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復: 0

[稗官野史] 西漢名利雙收明哲保身的奇士張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1-22 00:0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西漢開國的功臣中,張良是一個胸藏韜略、腹有奇謀、眼光高遠、長於決斷的人,正如劉邦所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是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和善於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
  張良,字子房,出生於戰國末期,是韓國貴族後裔。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國力較弱,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但張良所在的家庭在韓國卻堪稱顯赫之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元老,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丞相,德高望重,在韓國朝野上下深得眾望。他的父親張平雖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沒有經過什麼大風大浪,卻也平步青雲,官運亨通,做過韓釐王、桓惠王的丞相。父子兩人歷相五朝,這在整個戰國時代恐怕都是個奇跡。由此也可以看出,韓王對張家的恩寵確實非同尋常。這大概也是後來張良要誓死報效韓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加快了對東方六國的軍事行動。秦王政十七年,秦軍大舉攻韓。韓軍當然不是這支虎狼之師的對手。一番交戰之後,韓軍大敗。秦軍攻佔了韓國都城,俘虜了韓王安,隨後盡取韓國領土,將其納入秦國版圖,置為穎川郡。韓國宣告滅亡。而這一年,距張良的父親張平去世恰恰20年。後來在博浪沙,張良行刺秦始皇也沒有成功,亡命到下邳城。
  在下邳城的亡命生涯中,張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他意識到,對付秦朝這麼一個強大的王朝,光靠零星的恐怖行動是無法動搖它的根基也沒有辦法達到光復韓國的目的,必須想想其他辦法。張良開始變得穩重起來,那個血氣方剛的「憤青」漸漸消失了,他想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報仇復國之路。
  一天,張良閒來無事在下邳橋上漫步,他在橋上踱來踱去,若有所思。這時,一位穿著粗布短衣、舉止有些異常的老翁來到張良旁邊。他仔細打量了一下張良,然後在橋邊坐下。剛坐下一會兒,老翁就故意把鞋脫下來扔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伙子,你趕快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聽了感到很驚訝,老翁與他素不相識,怎麼能以這種口吻跟他說話?一股無名火從心中陡然升起,他又轉念一想,老翁都一大把年紀了,跟他逞強算什麼本事呢!況且自己是被秦始皇通緝的要犯,萬一因為這件事露出了馬腳,被官府抓去就不妙了。於是,他強忍怒火,表現出一副樂於效勞的樣子,到橋下去把鞋撿了上來。
  可是,老翁不但不向他道謝,反而得寸進尺地說:「小伙子,替我穿上!」這一次,張良並沒有生氣。他想,鞋都撿上來了,還生什麼氣呢?既然他叫我給他穿上,那我就好事做到底吧!張良二話沒說,就跪下來給老翁穿鞋。老翁伸出腳讓他把鞋穿好,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一笑,起身離去了。
  老翁離去的身影讓張良感到有些吃驚。先前來的時候,他還有些步履蹣跚,老態龍鍾,現在怎麼這樣瀟灑,甚至還有幾分飄逸。張良不由怔立當地。那老翁走出一里多地,又轉身走了回來,對張良說:「看來,你這小子還可以教導。記住我的話,五天後的拂曉在這裡和我相會。」張良沒有猶豫,立即跪下,說:「是。」
  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如約前往。當他來到橋邊時,發現老翁已經先他到來了。看見張良,老翁很生氣,他說:「跟老人約會,應該先老人而到,沒想到你比我這個老頭子還後到,這是為什麼?」於是他轉身離去了,說:「五天以後還是這個地方,希望你下次不要遲到。」轉眼又到了第五天。這天雞剛叫,張良就起身前往。可是,當他到達橋邊時,發現老翁又先到了那裡。
  這一次,老翁更加生氣,他說:「上次跟你說過不要遲到,怎麼又遲到了?」於是又轉身離去,離去時又說:「五天以後早點兒來,還是這個地方。」五天很快就到了,張良憋了一肚子氣,發誓這次一定要比老翁先到。還沒有到半夜,他就起身來到了橋邊。這一次,他終於比老翁先到,心裡暗自高興,心想看你這次還怎麼說我。
  過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他很高興地說:「年輕人,做事就應該這樣。」隨後,他拿出一本帛書,對張良說:「我看你是個可以教導的人。這些天,我是在考驗你的意志力,看你沉不沉得住氣。你終於達到了我的要求。現在我把這本書傳授給你。你要仔細研習,讀懂了這本書,你將來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我敢斷言,十年後你會發跡,十三年後你到濟北來見我。告訴你,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老翁說完將書交給張良,轉身就離去了。從此,張良再也沒有見到這個成就他萬世英名的老翁。這位老翁就是歷史上傳說的黃石公。
  天亮以後,張良打開那本書,發現原來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此書非同尋常,於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研習誦讀它,漸漸爛熟於心。對《太公兵法》諳熟於心的張良從此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莽撞了,做什麼事都要謀而後動,逐漸成為了一位工於謀略的奇人。
  在下邳期間,張良結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叫項伯。項伯和項梁是兄弟,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兄弟兩人都是項羽的叔父。楚國滅亡之後,項梁帶著侄兒項羽逃到了吳中,項伯則逃到了下邳。在下邳,他碰到了同是朝廷欽犯的張良。不過此時的張良已經隱姓埋名在下邳城裡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算是紮穩了腳跟,沒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位策劃刺殺秦始皇的張良。項伯見到張良時,正苦於無處藏身,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窘境。張良果斷地收留了他,算是救了項伯一命。
  鴻門宴力挽狂瀾秦始皇雖然躲過了張良的行刺,但秦王朝並沒能因此而擺脫迅速敗亡的命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於出巡的途中。秦二世繼位後,變本加厲地用強權統治天下,鬧得民怨鼎沸。一場大的社會風暴即將來臨。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舉起反秦大旗。起義軍攻州掠郡,不到兩個月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此時的歷史形勢也促使張良加入到了反秦起義的行列。他聚集了百餘名少年,拉起一支隊伍,在下邳一帶開展反秦活動。他自知靠手中這點人馬難成反秦氣候,打算去投靠一支實力比較雄厚的反秦隊伍。不久,一個叫景駒的人在留縣自立為楚王,扯起反秦大旗,以「光復楚國」號召,四處招兵買馬,張良決定前往投靠景駒。在途中,張良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劉邦。劉邦是沛縣人,陳勝起義後,他率眾殺死了縣令,起兵反秦,自稱沛公。起兵不久,他的部將雍齒就背叛他,據守豐邑和他作對。劉邦率兵攻打他,卻不能取勝,很是苦惱,打算去景駒那裡搬取救兵,不想卻與張良相遇。
  劉邦素聞張良之名,對他早有幾分景仰;而張良也早就聽說過劉邦的不少傳奇故事。二人一見如故。張良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去試探劉邦,想不到劉邦竟然一觸即通,不但能完全領會張良的意思,並且在應用上也能做到恰到好處。張良不禁感嘆道:「沛公真是天生英才呀!」二人相見恨晚,於是將兵馬合為一處,統一歸劉邦指揮。劉邦封張良為廄將(統領騎兵的將領)。從此,張良的命運就緊緊地跟劉邦聯繫在了一起。
  張良不僅善於奇謀,而且還非常重視發動群眾。他為劉邦總結出戰爭不能光靠軍事手段解決問題,還要輔之以政治手段。劉邦深知,在他的部下當中,善戰的武將眾多,懂兵法的高級參謀人員則太少,而像張良這樣工於奇謀的更是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他和張良一見如故;張良所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戰術思想,總是很適合他的胃口。之後的西征途中,張良給劉邦出了很多高明的主意,對劉邦成功率先進入關中、搶得逐鹿天下的先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向咸陽城進發,到達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南)。秦王子嬰不戰而降。劉邦順利抵達咸陽城。進入咸陽後,劉邦看到秦宮裡華美的陳設、漂亮的宮女,以及數不盡的金銀珠寶,作為一介市井之徒,他很難抵得住秦王朝宮室的誘惑,就想住下來快活一番。
  張良對他說:「正因為秦王朝暴虐無道,天下才反叛它,所以沛公您今天才能進入咸陽,來到這裏。我聽說,大凡為天下剷除暴政、替天行道的人,都應當以樸素為本。如今沛公您剛剛進入咸陽,就想貪圖安逸,沉溺於聲色犬馬,這就和人們通常所謂的『助桀為虐』沒有什麼區別。」劉邦素來尊重張良,見張良說得如此鄭重,只好率軍返回灞上。
  劉邦回到灞上,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召集關中父老集會,向他們公開宣佈:「根據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我將成為關中王。現在我與諸位約定三條:廢除秦的嚴刑苛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約法三章」。劉邦此舉贏得了關中地區的民心,這為他後來從漢中回師關中,平定三秦,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劉邦進入咸陽後不久,項羽也率領各路諸侯大軍向咸陽進發。當他到達函谷關時,得知劉邦已進入咸陽多時了;而且劉邦居然派兵把守函谷關,不讓他入關進入咸陽。項羽火冒三丈,一舉發兵攻佔了函谷關。就這樣,原來在戰略上互相配合的兩支軍隊就要走到劍拔弩張的地步。
  這時,項羽的叔父項伯因為一直對張良心存感激,要找機會報答張良。他見項羽正積極備戰,準備第二天攻打劉邦,心裏非常擔心。於是連夜偷偷跑到張良那裏,告訴他項羽明天早上就要攻打劉邦,希望張良能夠跟著自己逃走,不要跟著劉邦枉送性命。但張良和他一樣,也是一個非常看重情義的人。此時他自然不會拋下劉邦不管。於是他讓項伯稍等片刻,他要先去和劉邦道個別。
  張良見到劉邦,把這一緊急軍情向他做了彙報。劉邦聽了,臉色驟變,不知如何是好。張良便問他是怎麼得罪項羽的。劉邦於是向張良和盤托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是有人教他不要讓項羽和其他諸侯的軍隊入關的。張良於是叫他趕快去見項伯,通過他向項王說明他並沒有背叛項王的意思。劉邦一見項伯,就像是看到多年不見的貴客似的非常興奮,硬是以對待兄長的禮節款待項伯。一番客套、一番交情之後,劉邦開始向項伯表明「心跡」。項伯表示願意連夜趕回鴻門,代劉邦向項羽表明心跡,並叮囑他明天早上要早點兒親自來項王那裏謝罪。
  第二天一早,劉邦就帶著包括張良在內的一百多名隨從前往鴻門拜見項王。一見到項羽,劉邦就趕緊上前賠罪。在接受了劉邦的賠禮道歉後,項羽下令擺酒設宴,答謝劉邦前來冰釋前嫌,並要與劉邦盡興聊一聊各自分兵作戰以來的所見所聞。席間亞父范增屢次給項羽遞眼色,並三次舉起玉玦,要項羽解決掉劉邦。但項羽不為所動。他只好叫來項莊,要他在宴會上舞劍助興,乘隙一舉結果劉邦。
  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項伯也拔劍出鞘,說項莊一個人舞劍太孤單,不如兩個人對舞。在舞劍的過程中,項莊有幾次險些得手,但每到關鍵時刻項伯總是用身體掩護劉邦,結果導致項莊始終不能得手。儘管如此,情勢看上去依然非常危急。這下可急壞了張良,他立即起身步出營帳外,來到軍門找到樊噲,要他進去保護沛公。
  樊噲一手握著寶劍,一手提著盾牌闖入軍門。項羽見狀,立即按著寶劍直起身子,厲聲責問樊噲。張良生怕項羽此時失去了控制,那樣的話,劉邦就是插翅也難逃了。於是他趕緊上前說:「請項王息怒,這位是為沛公駕車的馭手樊噲。沒有得到項王的指示就冒冒失失地闖進來,還請項王恕罪!」
  樊噲剛坐下一會兒,劉邦便起身藉口要上廁所,並順便把樊噲叫了出來。沛公出去以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前去召喚沛公,但許久不見回來。張良起身對項羽說他出去看一看。張良找到了劉邦。劉邦想就此離去,但還沒有向項王告辭,正在發愁。樊噲認為不要管那麼多,既然是做大事,那麼就不應拘泥小節。況且現在人家是刀和砧板,他們是人家砧板上的魚肉,還是趕緊走掉為妙。張良認為,此刻再不脫身,到時候想走就沒那麼容易了。
  劉邦於是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謝,留下白璧一雙獻給項王,玉斗一對送給亞父。在整個鴻門宴中,張良雖然不是主角,但是他很好地扮演了綠葉的角色。在鴻門宴上,如果不是張良隨機應變,如果不是他在關鍵時刻出去召來樊噲,那麼就是有十個項伯「以身翼蔽沛公」,劉邦也難逃一死;如果不是他留下來辭謝,劉邦的不告而辭同樣會給范增等人以發兵攻擊的藉口。總之,在鴻門宴上,張良這位配角在劉邦生死攸關的時刻發揮了力輓狂瀾的作用。劉邦事事依賴和期待張良,因為他相信,每到關鍵時刻,張良總能將事情擺平。
  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逞威,不但縱兵劫掠,而且放火焚燒宮室。據說阿房宮就被他一把火燒了三個月。他自封為西楚霸王,接著分封諸侯。劉邦也沒有如懷王當初與諸將所約定的那樣被封為關中王,而是被封到了偏遠的巴、蜀一帶,名為漢王。劉邦心有不甘,他想得到漢中的地盤。畢竟漢中離關中更近一點。於是,他派人給項伯送去了十分豐厚的禮物,要他到項羽那裏通融一下,希望能得到漢中。果然,劉邦如願以償,順利地得到了漢中之地,定都南鄭。
  張良不是帶兵打仗的能手,一方面是因為他長於奇謀,拙於戰術,另一方面也因為他體弱多病,不適合領兵作戰。所以,他一直未曾單獨領兵作戰,而是作為謀臣時時跟隨漢王。如果說韓信是劉邦集團的前敵總指揮,那麼張良就是劉邦集團的總部參謀長。由於劉邦所面臨的戰場是楚漢相爭的正面戰場,常常免不了要和項羽作戰。
  漢王三年(前204年),項羽又來挑戰劉邦。他突出奇兵,將漢王劉邦包圍在滎陽。面對楚軍強大的攻勢和項羽在戰場上的盡情表演,劉邦很是恐懼,也非常擔心,於是和酈食其商量,看該採取什麼有效的辦法來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認為,只要重新扶立六國諸侯的後代,讓他們全都接受冊封,他們的君臣百姓必然會感念漢王的恩德,仰慕其大仁大義,從而心甘情願地做漢王的臣民;只要漢王的德義能夠在全天下推廣,那就可以南面稱霸了;即使是西楚霸王項羽,也必定會提起衣襟前來朝拜漢王。
  劉邦認為這個意見很好,就叫酈食其趕快去刻印,隨後就帶著它啟程去分封六國諸侯之後。就在這時,張良回來了。聽到劉邦將要分封的訊息後,他認為此舉大為不妥。他隨即抓起劉邦跟前的筷子,列舉了不能分封諸侯之後的八大原因。他還斷言,如果劉邦果真採納了酈食其的策略,並照這樣去做了,那麼劉邦圖謀天下的大勢就一去不復返了。聽了張良這一系列切中要害、入情入理的分析,漢王連飯也吃不下了。他越聽越不是滋味,吐出口中的食物,連聲罵酈食其是個愚蠢的腐儒,幾乎壞了他的大事。隨即下令趕緊銷毀那些封印。一場鬧劇就這樣在張良的教訓聲中草草收場。
  在楚漢相爭期間,劉邦雖然在正面戰場上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屢戰屢敗,但在其他戰場上卻取得了驚人的戰績,尤其是韓信率領的那支軍隊。韓信不愧是當時天下第一的軍事天才。任何一支看似沒有戰鬥力的軍隊一到了他的手裏,他很快能將其打造成一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鐵軍。此時的韓信威名震動天下,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左右天下格局的走勢。正因為如此,他希望劉邦能對他的赫赫戰功有所表彰,於是便派使者前往劉邦所在的滎陽前線,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
  這時的劉邦正為眼前的戰局犯愁,聽了韓信來使的請求後,立即破口大罵。張良和陳平恰好在劉邦身邊。一見劉邦情緒失控,張良急忙踩了劉邦一腳,並悄聲對劉邦說:「現在滎陽的形勢對漢軍十分不利。以韓信現在的實力和威望,如果他真的要稱王,那麼大王您能阻止他嗎?這樣恐怕反而會促使他心生變故,不如將計就計,因勢利導,答應他的要求,封他為齊王,好好地安撫他,讓他安心地防守齊地,從而使項羽在戰略上陷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劉邦聽張良這麼一說,猛然醒悟,於是立即派張良前往齊地,立韓信為齊王,並征發韓信之軍進攻楚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後,徹底打消了項羽希望出現的韓信自立為王,楚、漢、齊三國鼎立的局面。從此,韓信站在了劉邦這一邊,不時從齊國向項羽的後方發動局部進攻。而彭越又不斷地在項羽的後方往來襲擊他的運輸線。在正面戰場上的劉邦則屢敗屢戰,不斷地從關中地區徵調來大批生力軍和項羽拼消耗。英布、劉賈等人也隔三差五地從側翼對項羽發起攻擊和騷擾。加上此前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趕走了謀士范增,得力猛將龍且在齊國戰死,而另一位大將鐘離昧又無端受到了他的猜忌,他的手下已經沒有一位能替他獨當一面的將領。從戰略態勢上講,項羽已經陷入了被包圍的境地,而且時時面臨著兵疲糧盡的危險。
  劉邦抓住有利時機,向項羽展開了政治攻勢。他先派陸賈到項羽處,要求項羽釋放他的父親和妻子,雙方和解,各自罷兵。項羽沒有答應。不久,劉邦又選派了一位善於辭令的儒生前去勸說項羽,希望罷兵講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項羽答應了。由於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劉邦也覺得累了,就想鬆一口氣,打算率軍回關中休養。可是張良和那位堪稱陰謀家的陳平卻不答應。兩人對劉邦說:「他們已經佔有了大半個天下,諸侯紛紛歸附和支持他們,而項羽則陷入了兵疲糧盡、孤立無援的困難境地,現在正是徹底消滅項羽的最好時機。如果不趁這個有利時機擊敗項羽,那麼,一旦等他緩過勁兒來,恢復了元氣,要想打敗他就難了。換句話說,不趁眼前這個大好的時機消滅項羽,就等於是放虎歸山、養虎遺患。」
  每到關鍵時刻,張良總會給劉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每到關鍵時刻,劉邦總是會毫無保留地採納和接受張良的意見。這大概就是他們君臣的相知、相依、相助。劉邦聽張良這麼一說,立刻來了精神,也顧不得什麼和平協議,立即揮師越過鴻溝,馬不停蹄地追擊項羽。最後,韓信採取十面埋伏的戰法,終於打敗了項羽。項羽在烏江邊上自殺身亡,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一生,死時年僅31歲。
  劉邦滅掉項羽以後,天下諸侯紛紛勸進,擁戴他登基即帝位,成為天下共主,建立漢朝。為了感謝天下諸侯和一些功臣宿將的擁戴之功,劉邦要分封一批諸侯和功臣。張良雖然沒有帶兵打過仗,不曾有過戰功,但是劉邦還是讓他自行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食邑。不過張良明白,既然劉邦視他為「帝王師」,那麼對他的奇謀同樣會有所忌憚,現在如果接受劉邦的建議,在齊國自擇三萬戶,將來要是有小人嫉妒,從中挑撥,誣陷自己在齊國圖謀不軌,劉邦同樣會猜忌自己,繼而對自己下手。因此,他堅持不領他的這份厚禮。
  劉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張良這樣推辭謙讓,畢竟,誰又願意把自己家的地盤多分給人家呢?於是他封張良為留侯,讓他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不過劉邦這次分封功臣只封了二十多人,顯然不能滿足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他們這麼多年之所以願意跟隨劉邦出生入死、拋妻別子,就是因為他們認定劉邦最終能取得天下,想跟著劉邦沾點光,被封個一官半職。於是這些將官們彼此之間日夜爭功、表功,以期引起皇上的注意。有些將領在彼此爭功相持不下時,甚至還拔劍相向。
  留侯張良看在眼裏,憂在心裏,他深深為劉邦擔心。在他看來,分封功臣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到底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不是靠誰一句話說了就算的,需要逐一核定;而核定功勞又是一件耗費時日和人力的事情。但是此事決不能拖延,至少要先讓將士們吃下定心丸,讓他們明白只要有功,就一定能夠得到封賞。於是他心生一計,打算讓劉邦對功臣們表現出積極的姿態,讓他們安下心來。
  一天,漢皇劉邦在洛陽南宮(起初定都之處)與張良議事,他從閣道上看到很多將領坐在沙地上互相議論,那情形好像是在爭議什麼大事似的。於是他問張良那幫人在商量什麼。留侯張良故作危言聳聽狀,回答劉邦說:「陛下您難道不知道嗎?他們這是在商議如何謀反呢。」
  劉邦非常吃驚,連忙問道:「此話怎講?天下已經歸附,社會趨於安定,他們憑什麼要謀反呢?」
  留侯說:「這個並不難理解。陛下想一想,您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反秦,然後與項羽相爭,靠著這些人得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得到封賞的人只有二十多位。除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功勛卓著,無可爭議外,像蕭何、曹參等人差不多都是與陛下關係親密的故舊好友。而此前被陛下所誅殺的都是陛下平時所痛恨的人。陛下想一想,這麼多年的仗打下來,立過戰功的人數不勝數。現在根據軍吏所核定的功勞簿,如果陛下都比照前面這二十幾人,按比例分別對每個立功的將士進行封賞,那麼即使陛下把整個天下拿出來,也不夠封賞的。正因為如此,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賞,並借他們以前犯下的過錯而誅殺他們,所以就聚集在一起圖謀造反。」
  張良的這個故事編得天衣無縫。劉邦聽了面露憂色,急忙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見劉邦上套了,趁機要劉邦趕快封賞雍齒,讓群臣看看連雍齒這種他最痛恨的人都得到了封賞,他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相信自己必然會得到封賞呢?劉邦欣然地採納了張良的建議,隨即大擺酒宴,大宴群臣,當眾下詔宣佈封雍齒為什方侯,並責成丞相、御史盡快核定各位將領功勞的大小,以便繼續進行封賞,群臣山呼「萬歲」。宴會結束後,大家不再去爭什麼戰功了,彼此都高興地說:「連雍齒都被封為什方侯,我們這些人就更用不著擔心了。」於是爭功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朝廷上下一團和氣。當然,這一切都得益於張良的奇策妙計。
  劉邦遷都長安後,留侯張良也跟隨劉邦進入了關中。天下已經安定,雖然也有零星的反叛之事發生,但那些事有陳平及其他一些文武大臣幫助劉邦,令劉邦對付起這些叛將來也並不怎麼費力。此時由於呂后的專權,劉邦非常厭煩呂后,對呂后所生的兒子太子劉盈也很看不慣。劉盈生性懦弱,沒有陽剛之氣,全不像在亂世中歷練出來的人。劉邦認為他禁不起大事。相反地趙王如意(戚夫人所生)卻非常聰明伶俐,長相及一舉一動和劉邦都頗有幾分神似,深得劉邦喜歡。於是劉邦便產生了廢立之意,打算廢掉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然而,劉邦此議一出,立即招來了眾多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對。一則因為自周朝以來,嫡長子繼位已是法定的慣例。一些大臣甚至引經據典,說當年晉國之所以會引起大亂,就是因為廢長立幼;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同樣是因為廢長立幼。尤其是那位給漢朝制定禮儀的叔孫通,更是不惜以死相諫。二則因為劉邦的漢王朝從很大程度上講是夫妻店。呂后經常參與軍國大事,文武大臣都和她很熟。尤其是跟隨劉邦從沛縣起兵的那幫文臣武將,他們都很尊重呂后(樊噲還是她的妹夫)。呂后自從在沛縣嫁給劉邦後,一直待劉邦的這群難兄難弟不薄,所以他們普遍都支持和同情呂后。但呂后還是不能放心。她早知留侯張良擅長奇謀,皇上對他非常信任,每到關鍵時刻總是會找他拿主意。於是,她趕緊派建成侯呂澤去求張良幫忙。
  已經習慣於不問世事的張良當然不願管這些事。他不願意捲入黨派之爭,拒絕了呂澤的請求。因為他認為廢立太子一事完全是皇上根據自身的偏愛而定的事情,立誰都是立他的兒子;這是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外人是不好去插手這種事情的。但是不管張良怎麼推辭,呂澤就是不死心。因為得不到張良的計策,他在呂后那裏交不了差。
  張良見無法推脫,看來不想辦法是不行了。但是他已閉門不問朝事一年多了,這個時候出面勸說劉邦,劉邦肯定會不高興,說不定還會懷疑他閉門修煉是假,於密室中圖謀不軌是真。於是他給呂澤出主意叫太子派人帶著太子自己的親筆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迎請四位長者,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山四皓」。
  這四個人來到長安後,住在建成侯呂澤家裏。漢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叛亂。此時劉邦正身患重病,想讓太子率領軍隊前去征討叛軍。建成侯呂澤聽說此事後,想知道是凶是吉,於是立即回去問「商山四皓」。四人得知此事,認為如果陛下現在真的命太子率軍前去平叛,那麼事情就危險了,太子的地位恐怕將難以保住。他們告訴呂澤讓呂后見了劉邦該如何哭訴,以使他收回成命。
  不得已,劉邦只好統領諸將御駕親征,凡是在京留守的文武大臣都前往灞上送行。留侯張良雖然有病在身,但也勉強起來送到曲郵。他勸劉邦不要跟楚國人爭較一時的高低,要以打贏全局的戰爭為目的。劉邦看到張良拖著弱不禁風的病體還不忘為自己獻計獻策,感慨萬分,叫他好好養好身體。張良見劉邦動了故舊之情,於是趁機勸諫劉邦任命太子為將軍,以確保京城不出意外。
  劉邦答應了張良的請求,並囑咐張良多多輔佐太子。張良自然也滿口答應。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得勝從前線歸來,由於受了傷,病得更加厲害。他想起劉盈這個不禁事、懦弱無能的兒子,認為他挑不起大漢的天下,加上戚夫人不停地吹枕邊風,越發想廢掉太子。留侯張良聽說後,親自前往勸諫。但劉邦這次似乎已經鐵了心,一向對張良言聽計從的他這次居然聽不進張良的勸告。張良見狀也不再多說什麼,從此稱病,再也不理朝中之事,繼續修煉他的導引辟榖之術。
  一天,劉邦大宴群臣。宴會開始後,太子劉盈在旁邊侍奉劉邦,而在太子身後始終跟著四個人。這四個人都在80歲以上,鬚髮皆白,鶴髮童顏,衣冠服飾十分奇特,氣質不同於常人。劉邦感到很奇怪,忙問他們是什麼人。這四個人見劉邦親自詢問,便紛紛上前自報家門,各自說出了自己的姓名,一個叫做東園公,一個叫甪里先生,一個叫綺裡季,一個叫夏黃公。
  劉邦聽了大驚,因為他尋求諸位長者好幾年了,他們都不領情。而現在他們卻願意跟他的兒子交遊,劉邦對此十分不解。
  他們回答說:「陛下輕視士人,謾罵儒生,對小民傲慢無禮。我們都是信守道義的人,不願受辱,所以對陛下敬而遠之,逃亡隱藏起來。後來,我們聽說太子為人仁厚孝順、恭謹謙遜、愛慕士人,天下人沒有不伸長脖子甘願為太子效死的。於是,我們就主動找上門來了。」
  劉邦聽他們這麼一說,心裏又惱又喜,惱的是廢立太子的事恐怕就要擱淺了,喜的是劉盈居然能讓「商山四皓」甘願為他效力,說明他還不至於那麼懦弱無能,於是向四人道謝說:「既然如此,那麼就有勞諸位始終如一地調教和保護太子吧。」
  從此,劉邦再也不提廢立太子之事。然而,劉盈之所以能最終保住太子之位,雖說是因為劉邦看到有「商山四皓」輔佐太子,覺得太子根基已固,又有以呂后為首的呂氏集團的支持,才最終打消了廢立的念頭。但是劉盈之所以能得到「商山四皓」的輔佐,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留侯張良向他推薦了這四個人。並告訴他如何才能請出這四個人。而後來事態的發展也確實如張良所料。如果不是張良臨時支招,劉盈及呂后恐怕早就被打入冷宮了。
  下邳拾履13年後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看到了那位送他兵書的老翁所說的那塊黃石。張良不忘老翁的傳授指點之恩,於是就把那塊黃石取回來,把它當做最珍貴的寶物供起來,四時祭祀。張良死後,他的後人按照他的遺囑,將那塊黃石和他一起安葬了。此後,張良的後人每次上墳以及在伏日、臘日祭祀張良時,都要一併祭祀那塊黃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16:45 , Processed in 0.1610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