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回復: 0

[稗官野史] 劉伯溫和姚廣孝誰才是明朝第一謀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16 03:3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朝的歷史是由和尚創立的﹐卻隨即也是由和尚打破﹐朱棣一生中能改變他命運的﹐只有兩個人﹐朱元璋、姚廣孝。一個是他親爹﹐一個是他謀士。這謀士卻非同尋常﹐而是一個被稱為天下第一謀士的姚廣孝。
  一個合格的謀士必須要符合兩個原則﹐一個是看清局勢﹐另一個是胸有韜略。很顯然姚廣孝在謀士畢業證書上﹐這兩項技能肯定都是A。而朱元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因為判斷力﹐如果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判斷藩王會作亂﹐以他的手腕﹐朱棣必死無疑。但是他相信了血濃於水。朱元璋只相信親人﹐其實是他最致命的弱點。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傅友德、馮勝都死了﹐只因為他們不姓朱。在朱元璋的邏輯裡﹐全天下人皆不可信﹐但親人除外。農民﹐這就是農民的觀念﹐虧他做了幾十年的皇帝﹐腦子裡還是小農思想。他如果他多讀幾本書就知道﹐隋、唐、宋、元哪個不是同室操戈的?為了那至尊無上的寶座﹐親情﹐算啥。況且還是叔侄關係。
  朱棣是否想造反﹐不知道﹐但是朱允炆是發現了他的這個叔叔很難對付﹐歷史總是驚奇的相似主父偃的「推恩令」﹐果不其然﹐朱允炆又想重演一次。縱然朱棣不想造反﹐但朱允炆已經在策劃如何推倒這個叔叔了﹐卻錯估了實力。
  漢武帝用主父偃的時候﹐他的實力是強過其他諸侯的。但朱允炆卻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的腦海裡依然是﹐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依然被剿滅﹐但是誰是他的「周亞夫」?似乎他並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失策啊。所以學了鬼谷子至少會具有權衡實力的能力嘛。衡量雙方的實力之後﹐我們發現朱允炆的團隊雖然人多﹐但是大多是儒生。而朱棣的團隊大多是戰將和謀士。如果說從文化上來講﹐朱棣的團隊肯定大多沒畢業的﹐而朱允炆的團隊全是清華、北大﹐甚至劍橋、牛津的。人多﹐在某個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戰爭不是吟詩作畫﹐更不是拼學歷比長相﹐而是血與火的較量。
  有時候﹐一個人能否改變一個時代﹐是個問題﹐但一個牛人肯定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比如朱元璋、比如劉伯溫﹐比如朱棣﹐比如姚廣孝。姚廣孝就是這樣的牛人﹐其實喜歡陰謀的朋友應該多了解這個人﹐典型十足的陰謀家。他的一生就是陰謀的一生。被稱為黑衣宰相﹐隱藏在明帝國背後的黑手。
  但是作為一個屌絲想逆襲﹐方法有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吹牛﹐而是要刻苦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比如陰陽之術。吹牛是沒用的﹐有多大本事﹐聰明人幾句話就能問出來。比如簡單的一句﹐你的模式和邏輯在哪裡?大陰謀家姚廣孝就是能吃苦耐勞﹐能獨立思考的人﹐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從他幫助朱棣奪取大明江山的事跡上來看﹐他的苦沒白吃。
  朱允炆需要一個能參謀能打仗的人﹐但是能打的都被他爺爺殺光了。而他身邊卻是一群飽讀詩書的人。儒家修身﹐提高品德沒問題﹐但放在戰爭卻是個大問題。你面對餓虎般的敵人﹐你要感化他們﹐結果只有被吃掉。但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實力。他毅然決然「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並實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此時的朱棣﹐時不我待﹐只能見招出招。此時的朱棣已經羽翼豐滿﹐謀臣與將士的團隊都具備。1399年六月﹐朱棣決定起兵﹐並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大明最終的贏家叫朱棣。
  其實相比姚廣孝﹐我更敬重劉伯溫﹐但可惜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悲催的是遇上一位多疑的皇帝。被殺是命運使然﹐縱然他看清了局勢﹐但命運已經不再眷顧他。縱然他最終請辭﹐但為時已晚﹐因為朱元璋已經準備好了囚籠﹐只有一種人讓他放心死人。
  而當朱棣得了天下之後﹐姚廣孝卻學起來張良﹐選擇半退隱﹐繼續做一個和尚。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姚廣孝造反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人說沒有目的﹐錯﹐絕對有目的。他和劉伯溫的動機不同﹐劉伯溫是本來不願意﹐到深陷局中﹐進退維谷。而姚廣孝卻是因為看清了局勢﹐他判斷朱棣最終能成功﹐而他只是在幫朱棣掃清障礙而已﹐如果說原因嘛﹐或許是因為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和尚吧。榮華富貴並不能打動他﹐在他看他人活著﹐應該做一件大事情。姚廣孝深知只要他做一個和尚﹐他就能活下去。這才是陰陽高手。從道德層面上﹐劉伯溫算是第一﹐但從命運上﹐姚廣孝才是。
  姚廣孝是大陰謀家﹐但是卻成就了朱棣﹐有人說這不科學﹐因為按照傳統思維﹐姚廣孝才是那種罪名昭著﹐臭名遠揚的人﹐怎麼能成功呢?其實很簡單﹐在朱棣眼中只有兩種人有用的人和沒用的人。而在朱允炆的眼裡也有兩種人儒生和粗人。促進並不是樹立道德模範﹐而是要相互作用。縱然姚廣孝是一隻餓虎﹐而朱棣卻是馴獸者。換句話說﹐歷史只認實力。
  關於誰成就誰﹐其實這個問題很無聊﹐典型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不管是劉伯溫也好﹐姚廣孝也好﹐他們只是在恰當的時機與皇帝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成就的關係。也就是鬼谷子裡說的陰陽相求的關係。如果有人絕對癡迷皇權﹐不妨想想崇禎皇帝是怎麼死的。
  如果解決了陰陽問題﹐或許能對提升鬼谷子理解有很大幫助﹐這裡的陰陽不是說煉丹、迷信﹐而是一種思維方法。陰陽是矛盾﹐卻相互轉化的關係﹐當天道運行到以陽為屬性的時候則採取行動﹐當運行發展到以陰為屬性的時候則採取避藏的狀態﹐遇陽則出﹐遇陰則入﹐陽轉化的最終形態是陰﹐但是到了陰又會反向轉化成陽﹐陰陽是不斷變化運動發展的。
  陽動則德生(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陰靜則形成(寒風凜冽﹐暗中生長)。以陽求陰﹐則德服人﹐以陰結陽﹐則以力求之。陰陽相求﹐則用捭闔之策。這就是天地之道﹐是遊說的基本法則﹐取得萬事之先機﹐才是方圓的門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23:22 , Processed in 0.1068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