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回復: 0

[稗官野史] 簧聲戲影裡的慈禧太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1-25 00: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01年的中國,曾經出現過這麼一幅圖景,作為佔領者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國商人請去聽京戲。在咚咚嗆嗆的皮簧聲中,老瓦如坐針氈,頭痛欲裂,好不容易捱了一個鐘點,總算找了個借口得脫苦海。與此同時,被瓦德西趕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卻是個既要食有肉,又要居有竹(絲竹)的戲迷,一天沒有戲看,就悶得難受。打和挨打的雙方總算都在中國的土地上,看了一回我們的國粹京劇。
  對於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眼下的評價,總算是呈現了一點歷史的複雜性,有點毀譽不一了。熒屏上的形象越來越正點,從相貌到行為一概如此,而網上卻依然以罵為主,兼說別樣。不過關於慈禧太后的評價無論怎樣毀譽不定,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京劇如果沒有這個老太婆,肯定難以有今天第一國粹的地位。
  慈禧太后是京劇的知音,正是由於她堅定的支持,原來上不得檯面的亂彈才得以成為壓倒所有其他戲曲形式的京劇。對於戲劇,她喜歡花部的亂彈二簧戲,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滿足於宮裡太監的演出,打破常規,大量地將外間優秀的二簧伶人召進宮來大演其戲。
  那個時代出名的藝人,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孫菊仙、王瑤卿等人,都受到過她的賞識,不僅每有賞賜(甚至還給官爵),令太監伶人看得眼紅,而且對這些「戲子」相當優容。在這些京劇名角面前,她的確稱得上是和藹可親的「老佛爺」,傳說中的慈禧太后如何如何的寡恩刻薄,其實大多是沒影的事兒。即使是那些藝人解放後寫成的回憶,也往往透著對老佛爺的喜愛。當然在那個時候,京劇界對慈禧太后也是投桃報李,幾乎所有劇目裡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過分的是《法門寺》,不僅太后光彩照人,連太后身邊的太監也順便沾光成了好人。
  慈禧太后還是個懂戲的超級「票友」,晚清吃過洋麵包的宮廷女官德齡告訴我們,慈禧太后經常興致勃勃地給她們講戲劇故事,在看戲的時候也不肯安靜,不斷地將各種演戲的軼事和規矩說給身邊的人聽。事實上,京劇發展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就是在慈禧太后的鼓勵下完成的。在開始的時候,京劇演出比較粗糙,工唱的行當只管捧著肚子唱,工做的行當就只管翻跟頭打把式;後來有「通天教主」稱號的王瑤卿首先開始改革,將表演動作融進了演唱當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會上的一片反對聲中,慈禧太后說話了,「王大演得好」(王瑤卿行大)。譚鑫培的唱腔也與傳統不合,但慈禧太后卻喜歡,給了他「叫天」的讚譽。從此以後,京劇進入了一個生旦同挑大樑的新階段。
  慈禧太后懂戲,也入戲。此人雖然粗通文墨,掌權之後也找過幾個老儒給她講點經史,但真正的教育卻是戲劇給的。晚清時節,京劇雖然已經進入宮廷,但畢竟是來自民間的亂彈,不惟用詞鄙俚,思想內容也相當混亂。固然不乏忠孝仁義的鼓吹,但來自遊民的江湖義氣與恩怨分明的意識也相當明顯。不僅如此,過去的京劇對帝王時常會有點不敬,總是批評他們聽小老婆的話,忘恩負義,濫殺功臣,針對的大抵是朱元璋,屎盆子卻都扣在比較遠久的劉秀頭上。對於清朝第一大戲迷慈禧太后來說,戲的情節和內容不可能不影響到她的思想和行為。雖然總的說來,慈禧太后還算是個頭腦清醒的統治者,為政大體上中規中矩,但卻也時不時地發點「京劇脾氣」。
  一個官聲很是不怎麼樣,又貪又蠢的小小知府吳棠,只因為在慈禧太后扶父之柩歸葬的落難之際,誤送了一筆饋贈給她,待到昔日的待選秀女成了太后,吳棠就開始官運亨通,位極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錯,任誰也參不倒。八國聯軍打上門來,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氣跑了幾百里,連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馬亂之際,懷來縣令吳永好歹總算準備了一鍋稀粥,讓老太婆喝得舒心,於是也成了一個參不倒的人物。接下來,來自廣西的岑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16:36 , Processed in 0.1555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