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回復: 0

[稗官野史] 大宋繁榮的茶館文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2-19 20:2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到宋代民間文學的迅速勃起,它是跟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連的。我記得以前咱們說過,當時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臨安,以及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平江府也就是今天的蘇州等大城市,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地域規模也達到了相當水平。比如北宋的都城汴梁,當時是全國最大的工商城市,各類店舖有6000多家,人口已達到百萬以上。南宋的都城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內貿和外貿更是非常發達,臨安城裏當時總共有400多個行業,絕大多數是消費性的,人口最多時,曾達到120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際化大都市。
  有人說,勞動創造文學藝術,可文學藝術有時也是閒出來的,因為不光創作者需要有閒工夫,欣賞者也得有閒工夫。隨著兩宋商業的發達,市民階層逐漸擴大,人們對文娛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了。雖然在宋代以前,也曾有說唱藝人下鄉演出,但市民階層與農民相比,畢竟閒暇工夫更多了,人群的聚集功能也增大了,於是豐富多彩的「瓦捨伎藝」也就在宋代應運而生了。啥叫「瓦捨」?就是大型綜合遊藝場所,又叫「瓦肆」「瓦子」。「瓦捨」裏有專門演出各種戲曲、雜技、說話的戲院,叫做勾欄。瓦捨勾欄的出現,說明多種民間藝術已開始在固定場所演出,形成了文化產業,只是不知道那早晚是否成立了文化企業集團或是文化托拉斯。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當時的北宋都城汴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裏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像棚最大,可容納數千人。」在這些瓦子裏有演小曲的,有演雜劇的、有玩影戲的、有玩傀儡戲的,還有說唱諸宮調的。可謂十樣雜耍,樣樣齊全。
  南宋都城臨安的瓦子勾欄更多,瓦子演出的技藝有50多種。城裏有南瓦、北瓦、大瓦、中瓦、蒲橋瓦等,城郊結合部還有20多個瓦子。其中北瓦最大,裏面有20多座勾欄,有兩座勾欄是專說史書的,還有一家叫小張四郎的勾欄,是以藝人的名字命名的。至於那些,無名的或過路的藝人,根本就進不了勾欄,只能在廣場上耍把勢賣藝。早先這叫 「打野呵」,後來又叫「撂地兒」,「雨來散」。啥意思?就是在空場上撂地兒就唱,為嘛又叫「雨來散」呢,這您還不明白呀,唱著唱著大雨來了,你還不趕快散了,還在那兒聽他「白話」呀?
  提到「相撲」人們都以為是日本的國粹,其實它跟茶道一樣也是中國傳過去的。早先叫「角抵」或「爭交」,到宋代才有了「相撲』之名,而且女子相撲在當時的東京汴梁堪稱一絕。當時的女子相撲多安排在男子表演前邊,主辦方的目的很明現就是為了靠她聚斂人氣。「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 …這些香艷而粗獷的藝名非常吸引人,再加上這種有力度的胴體秀想不叫座都難。
  話說嘉祐年的正月十五,宋仁宗帶著后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無意中發現了火爆的女子相撲。一下子「女颭」們的胴體秀立馬牽動了皇上的龍頭,當即指示賜銀絹予以獎勵。但這卻激怒了司馬光,他認為皇上對這種很「黃」很「暴力」的「裸戲」不僅不取締,還跟后妃一起觀賞,實在有傷風化。於是他就遞上一道《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折,對皇帝的「不檢點」行為提出嚴肅批評。仁宗心說,都說正月十五上元日是中國的情人節,狂歡節,我作為天子與同樂有嘛不對?可這位司馬牛就是抓住不放,強烈要求有關部門開展一次集中「掃黃」,並加強對整個娛樂市場的管理。這樣風行一時的女子相撲就漸漸銷聲匿跡了,最後連男子相撲也受到了牽連,不得不看著日本人發展成了國粹。這事真是比竇娥還冤哪!
  兩宋時代,瓦捨裏最興盛的就是說話和戲劇。那麼啥叫「說話」呢,說話,就是講故事,相當於眼下的評書。古代人把說故事叫做說話,這個詞兒,在隋唐時代就已出現,後來人們又把講歷史故事叫做說古話,把說小故事叫做說小話,眼下我們不是也把說逗樂的故事,叫做說笑話嗎?至於吹牛說瞎話,就不包括在「說話」的裏面了。
  說話,這個詞兒雖然在隋唐時代才開始出現,可是講故事這種事兒卻是古已有之了。魯迅先生在講到小說的起源時,曾有個精闢的論述「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詠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須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閒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就是小說的起源。」到了宋代「說話」已從鄉村的「彼此談論故事」發展到了去城裏賣藝吃飯,成就了勾欄瓦捨裏的一個專門職業。眼下在這一行混的人都成了藝術家;電視裏晃來晃去,被稱為老師的也是這些人,真正的教書先生反而靠邊站了。
  早先,說話人講故事,只是根據傳說,口口相授,沒啥文字記錄。後來隨著說話人的增多和說話題材的逐漸擴大,為了便於講述和傳授,就產生了用文字記錄的本子。它是專供說話人用的,所以稱為「話本」,那意思就像眼下的話劇、電影、電視劇的劇本一樣。話本小說不同於以前的文人筆記小說,在唐代就已出現,到宋代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一種地道的民間文學。南宋時還出現了作家組織叫書會,不過那早晚的書會可沒有行政級別,寫字就等於耍手藝,要是來幾個省級、廳級作家寫啥羊羔體、宮廷文學,估計兩天就得餓死。比如,京城臨安的作協則叫「雄辯社」。書會裏的先生也叫才人,專門負責編寫劇本和話本,前店後廠,薄利多銷,一出爐甭等放涼了,就拿到勾欄裏去獻演了,那叫一個快。
  至於「說話人」講述的內容,那可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剛才說過,南宋都城臨安的商業很發達,總共有400多個行業,人員成分十分複雜,他們當中有行商坐賈,手工藝工人以及為人家站櫃臺刷盤子的打工仔,當然也有貴族公子哥。但是說話人的話本,主要是滿足城市下層百姓的喜好,貴族到瓦捨勾欄裏聽書看戲,安全保衛不好做不說,坐長了裏面的味兒您也受不了。所以為了使下層聽眾易於理解和接受,話本必須選擇貼近聽眾的形式,描寫的生活最好也跟百姓保持零距離,套一舉時興話兒,這叫: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7 05:49 , Processed in 0.1403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