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回復: 0

[稗官野史] 奉秦始皇之命徐福東渡日本開疆拓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6-26 01: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秦帝國通過連年的戰爭建立起來,戰爭帶來的傷痛卻不是短時期內可以癒合的,原來六國的貴族臣子還沉浸在舊日「佔山為王」的自在美夢之中。然而轉瞬之間,戰火紛飛、鐵騎橫掃、江山易主、全國一統的現實,不是這些突然由天堂掉到人間的王孫公子們所能接受的。在他們力所能及之處,無時不在鼓動著不知就裡的人民從事反秦事業,重入烽火狼煙之中。雖然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之兵,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旦他們發動起人民,鋤頭、銅鎬也一樣可以挖掘大秦的墳墓。這樣的形勢,不是中央實行幾個政策就可以解決的。只有將民心安定下來,才能讓那些心懷叵測之人無計可施。
  秦始皇出身貴族,自幼身邊都是出入有高官,往來無下層,在趙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帶給他的更多是對自己遭遇的仇恨,而不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錦衣玉食的他與飢渴交加的底層人民生活在兩個世界,所以他無法想像到那裡的生活,因此,在他的腦海裡,沒有「懷柔」二字,先秦歷史上也沒有經驗可循(以休養生息為主的安民政策是由社會底層出身的漢高祖劉邦最先實行的,其後的歷代帝王方才有據可依)。但事關國家穩定,秦始皇在群臣的建議下,採用了巡遊的方式來安撫民心。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首次出巡。他這次巡遊,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追尋秦人先祖發達的足跡,向列祖列宗報告統一天下大業已經完成;同時,也是為了對原秦國屬地的現狀有個大概的認識,為都城所在地的防禦工作做好準備。他由咸陽出發,順著渭河一直向西抵達雍城(現在的寶雞)。雍城是秦國遷都咸陽以前的舊都,有孝公以前的王墓和宗廟。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後,繼續沿渭水西去,來到隴西郡犬丘一帶(現甘肅省天水地區),秦人的先祖曾經在這裡放牧養馬。以喜慶告慰牧馬的先靈以後,秦始皇由隴西東歸回到雍城,再北上進入汧水河谷地區,由汧水上游的回中(現陝西省隴縣西北)越過隴山,進入北地郡, 抵達涇水源頭的雞頭山(現甘肅省平涼市西)。雞頭山這一帶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喚、定居稱秦的發祥之地,當然是秦始皇告祭先祖的必經之地。從地理上看,雞頭山是涇水的源頭,秦始皇由雞頭山返回,沿涇水河谷東南去,再南下回到咸陽。
  在歸程途中,秦始皇發現渭水畔風景絕美,於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築信宮,後又改名為極廟,意為至高無上之宮殿。並由極廟挖通驪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築兩邊都有圍牆的甬道直通咸陽,始皇車馬在甬道內行馳,民眾都無幸看到秦始皇的龍顏,這樣也避免了始皇帝遭遇刺殺的可能。在這次巡視後,始皇發現道路崎嶇難行,於是下令建築全國的馳道。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勞力義務的民眾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國的戰俘、貴族和工匠。
  關於秦始皇修建馳道的根本原因,史家基本上認定為是為了順利出巡,廣播皇威。但秦始皇一生出巡過五次,只有這第一次出巡是巡遊內陸,其餘四次均是巡遊海上,沿海路而行。也就是說,馳道建成後,始皇帝再沒有利用馳道進行大規模的巡遊活動,反而在南平百越、北擊匈奴時,通過馳道進行大規模的運兵輸糧等軍事行動。因此,修建馳道並不像古代史學家所說的那麼簡單,這從馳道的修建範圍就可以看出端倪。(秦馳道示意圖)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帶)、齊(山東半島及沿海一帶),南至吳、楚(今湖南湖北一帶),北達九原(今內蒙自治區烏拉特旗),西到甘肅東部,南北東西,四面貫通,全長達數千公里。馳道寬廣50步(約合今69米),路面用錘夯打,平坦堅實,道路兩旁每隔三丈植樹一棵。此外,在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偏僻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又修築「五尺道」。這樣的馳道佈局很明顯是為了適應這些地區戰爭的需要。
  馳道的修築,對於秦王朝控制全國,防守邊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馳道,戰時便於調兵、運糧,平時便於驛傳,在為了軍事需要的同時,也大大方便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按照史家的說法,秦始皇將統一天下的偉業,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後,登泰山封禪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古代中國,泰山是天下的聖山,登泰山封禪,是人世間偉業完成,告祭於天的大禮。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一行由咸陽出發,出函谷關,經過洛陽、滎陽、大粱、定陶,抵達薛郡鄒縣的嶧山(現山東鄒縣南),刻石頌功,著手封禪的準備。準備就緒後,秦始皇冒雨登泰山,行了封禪告天的大祭。(秦泰山刻石)由泰山下來,秦始皇興致勃勃,繼續巡遊之旅,從而我國古代史上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開展開來。
  他先到渤海灣的黃港、腄港(在今山東鄒縣境內),由此傍海東行到芝罘港(今山東煙台)、成山港(今山東半島成山頭),再南行到琅玡港(今山東膠南南境)。下令從內地向該地移民三萬戶,免稅12年,鼓勵移民定居以充實和擴建琅玡港口城市。秦始皇在此留住三個月,親自佈置建港工作。隨後在琅玡建台立碑以頌功德,同時派遣方士徐福率船第一次出海遠航。繼而返回咸陽。
  黃海的波濤,琅玡台的奇幻,給秦始皇帶來了難以忘懷的歡愉。遙遠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們採食著不老的仙草,過著天長地久的生活,無憂無慮,無病無苦,何等迷人的極樂世界,能不心醉?回到咸陽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東去的行程,開始第三次巡遊,第二次巡海。當巡遊車隊來到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南)時,原韓國貴族張良為報亡國之仇,令力士持鐵椎暗中伏擊,結果力士扔出的鐵椎砸中了副車,秦始皇有驚無險。這個意外並沒有使巡海的行動受挫,他依然繼續前行,再次來到芝罘,在此刻石立碑,歸途中重到琅玡港。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海。此次東巡至渤海北岸的碣石(今河北秦皇島),刻石立碑,歌功頌德,並派遣燕人方士盧生出海,求仙人不死之藥。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海。他先南行巡視九嶷(今湖南寧遠),然後順江東下,過丹陽至錢塘(今杭州),登會稽山祭大禹陵,刻石立碑,其後傍海濱北上,第三次巡視琅玡港。在此命徐福再次率船出海。又北達成山港、芝罘港,繼續沿海西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染病不起,回程途中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至此,「千古一帝」在巡海的歸途上,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秦始皇稱帝12年,其間四次巡海。史籍上稱他是為了尋找海上神山和不老仙藥,這種說法流傳得相當廣泛,至今還為多數人所接受。但這種言論卻是錯誤的,當時的史學家(主要以司馬遷為代表)因科技與知識水平的低下所限,搜集史料時困難重重,難免將一些流傳於民間的傳聞奇談揉雜進去;而且,作為最有力的證據,即秦朝的奏折書議,也因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項羽領兵進入咸陽大肆搶掠,焚燒咸陽宮,致使極富歷史意義的文獻資料流佚民間或化為灰燼了。這樣,秦始皇真正的巡海目的也就難以知曉了。
  現在再結合當時的環境、背景以及秦始皇巡遊的路線來看,也許就能領悟到隱藏在帷幕之後的歷史真相。
  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的第三年。此時統一政權初建,各項改革也初步實施,而對於各自為政數百年的原諸侯國領地,尤其是那些已經淪為落魄子弟的諸侯貴族來說,趁大秦羽翼未豐、立足未穩之際,再起刀戈,重燃戰火,恢復其原來的地位,不算是一件難事。尤其是燕、齊、越三國,位於沿海,有交通海外的便利條件,又因距原秦國較遠,是最後被平定的地區,因此,這三國是統一後最不穩定的多事地帶,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因此,秦始皇便在第一次巡海之時強制遷徙三國百姓至內地,並將內地的囚徒遷往此處屯戍,以防止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由海路進入秦朝領土滋擾生事;秦始皇還要求以中原的風俗倫理準則來約束這些地區,以實現穩定海疆、實現真正的統一,達到加強國家中央集權的目的。
  秦始皇所巡視的黃、芝罘、琅玡、碣石,都是燕、齊的重要港口。他多次到達,刻石立碑,一是為了「宣耀威德」,精神上對這些地區進行同化;二是加強此處的海防,控制渤海航線,以防止北方匈奴的沿海入侵,並為出兵征戰開闢出一條運兵送糧的重要通道。 另外,由於海路連接著海外國家,秦朝與之存在著必不可少的貿易往來,自然不能忽視。控制了海上航線,便可廣泛地與外國展開貿易,使國家自身的經濟從中受益;並且國內的貿易也可通過海路來加速交流,使南北的經濟得到平衡的發展。
  秦始皇生性陰鷙、多疑,他不放心將事務下派給地方官員去辦理,只有親自巡視方能安下心來,這一點可以從他每天要批閱幾百斤的奏疏(秦時無紙。字用刀刻、筆寫在竹片上串聯起來,稱為「簡」)中看出來。所以秦始皇四次親自巡海,其動機遠不似史家所記的那麼簡單。(秦雲夢睡虎地竹簡)如果說秦始皇的巡海過程並不是像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以尋仙求藥為目的,那麼留下了千年傳奇的徐福東渡的目的,今天恐怕就要換個角度去看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遊海上時,曾派徐福出海遠航。歷史上都將這次遠航看作是秦始皇派其出海尋仙,求長生不死之藥。然而,當我們揭開了蒙在秦始皇巡海真正目的上的面紗之後,徐福東渡的目的也就該重新思考了。徐福是戰國時期齊國的方士。方士大多數來自於勞動人民當中,他們熟知人民的生產技術和實踐經驗,會一些煉丹術、醫藥術、占星術、航海術。由於齊國瀕臨大海,航海技術十分發達,是一個海上強國,所以來自齊國的方士對航海技術更為精通,故《史記》稱:「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 ...」意思就是說,這兩個國家的那些「算命先生」,把航海技術全都壟斷了,使得秦始皇需要進行航海活動時,不得不再去找這些從前的敵人。
  據史籍記載,秦始皇首次東巡至琅玡山時,徐福帶領一些人拜見秦始皇。上書稱,海外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去拜訪他們,便可得到長生不死之藥。徐福打出三神山這個旗號是有原因的,《史記·封禪書》中說:「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國,三在夷蠻。」這三座在夷蠻的山就是所謂的「三神山」,戰國時期諸侯都對其嚮往不止,多次派方士前往。一心想要長生不老的秦始皇聞言極為高興,對徐福的索要無有不允。於是徐福便帶了數千名童男童女出海遠航。(我國浙江岱山縣的徐福雕像)送走了徐福的秦始皇翹首以盼,深切地渴望徐福攜帶不老藥歸來,好讓自己這個始皇帝能夠永遠地統治這片亙古未有的廣闊疆土。然而過了數年,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徐福才兩手空空地隻身返回。秦始皇大怒。徐福謊稱,自己已到了蓬萊,但是仙人們卻嫌秦始皇送的禮物太薄了,不肯給藥。秦始皇便問仙人還要什麼,徐福又索要了3000童男童女,還有五穀的種子,數百名精通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秦始皇再一次滿足了他的要求。
  徐福又稱,大海中常有鮫魚出沒,對海上航行來說非常危險,一定要派善於使用連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來往的困難。秦始皇也答應了他。滿足了的徐福第二次出海,從此一去不返,再無音訊。秦始皇以為徐福被鮫魚所害,便命令凡是下海的人都必須攜帶能夠捕捉到大魚的器具,自己則準備了連弩,等看見大魚時便將其射殺,也是為了證明徐福所說的鮫魚確有其事。秦始皇在巡遊的過程中,沿海路由琅玡直到成山港,也沒有見到一條大魚;等到了芝罘,方看見有巨大的海魚在附近海域出沒。秦始皇親手射死一條,至於是不是徐福所說的鮫魚就無從得知了。射死鮫魚並不能換回秦始皇日思夜想的不死藥。始皇帝無可奈何,悻悻而歸。同年七月,病逝於沙丘平台。
  從根據史籍記載所整理出來的關於徐福出海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目的是給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但事實並非如此!徐福出海的目的並不是史書中記載的尋仙求藥,而是一次秦始皇開疆拓土的探險行為。這麼說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並不信鬼神。在琅玡所立的碑文中,秦始皇說:「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也就是說,他不需要像三皇五帝那樣去借助鬼神的聲名來維繫統治,認為以自己的治國方略,就可以令國家安定。如果秦始皇信奉鬼神,那麼這些話他是不敢公然刻在石碑上的,因為在信奉鬼神的人心中,蒼天有眼,若鬼神看到這些字,便會遷怒於自身。只有用秦始皇不信鬼神這一說法,才能對石碑上有如此字樣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既然他不信鬼神,那麼對於求長生不老,也屬於無稽之談了。至於他日後自稱「真人」,祈求長生不老,則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對掌握權勢的無限慾望而滋生出來的了。
  其二,三神山確有其處,且像《史記》中所記的那樣佇立於海外。蓬萊,並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蓬萊市,蓬萊市是當年漢武帝在此望見蓬萊山,因此修建的城市,以「蓬萊」為名。而「三神山」中所指的蓬萊,其實是今天的日本北九州。「方丈」,經近代史家考證,是今天韓國南海中的濟州島。瀛洲,即琉球,也就是今天的台灣島。古人之所以將這三座島看作所謂的「三神山」,是受當時的科技條件及知識程度所限得出的錯誤認識。
  我們都知道,在海面上,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會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當航海者在大海上看到原本處於遠方的島嶼突然出現在天空上時,就會以為是仙人居住之處。李白有詩云:「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指的大概就是這一點了。明明就在咫尺眼前,卻總也覓尋不到那渺茫的煙波,也難怪李白懷疑它的存在了。
  其三,徐福一去經年,回來時兩手空空,所帶的數千人也不知下落,秦始皇也沒問。然後又要了3000人,還有百谷之種、能工巧匠。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要這些何用?而秦始皇見此情形,問都沒問,就答應了他。秦始皇是什麼樣的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說法豈能瞞過他?所以,徐福出海就不是尋仙求藥那麼簡單了。
  有了這三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真正目的,是奉秦始皇之命開拓海疆的,也就是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皇家探險活動。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多次巡海,已足見其對海疆的重視。開拓海疆,再展國土,是秦始皇的宏願。另外,《史記·封禪書》中寫道,方士把三神山爭言之於齊、燕君主,歷時百有餘年,而兩國君主也莫不得而心甘,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拓疆的渴望。只苦於當時某個國家勢單力孤,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伍,只能派這些方士零星入海。這樣,即使到達了三神山,也無力將其收入囊中。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力倍增,自然有能力組織這場大規模的開拓行為。所以,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後不久,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時便派徐福帶人出海探險。而第二次,則給到達那裡的徐福以百谷百工,再派數千人前往。實質上,已經屬於一種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在中國歷史上屬於首次。而當徐福再去不歸,秦始皇開拓海疆之夢為之中斷,又怎能不讓懊惱縈繞心頭?《史記》說,秦始皇夢與海神戰。占夢博士說,海神不得見,但可化為大鮫魚現形。秦始皇命人在海上搜索不得,到芝罘後,還親自射殺了一條大魚,以洩心頭之憤。由秦始皇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足可見其主宰海洋慾望之強烈。
  徐福究竟到了哪裡呢?《秦始皇本紀》中沒有說明,但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所記載的淮南王劉安與謀士伍被的一次對話中透露出來:「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片平原廣澤仙蹤何處?歷史上眾說紛紜。今天的考古成果已經向人們揭開了這片塵已久的歷史的中神秘面紗:徐福到達的地方是今天的日本列島!
  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日本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之中,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也就是說,尚處於原始氏族社會時期。但到了戰末秦初,日本突然開始使用青銅和鐵的生產工具,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技術毫無徵兆地憑空出現。日本彷彿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由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過渡到早期鐵器時代的彌生文化,而且與之前的繩紋文化沒有什麼傳承關係。彌生文化起自公元前200多年,終至公元後300多年,這段時間正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末年及秦漢時期,這與徐福出海的時間十分的吻合。
  彌生文化的遺址裡,還有銅劍、銅鏡、銅鐸的發現。銅鐸以中央日本為多,銅劍、銅鏡則以九州為多,後二者被推定與秦式青銅文化有關。日本學者認為,其原料來自中國,在日本再回爐鑄成。日本學者八木奘三郎說,中國山東省有類似銅劍、銅鏡的器物出土;梅原末治等人說,銅鏡之見於日本,是意味著秦漢人的東渡,此外,還有中國古錢、古鏡或秦式匕首的出土。這就從歷史文物的證據上說明了徐福將秦朝的文明傳到了日本。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遺跡不下50處。清代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寫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別有天。鏡璽永傳笠縫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詩,並注「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
  現在已經基本確定徐福是到了日本,那麼他東渡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證,徐福東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從山東半島出發,穿過渤海口,抵達遼東半島,再沿朝鮮半島附近海域抵達對馬海峽,經沖繩島入日本北九州。徐福率領龐大的船隊,沿近海岸航行繞道而抵達日本表明,古代中國人近海遠航的技術和知識已趨成熟。由於秦朝存在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造船工技,因此可以推測出,徐福東渡所乘坐的船隻是在戰國時期的基礎上,加大規模而製成的。
  由於出海攜帶的人、物較多,我們可以想像出一幅幾十艘巨大的海船揚起風帆、浩浩蕩蕩地向東駛去,一路破風斬浪,過險灘、越激流的宏偉畫卷。在那個科技尚屬低下的年代,先輩們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大海作著頑強的鬥爭,2000多年以降的今天,仍讓人感到心潮澎湃,豪情萬丈。徐福東渡日本,竟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形成,使日本由蠻荒之地飛躍進了文明社會,這對於日本島國來說,是一個無量的福蔭。徐福的東渡,對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影響,這是當時以拓疆擴土為主願的秦始皇也沒有想到的。
  至於緊隨徐福之後出海的盧生,恐怕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只是他沒有徐福那樣聰明,在任務失敗之後反而加罪於秦始皇,最後導致了坑儒的歷史悲劇。徐福東渡的目的是一個流傳了2000多年的誤會,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何嘗不是被人深深的誤會著。那些自以為替天行道的刺客們和原來六國的貴族們,對秦始皇可謂是恨入骨髓。正面戰場上他們對秦軍的鐵騎無能為力,但「敵後戰場」上,他們所使用的一個個隱蔽的手段,卻讓始皇帝措手不及;而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大秦帝國竟然毀在了他最為信任者的手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10:05 , Processed in 0.1802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