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回復: 0

[稗官野史] 曹操生前的兩大千古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0-6 02:3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曹操因此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奪徐州誅滅呂布﹐戰官渡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中原的廣大地區﹐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錫﹐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對於一代梟雄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形容更顯客觀。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世人﹕一是手握天下生殺予奪大權為何不稱帝?二是喜歡擁有天下美女為何不娶蔡文姬?
  先說說大權在握的曹操為何不稱帝?
  其實﹐當時由於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越來越嚴密﹐使漢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此時的曹操可以說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完全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不久漢獻帝又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就這樣﹐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那麼﹐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這其中大概有六個主要原因﹕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其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其五﹐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操已六十五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如果真的做了皇帝﹐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自己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
  再說說曹操為何不娶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問題。
  蔡文姬﹐名琰﹐子明姬﹐後因避司馬昭的名諱﹐改名文姬。蔡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這也許就是歷史上才女共同的命運使然。蔡文姬天生麗質﹐聰慧過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心比天高﹐但命如紙薄﹔自持才高﹐最終卻導致婚姻的不幸。但這些又似乎跟蔡文姬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她的婚姻破裂完全是來自外在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內在的客觀因素。
  說起來﹐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可謂郎才女貌﹐丈夫是歷史上文壇赫赫有名的青年學者衛仲道﹐而衛家也是當時河東世族。蔡家當然也不含糊﹐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將﹐又被稱為蔡中郎﹐聲名播於朝野﹐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蔡文姬就更不用說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尤善詩賦﹐還在辯論和音樂方面有所造詣。可以說﹐無論是硬件條件還是軟件條件都是非常高的﹐配個衛仲道綽綽有餘。
  十六歲的時候﹐妙齡少女蔡文姬就嫁給衛仲道。兩人經常談談文學、時政和詩歌﹐每次都爭論的面紅耳赤﹐但就是不傷感情。衛仲道徹底被蔡文姬的才華所折服。從此﹐衛仲道更加愛蔡文姬﹐兩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衛仲道得了肺病﹐整日咳嗽吐血﹐結果英年早逝。只留下蔡文姬一人成了寡婦。這夫妻二人平日裡只顧著探討詩文音律﹐享受二人世界﹐卻耽誤了生兒育女。衛仲道死後﹐受不了公婆惡意的人身攻擊﹐一氣之下便回了娘家。
  蔡文姬第二次婚姻在那個時候來說﹐無疑是一場被迫的跨國婚姻。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南匈奴趁機南下搶掠。他們除了搶掠金銀珠寶之外﹐還搶掠美女。當時的南匈奴屬於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沒見過什麼世面。整日面對的又是本民族那些壯的像牛的雙頰紅潤的姑娘﹐早就看膩了。所以乍一見到漢朝風姿綽約的姑娘﹐一下子就看傻了。就這樣﹐蔡文姬和許多姑娘被擄到南匈奴﹐結果被左賢王一眼相中﹐納為王妃。十二年後﹐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痛苦的蔡文姬生了兩個兒子﹐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來蔡文姬還是個美女﹐至少在胡人眼裡是個美女﹐否則不會在眾多的漢朝姑娘中脫穎而出。在南匈奴生活時期﹐蔡文姬仍然沒有荒廢自己詩文創作。憑藉著少年時代打下的結識基礎﹐她先後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為她以後的創作史詩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已晉位漢相的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之後﹐心中非常焦急。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其實說到曹操﹐算是蔡文姬的學長了。曹操是蔡邕的學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識﹐按照輩份跟年齡算﹐蔡文姬是曹操的學妹。常常出入與蔡邕府上的曹操自然有很多與蔡文姬見面的機會。少年時代的蔡文姬便熟讀史書﹐精通音律﹐聲名遠揚。曹操自然對學妹十分敬重﹐或許還有些許少年青澀的愛慕之情﹐曹操便有了以重金贖回蔡文姬的舉動。然而﹐對蔡文姬視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紅顏知己的曹操﹐雖然垂涎三尺﹐但自己卻沒有娶之為妻﹐結果將她介紹給了陳留名士、風流才子董祀。
  曹操之所以不敢染指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又精通文學音律的蔡文姬﹐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為了報答老師蔡邕的培養之恩﹔第二﹐是想利用蔡琰籠絡才子董祀﹔第三﹐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乃三國一代梟雄﹐名動天下﹐雄才大略﹐做皇帝是夠格的﹐但始終沒有做﹐別人勸他做皇帝﹐他卻開玩笑說﹕「你這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廷大權盡在手中。他不敢染指蔡文姬的原因與他不敢做皇帝的原因一樣﹐就是為自己留下一世清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06:25 , Processed in 0.2388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