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回復: 0

[稗官野史] 魏晉時的「九品中正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0-16 02:3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現在想做公務員,都要考試。這種方法從隋唐時開始,就是科舉制度,但是在此之前,怎麼樣才能進入官僚系統呢?做一個簡單介紹。
  夏、商、西周:多是世襲制。基本靠「拼爹」,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戰國、秦:憑口才、論軍功。要靠真才實學,是靠辛勤的汗水換來的。一批「窮二代」脫穎而出,搖身一變成「鳳凰男」。
  兩漢:察舉制度。地方長官到轄區內打聽、采風、到處晃悠,發現人才後,自己面試,然後推薦給上級或者中央。經過試用期,表現優異的,就可以轉正了。
  魏、晉:九品中正制。就是在某個地區,中央派一個人專門負責考評,把人才分為九品,即九個等級。根據不同的等級做不同的官。這個「嘴大」的人就叫「中正」。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全憑他的個人喜好。所以他的素質修養,決定了無數人的前程。如果說一開始還在公正的軌道上行駛,後來則信馬由韁,越來越不靠譜。因為被評為「優等生」的人全部來自士族,為什麼呢?
  1、「中正官」一般來自士族,近朱者赤,他們賞識的人自然是同類人;2、跟他打招呼的、「走後門」的全是這個圈子裏的人。因此當時的「潛規則」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左思有一首著名的《詠史詩》: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意思是茂盛的松樹長在山澗底,矮小的樹苗長在山頭上。小苗只有很短的莖,卻能遮蓋百尺的松樹。貴族子弟能登上高位,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底層。形勢就是這樣啊,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窮人們在圈子外仰天悲歌,淚下如雨。再回頭看出身寒門的陶侃,更會敬佩他超人的力量,理解他晚年的無奈退讓。
  這個制度誰發明的?曹魏時的吏部尚書陳群,類似於組織部部長。曹操主張「唯才是舉」,有才如懷孕,怎麼遮都遮不住,很快能嶄露頭角,回到了春秋、戰國時的用人標準。但和當時風氣格格不入,迎來的是門閥士族一張張冷冰冰的臉。所以曹操終身不敢稱帝。曹丕能順應潮流,與時俱進,聽從了陳群的建議。士族們舉雙手雙腳贊成,笑容綻放出一朵朵鮮花。不久,曹丕在萬花叢中順利改朝換代。從此以後,皇室和士族「狼狽為奸」。
  當時南方極不穩定,王導希望士族和皇室能同舟共濟,當然也是為了維護王家的利益,所以對士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符合他個人的性格,謙和寬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了晚年,王導走向了極端,變得「又聾又啞又瞎」,完全不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表面的穩定,換來是普通老百姓的苦不堪言。
  當時江南的萬頃湖水,全部被世家豪族霸佔。政府從來不管,但如果一個老百姓下網捕魚,就要被沒收魚器和罰絹十匹。有個大臣叫孔愉,他是王導這一陣營的,最後都看不下去了。給朝廷上書說:「百姓困苦,奸吏為非作歹,豪強肆無忌憚。」王導看到後,很不高興,說:「你說的奸吏、豪強到底是誰,你給我說清楚。」在別人的阻止之下,兩個人才停止了爭吵。
  庾亮的弟弟庾翼說:「京城大米一萬斛被強盜搶走了,朝廷不去追究。」卻說倉庫的監守不負責任,把他們抓起來。面對如潮水般的批評,王導說了一句:「人們說我糊塗,但後人會懷念我這種糊塗的。」338年,他的夫人曹氏去世。339年7月,王導去世。成帝非常悲傷,朝廷舉哀三日。葬禮規格如同漢代的霍光,東晉中興名臣沒有可以同他相比的。一個月後,另一名臣郗鑒病情加重,也去世了,活了71歲。
  這兩個人去世,東晉的第一時期就結束了。回顧這一階段,北方是西晉大亂後,軍閥混戰,「後趙」石勒統一了中原地區,石虎時代開始了。南方是經過兩次叛亂,王氏家族的輝煌隨流水而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07:48 , Processed in 0.1092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