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回復: 0

[稗官野史] 商朝的都城,為什麼從商丘遷走,而且又頻繁遷都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4 11:3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殷商的始祖是契,關於契的出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說。他的母親是簡狄,是帝嚳的妃子,有一次簡狄等三人去洗澡時,看到一隻鳥蛋掉下,她撿起來,吃掉後就懷孕生下了契。故《詩經·商頌·玄鳥》中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契後來幫助大禹有功,被封在商地,契在堯舜禹的時期裡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商這個部落逐漸興起,傳到成湯的時候,夏桀無道,成湯弔民伐罪,取代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祖先與玄鳥有關係,以鳥為圖騰。這個王朝也似飛鳥一樣時常遷徙,頻繁遷都,幾次離開都城亳,又幾次搬遷回來,像是回歸的候鳥。張衡在《西京賦》上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是說殷商屢次遷都,在殷商還是夏朝地方諸侯國的時候,從契到成湯就遷都八次了;到成湯建立商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之後又遷都五次。國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王朝興衰的根脈,牽一髮而動全身,遷都容易引起國家動亂。至於,商朝為什麼還要多次遷都。其原因史書裡沒有特別說明。有人說商朝是遊牧民族,有人說商朝遷都是為了躲避黃河水患,有說是商朝王室內部的權利爭奪…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記載了商朝幾次遷都,沒有特別說明商王遷都的具體原因。但史書中簡略地寫了商朝歷代君王的傳位經過,幾次遷徙都是在新君即位後進行的,我們從這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我們且看商朝第一代君王成湯逝世後,《史記》中有段話記載了之後幾位國君的即位順序: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
  這段話是說,成湯去世後,太子太丁還未登位就去世,於是王位傳給了弟弟外丙;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他的弟弟中壬接任王位;中壬當了四年君王後,就駕崩了。於是大臣伊尹輔佐成湯長子太丁的兒子太甲繼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商朝早期的王位世襲制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父王去世後,兄弟之間都有機會「坐莊」,這就容易引起權利的紛爭。因為人性是自私貪婪的,誰都不想把到手的權利拱手讓出,在自己死後都希望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比如長兄死後把王位傳給了弟弟,那麼弟弟死後王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還給長兄的兒子呢?弟弟臨死前自然在籌劃著如何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個時候他長兄的兒子就不答應了。你想啊,當初王位本來是長兄的,他按繼承法傳給了弟弟,憑什麼這一傳位,自己的子孫就有可能會失去了當君王的機會了。古代的君王的兄弟都很多,兄去世後,弟可以接替位置。那麼,兄長在位時,弟弟就可能會蠢蠢欲動,想早點獲得繼承權。上面我們看幾位君王在位時間都很短暫,這或許是自然死亡,也不排除存在暗殺的可能。所以,商朝權利爭鬥不斷,為了保留既得利益,避開政敵,這就造成了頻繁遷都。
  縱觀整個商朝,遷都最頻繁的是中丁帝到祖乙帝這個階段。中丁帝即位後遷都於隞(今河南省滎陽縣),中丁帝去世後傳位給弟弟外壬。外壬帝又傳位給弟弟河亶甲,河亶甲定都於相(今河南省內黃縣)。河亶甲帝去世後,他的兒子祖乙即位,又遷都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前後只有四位國君,就有三位選擇了遷都,可見這個時期的商朝政局有多動盪。為什麼這個時期遷都尤其頻繁呢?
  《史記·殷本紀》裡有這樣一段話:「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這句話的意思是自中丁帝以來,廢除了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他們互相為了王位而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國家政治經濟出現衰退,王室逐漸失去了權威。誰都難以預料今天是這位君王,明天又會換成哪位,地方諸侯國都疏於進貢朝覲了。
  後來,盤庚即位,此時的商朝的都城在黃河以北的奄地。盤庚帝為了重修湯武之業,決定南渡黃河,回到以前成湯的古都亳(今河南商丘)。商朝的大臣和百姓聽到這個消息,都怨聲載道,貴族們貪圖安逸,百姓又不願再受遷徙之苦。朝野議論紛紛,反對遷都的佔多數。為此,盤庚召開遷都動員大會,進行聲情並茂地演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的祖輩們一起平定天下,他們傳下來的法度和準則應該遵循。如果我們捨棄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麼能成就德業呢?我現在遷都就是為了長久安定之計。」民眾在盤庚一再堅持下,跟隨商王渡過黃河,遷回到舊都亳,修繕了成湯的舊宮。但盤庚並沒有就此在亳長期紮根,之後他又帶領大家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自此才安定下來,在殷建都時間最長,所以商朝又稱殷朝。
  盤庚兩次遷都,阻礙重重,即使遷到新都了,平民百姓剛開始生活不適應,貴族們又藉此煽動民心,很多民眾都想回到舊都。對此,盤庚軟硬兼施,他以「天命」、「先王」來壓制說服大家。雖然表面上他說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才遷都的,但命令是強制執行的,對於那些不服從的命令的,盤庚發出斬盡殺絕的危險。可見,當時王室內部的矛盾衝突有多激烈,每一個新王即位後,為了坐穩江山,要麼剷除異己,要麼選擇遷都避開叛亂勢力的攻擊。盤庚遷都的過程無論如何艱難,或者殘酷。歷史卻證明了他的決定是正確,盤庚帝遷都後,君王權威得到提升,他遵循成湯的德政,政治局面逐漸安定,國勢漸漸中興,諸侯國又開始來國都朝覲。之後,經過武丁帝的勵精圖治,商朝出現了「武丁中興」的盛世,都城殷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今天我們從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裡能依稀看出當年國都的繁華。
  商朝在殷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沒有再出現像商朝初期一樣頻頻遷都的現象。究其原因,我想這和商朝中晚期的王位世襲制的變更也有些關係。商朝中後期,在王位世襲制上,「父死子繼」逐漸代替了「兄終弟及」。比如小乙帝去世後直接傳位給兒子武丁,武丁帝去世後也傳給兒子祖庚帝。這個時期,商朝政局穩定,國力強盛。商朝中晚期雖然也出現過弟弟繼承兄長王位的現象,但這種情況較之商朝早期大大減少。到商朝後期,又逐漸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商朝最後一任國君的繼承。微子啟是紂王的長兄,但微子啟的生母地位低賤,紂王的母親是正王后,於是,大臣們都擁護紂王繼位。王子不論賢愚,子以母貴,只有正妻所生的嫡長子才有權繼承王位。這和商朝初期的「兄終弟及」的繼承製,有很大區別,商朝初期是,王子無論嫡庶,都有資格繼承王位,至無弟可傳後再傳給子。從歷史看,「嫡長子繼承製」明顯比「兄終弟及」的繼承製更加利於國家的政局穩定。
  商朝頻繁遷都,有多種原因,但商朝的王位世襲制所造成的王室內部權力紛爭,肯定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至高無上的權力,很多人都有資格獲得的時候,就會造成大家覬覦寶座,明爭暗鬥;當嫡長子繼承製出現時,王位只有嫡長子才有權繼承時,天命所授,其他人當國君都名不正言不順,自然爭奪皇位的現象也會相應減少,這也使得商朝中晚期政局趨於穩定,長期安定地在殷建都。
  從商朝的遷都,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企業的發展,和王朝的發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企業的管理體系一定要完善,不然影響企業穩定的發展。
   2、企業需要在不同的時期進行求變和改革,不然終將老死。
   3、企業在進行高層的人士變動的時候,一定要有計劃系統的進行,不然帶來的權利紛爭只會使得企業內耗。
  依據現存的文獻記載和地下史料說來,商是用文字傳下來的歷史的開始。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詳細記載了殷人的禮俗,農業和戰爭等事跡。殷墟龐大的宮室,大墓葬的規模以及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物都說明了商朝是中國奴隸制度達的鼎盛時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2:51 , Processed in 0.0940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