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復: 0

[稗官野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混亂時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6 05:0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盪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
  東晉偏安江南﹐至晉恭帝司馬德文元熙二年(420)滅亡。其後160餘年間﹐中國南方先後歷經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史稱南朝。南朝時期﹐幣制混亂﹐隨著朝代的更迭﹐貨幣屢次更改。我們這裡主要介紹五銖錢。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執掌朝政的重臣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建元永初﹐史稱劉宋。《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四年(447)六月… …以貨貴﹐制大錢﹐一當兩… …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罷大錢當兩。」這種大錢當兩﹐被認為是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銖」文字粗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徑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大錢當兩」是不足值的虛錢﹐實際上是通貨貶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廢止。
  宋順帝劉準升明三年(479)﹐總攬朝政大權的蕭道成﹐廢宋順帝﹐自即帝位﹐改國號為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南齊繼劉宋之後﹐經濟形勢嚴峻﹐一直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很少鑄錢。南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四年(482)﹐曾計劃鑄錢﹐但沒有實行。齊武帝蕭頤永明八年(490)﹐派人到四川在西漢鄧通鑄錢的舊址鼓鑄銅錢一千多萬錢。後因成本過高而停止。
  南齊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502)﹐梁王蕭衍趁皇室內部相互殘殺之機﹐奪取南齊政權﹐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建元天監﹐史稱蕭梁。終蕭梁一朝﹐戰亂不息﹐為彌補政府開支和軍費的不足﹐梁武帝蕭衍在建國之初即鑄行新錢﹐不僅製造銅錢﹐而且還製造鐵錢﹐其幣制相當混亂。
  梁敬帝蕭方智太平二年(557)﹐執掌軍政大權的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陳﹐建元永定﹐史稱陳朝。陳朝鑄幣不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一年(579)﹐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此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太貨六銖儘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並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定新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一種剝削﹐於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制。由於錢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叉著腰﹐於是民間傳出了「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民謠。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宣帝是陳王朝中倒數第二個皇帝﹐其子陳叔寶即陳後主﹐更是荒淫無度至極。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嬪妃一起遊玩﹐制淫詞﹐唱淫調﹐朝綱混亂。隋兵南下時﹐他自認為有長江天險可守﹐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隋兵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後主這是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太貨六銖」成了這個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陳五銖是陳文帝陳蒨天嘉三年(562)所鑄。陳五銖錢直徑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銖」筆畫清晰﹐「五」字交筆處彎曲似等腰三角形﹐「銖」字的金字頭呈等邊三角形狀﹐朱字頭方折。面有內郭﹐無好郭﹐外部較寬﹐製作精整。
  南朝宋、齊、梁、陳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是為了搜刮民利。鑄錢一般採取盡量少用銅的偷工減料的辦法﹐這也就是南朝經濟衰頹、錢法紊亂的原因。
  十六國以後﹐中國北方地區先後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史稱北朝。北朝與南朝並存﹐兩者合稱南北朝。北朝歷時195年(386~581)﹐其間鑄行過多種錢幣。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386)﹐鮮卑貴族首領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機﹐重建代國。是年改國號為魏﹐改元登國﹐史稱北魏(亦稱後魏、元魏)。天興元年(398)﹐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政權對峙。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陽。北魏末年﹐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分裂為東、西魏。
  北魏初期﹐貨幣經濟落後﹐實行粟帛交換。直到太和八年(484)頒佈官用俸祿﹐仍以帛、絮、絲、粟四物為主。《魏書·食貨志》說魏初至於太和﹐錢貨無所周流﹐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開始﹐北魏才先後鑄行「太和五銖」﹐「(永平)五銖」和「永安五銖」三種錢幣。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黃興元年(467)秋生於北魏平城(今大同)﹐三年後立為太子﹐延興元年(471)即位。在其祖母馮太后的幫助下﹐他實施「班祿」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的政治、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去世﹐拓跋宏親政。越鮮卑舊俗﹐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統一用漢語﹐穿著漢服﹐獎勵與漢人通婚﹐並且仿照漢制修訂官儀、典章等。同時嚴厲制裁拓跋貴族的守舊勢力﹐殺死反對改制、企圖發動叛亂的拓跋恂。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權日趨封建化﹐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因而他是南北朝七十多個君主中唯一對後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很有才幹的少數民族政治家。他的改革業績永垂青史。
  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太和五銖為北魏建國百年後的「第一錢」﹐可惜的是孝文帝的這次鑄行並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太和五銖」鑄行後﹐只流通於京師(洛陽)一帶﹐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未能成為北朝的統一通用貨幣﹔二是私鑄盛行﹐劣質錢充斥﹐造成物價不斷劇烈波動。
  縱觀歷史﹐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歷次私鑄﹐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出現這種情況﹐錯就錯在孝文帝允許民間私鑄所造成的。到了宣武帝時﹐社會經濟有了發展﹐錢幣的使用範圍比以前有所擴大﹐宣武帝永平三年(510)﹐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於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529)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532~534)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541)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
  錢背面鑄「土」字﹐出自北魏孝文帝的一道詔書。詔書曰:「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詔書對拓跋氏的由來﹐以及為什麼要改拓跋姓為元姓﹐做了清楚的解說﹐也說明了北魏王朝對「土」是由衷崇拜的。在錢幣上鑄「土」字是孝武帝繼承其先輩孝文帝的衣缽﹐表示「以土德王」的意思。
  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厘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厘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由於北魏王朝縱容私鑄﹐政府雖然絞盡腦汁來挽回局面﹐以絹匹低價出售﹐希望穩定幣值﹐但是事與願違﹐反而招致該錢更多的氾濫。其貨幣混亂狀況一直延續到了北魏末。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後改革府兵制度﹐清查影戶黑地﹐沒收寺院財產﹐勒令僧尼還俗﹐還放免奴婢﹐興修水利﹐做了一些應興應革的事情﹐使人民獲得了解放的氣息。在幣制方面﹐他統一北方之前仍是沿用西魏五銖﹐其後則三次鑄錢。公元561年鑄「佈泉」﹐公元574年鑄「五行大佈」和「永通萬國」。這三種錢幣形制精妙﹐筆法華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稱﹐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在我國和世界的鑄幣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貨幣均為方孔圓錢﹐錢文「佈泉」、「五行大佈」、「永通萬國」均為玉箸篆﹐筆畫肥瘦均勻﹐末端不出筆鋒﹐就像是用玉石製成的筷子寫成的﹐肥滿、圓潤、溫厚、勻稱。這種錢幣篆法絕工﹐人見人愛﹐這說明北周時書法藝術和鑄造工藝均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北周錢的藝術價值很高﹐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卻不樂於使用這種錢﹐因為這三種錢都是虛值錢。「佈泉」一枚當西魏五銖五枚﹐「五行大佈」當「佈泉」十枚﹐「永通萬國」又當「五行大佈」十枚﹐即一枚「永通萬國」要合五百枚五銖錢。而當時民間交易依然有使用絹佈、黃金、西方金銀幣的﹐所以不願意使用這種虛值錢。
  周武帝沉毅有智﹐內誅權臣﹐外滅齊朝﹐聲威顯赫﹐可惜天不假年﹐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故。隨之﹐宣帝繼位。宣帝荒誕無度﹐周朝逐漸衰敗。後傳位於靜帝﹐靜帝年幼﹐朝政由宣帝后父楊堅把持﹐楊堅消除異己﹐勢力養成後代周而立﹐國號隋。周靜帝鑄的「永通萬國」錢﹐「永通」是永遠通行﹐「萬國」表示天下萬國。可笑的是該錢既沒有永遠通行﹐也沒有萬國所用﹐而鑄行不到四年就隨著北周的滅亡而被楊堅銷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23:41 , Processed in 0.1206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