候其實仗已經沒必要打了,曹操趕緊派了使者前去慰問張魯,並且馬上封官拜爵,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同時封其五子皆為列侯。或許就在此時,張魯其實已經安排了家族的後事,重返龍虎山遠離曹操的控制。只不過這一切準備都做得極為隱秘。而且他把這一切都只能寄托在他的兒子身上。原因就是當時張魯所處的位置是在曹操控制的範圍,而他日思夜想去的龍虎山屬於吳地。趕上張魯是曹操關注的大名人,想腳底板抹油開溜應該比登天還難。
  曹操攻取漢中之後,對天師道首領採取了恩威並重的兩手政策:一方面對張魯及兒子拜將封侯,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削弱天師道的勢力,將張魯等天師道骨幹北遷至鄴城,以便更好控制。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爐火純青了,但是這次他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對手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而修道多年的張魯自有他逃出生天的「妙計」。
  首先張魯在申報「戶口」上就偷偷做了手腳,並沒有將他的兩個兒子列在「戶口本」上。所以外界知道他只有5個兒子,連曹操也被順利蒙騙,只封了張魯的5個兒子為列侯。而被隱瞞的兩個兒子中,很可能就有張盛。這樣張盛才有可能逃脫曹操的控制而返回龍虎山。否則的話中國道教的歷史就要重新改寫了。
  接下來就要周密地計劃返回的路線圖了。如果直接走水路沿長江而下到龍虎山,自然省時省力,但是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隱秘。雖然張盛的身份還不為外人所知,但是保不齊有人告個密啥的,那就前功盡棄了。因此選擇一條迂迴而隱蔽的崎嶇之路,避開沿途兵丁,就成了上上策。一切準備妥當後,張盛從漢中秘密入川,然後輾轉於貴州、廣西、湖南一帶山區,被迫當了一名出色的山區「游擊隊員」。更令人驚異的是,張盛還有超強的忍耐力,並不急於趕路,馬上回龍虎山,而是耐心地等到三國歸晉時,到西晉永嘉年間,才踏踏實實地回到祖爺爺的煉丹之地龍虎山。
  自從張盛回歸龍虎山,創建壇宇,招徒傳教以後,其子孫世襲傚法,修道傳經授菉,不過數代天師仍然秉承隱居苦修的修道方式,行為處事非常低調。但是江南各地卻掀起了信奉天師道的熱潮,而且這股熱潮延續千年,至今仍方興未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18:02 , Processed in 0.076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