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回復: 0

[稗官野史] 韓非子為秦王揭秘亡國之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9-8 09:0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非子,又稱韓非或韓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韓王歇(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農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融為一爐,是先秦諸子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君主要統治天下,必須依據人性人情。人性饑而食,寒而衣,渴而飲,自私自利,趨利避害,這正是法制可立、賞罰可施的人性基礎。秦王大舉發兵,攻打韓國,索要韓非。秦國大兵壓境,令小小的韓國朝野震動,大家議論紛紛,商議對策。
  韓非子當時年紀不小了,是韓王安的叔叔。王叔。若拒不交人,秦強韓弱,韓國危矣!若拱手相送,喪權辱國,韓國顏面何存?這個時候,韓王安必須想出一個兩全之策,既能解秦兵之圍,又能保全自己君王的聲威。他將怎樣做呢?他選擇外交途徑,派韓非作為韓國「特使」出使秦國。這是一記妙招,也是委曲求全,沒辦法的事情。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弱國怎麼做外交啊?這就是當時韓王安萬般無奈之舉。在送走韓非的時候,韓王一再對韓非耳語:「你要相機存韓,相機存韓啊!」
  韓非答應使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既然秦王要的不是土地、城池,而是自己,他必須豁出一己之身,解韓國之圍。對於秦王的賞識,他內心裏十分矛盾和焦慮,韓非在本國得不到賞識,目睹韓國逐漸衰落,快要亡國了。他曾一次次上書韓王,但是幾代韓王完全不納其言,令他非常悲憤,好像和氏之璧,不為君王賞識。韓王身邊的親近之人,寵臣權貴,也對韓非萬般排擠。韓非以一己之力,萬不能與之相抗衡。這樣發展下去,其結果,不是以公法誅之,就是以私劍殺之。
  韓非的學說在韓國用不上,他只能自己著書立說,盼望荊山之玉,有一天能見天日。如今自己的學說卻被強秦所欣賞,秦一旦做大,六國必然為秦所滅,此情此景,令他如何抉擇?但是當前無論外面的形勢還是國家的形勢,韓非都不得不踏上通往秦國之路。他知道自己是離開家鄉,流離失所。他不知道未來的前途怎麼樣,所以懷著忐忑的心,出使秦國。
  來到了秦國,秦王如獲至寶,待為上賓。韓非才高八斗,秦王求賢若渴,韓非的書成為秦朝宮廷的必讀經典,韓非之學成為大秦王朝的官方之學。韓非初到秦國那天,秦王舉行盛大的酒宴,為韓非子接風洗塵。文武百官在座,觥籌交錯,好不熱鬧。秦王聽著百官議論吞滅六國,好像感覺這天下指日可待,有點飄飄然了,而完全忘掉了居安思危的道理。韓非子冷眼旁觀,一言不發。
  宴中,百官向秦王敬酒。韓非子對秦王開腔說道:「大王啊,您看我身上穿的這件衣裳,怎麼樣啊?」
  秦王聽到韓非這句話,有點楞了,天下大勢寡人正聽得高興呢,怎麼問起這個了?秦王疑惑不解,看了看,說:「這身衣裳是您從韓國穿來的,雖然看著有點舊了,但還是不錯的!」
  韓非說道:「我這衣服看著不錯,但是大王知道嗎?這要是長久不清理,衣服上面可是會生虱子啊!」看到秦王一臉疑惑,韓非接著對秦王說道:「其實現在的秦國,就和我身上穿的這件錦袍一樣,看著很強大,可是也隱藏著亡國的危險啊!」
  秦王聽到這裏,嚇了一跳,我秦國先君數代開疆,才有了如今的大好局面,怎麼還隱藏著亡國之兆啊?你倒是給寡人好好講講。韓非說道:「大王,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秦雖號稱以法治國,但也不是無可挑剔。亡國之征,還不少呢!君主喜歡修建宮殿臺榭和池沼,愛好車馬服飾和玩賞之物,總是使老百姓疲勞困頓,揮霍老百姓的財物,國家就會滅亡。君王的愛好太甚,也會導致亡國。」
  秦王嚇了一跳,有這麼嚴重,那你趕緊給寡人說道說道。於是韓非子就先給秦王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晉獻公想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但這個虞國和虢國是同姓,關係比較近,兄弟一般,兩國還結有同盟。向虞國借道,無異於與虎謀皮。晉國的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條一箭雙鵰的妙計:就是先用重金厚禮收買虞公,靠這個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等到虞國中計、滅了虢國之後再收拾虞國。怎麼打動虞國君主的心呢?因為虞國國君最喜歡美玉和寶馬,這在諸侯當中可是出了名的。晉獻公聽了荀息的獻計後,認為計謀很好,但還是捨不得自己的那些珍寶良馬。荀息告訴他,咱現在送他這些個東西,頂多就是在他那兒寄存著,就跟存銀行一樣,時候到了咱連本帶利一起取,還有得賺呢。晉獻公一聽,還有這好事?那就照你說的辦。
  於是晉國的荀息就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虞國,虞公說:「帶啥寶貝來了?」荀息於是一層層把錦囊打開,一個光華四射的晉國垂棘產的璧玉展現在虞公面前,荀息又給虞公獻上寶馬,並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見了良馬、美玉,高興壞了,哪還顧得上什麼同姓之盟啊,要借道是吧,好,借給你。大臣宮之奇認為這可不好:「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晉國的野心不可開啟,對外敵不可忽視。俗語說『唇亡齒寒。』這話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的關係啊。」但是虞公就惦記著那些寶貝,根本不聽宮之奇的建議,無論誰怎麼勸都沒用。
  於是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很快就滅了虢國。回來之後,晉獻公殺了個回馬槍,攻打虞國,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達到了吞併兩國的目的。荀息這時候牽著良馬拿著美玉來報告晉獻公,晉獻公高興地說:「壁玉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年齒卻長了。」人人都有所好,晉獻公把美玉和寶馬送給虞公,數年之後再收回的時候,美玉還是原來的樣子,寶馬倒是長大了些,可是他還多賺了個虞國。只是可憐那虞公,最初看起來沒有什麼害處,到最後,寶貝沒得到,還把國家給丟了。貪圖小利,就是對大利益的危害。用舌頭去舔刀鋒上的蜜,可能有性命之憂。
  這個故事講完,秦王心裏有點怕,這珍寶器玩都能亡國,真是太可怕了,先前為了和氏璧這件珍寶,我秦國還差點和趙國打仗呢,現在想想,為了珍寶享受而興兵出師勞民傷財,真是太危險了啊!齊桓公曾問管仲:「富有邊際嗎?」管仲回答說:「水的邊際,就是沒有水的地方;富的邊際,就是富到已經滿足的地步。人不能知足,不能知止,那麼就沒有富足的邊際吧!」因此韓非子說:「貪心太大不知滿足,追求財利貪圖獲取,是亡國之徵兆。」
  看到秦王很有感慨,韓非又給他講了個和秦國有關的故事。春秋時期秦穆公的時候,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問由余說:「我曾經聽說過治國的道理但沒能親眼見到,希望聽你談一談古代的明君因為什麼亡國,又因為什麼興國?」由余回答說:「我曾聽說過,總是因為儉樸而獲得天下,因為奢侈而丟失國家。」秦穆公深深讚許,他覺得由余是個大人才。由余走以後,穆公很不高興,鄰國有這樣傑出的人才,就是自己國家的禍患,怎麼辦呢?他把內史廖召來,研究對策。
  內史廖說:「戎王地處偏僻,道路遙遠,他那沒什麼文化娛樂。你把能歌善舞的美女贈送給他,這個就能起作用。」
  於是秦國把十六個漂亮的舞女送給了戎王,從此以後,戎王天天聽音樂看舞蹈。由余回國後,好心勸告戎王治理朝政,戎王被美色歌舞蒙蔽了雙眼,每天就是開懷暢飲,別的事情一概不管,牛馬都餓死了一半。由余看到戎王這個德行,想想戎國是沒指望了,就離開戎國到了秦國。秦穆公親自迎接他,並拜他為秦國的上卿,然後發兵攻打戎國,從此先後兼併了十二個國家,開闢了上千里的土地。所以說,沉溺於輕歌曼舞,不顧及國家政治,就是亡國的災禍。珍寶器物、美色歌舞,這些東西使得君王貪圖安樂享受,樂不思政,這也就離亡國之禍不遠了。
  說到這,韓非看了看秦王嬴政,對他說:「這些因為君王的愛好,而最後身死乃至國滅的例子簡直是太多了!不用心於國政,反倒是對珍寶器玩這些沒用的東西感興趣,就是本末倒置,秦國先君早就懂得利用這個來吞滅別國,還望大王不要忘了這些教訓啊!」韓非說道:「國家的君王如果豪奢不良,胡亂折騰百姓,浪費國家錢財與資源,這是很危險的,會亡國的。像夏桀,他文武雙全,力大無比,但是卻驕奢自恣,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大小工程天天不斷,光修建的酒池,裏面都可以行船,普天之下,有力氣的人都給他幹活服役去了。還有商紂王,也是聰明過人,力能搏虎,但是卻居功自傲,耗鉅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得國庫空虛,使百姓疲憊和怨恨,到最後,百姓們都幫著他的對手來反對他,而這都是他們不知道愛民惜民,只會瞎折騰造成的啊!」紂王通宵達旦地飲酒取樂,喝得都忘了今夕何夕,問他身邊的人,也都不知道,於是派人去問他的叔父箕子:「今天是什麼日子?」箕子嚇死了,一個君王喝得七葷八素,連日子都忘了,這個國家還有什麼指望?
  韓非子說:「君主貪得無厭永不知足,追求財利貪圖獲取,國家就會滅亡」。
  其實韓非說的這個最關鍵的,恰恰是秦王日後最疏忽的。嬴政後期,可謂是在全國範圍內狠狠地折騰百姓,又修長城,又建阿房宮,又築自己的陵墓,真的是勞民傷財。最後,大家受不了繁重的徭役,才有了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秦國也落得個短命的二世而亡的下場,後世的隋朝也是如此,試想嬴政要是真的記住了韓非子所說的這番話,秦國後來會是這樣的命運嗎?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是韓非的這番預言,是值得歷代統治者深思的。
  韓非子希望君王對自己的嗜好一定要加以節制,否則,驕奢淫逸,會國敗身亡。從前商紂王用象牙筷子吃飯,他的叔父箕子看見了,心中一驚,說:國要亡了。人們說,你太大驚小怪了,用個象牙筷子吃飯,就會亡國?箕子說: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會用陶土做的粗罐子盛湯,一定要用犀牛角和寶玉做的杯子才相稱;用犀牛角做杯子,就一定不會用豆類的葉子熬湯,就一定會去品嚐犛牛、大象和豹子的幼胎;品嚐這些美味佳餚,就一定不會穿著短小的粗布衣裳在茅草屋下吃飯,一定會穿著九層的華美錦衣,住豪華宮殿。照這樣下去,恐怕天下的財物都不夠紂王享用。我害怕出現這樣的結果,所以對他的開端感到恐懼。過了五年,商紂王建起酒池肉林,最終自取滅亡。韓非子說,天下的大事一定開始於細微,要防微杜漸。觀察事物也要從事物的萌芽狀況開始,這才叫做見微曰明。
  難道這些個人享樂的喜好是不能改變的嗎?並非如此。齊王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上行下效,齊國的人都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後來發展到,在齊國用五匹素色的衣料也換不到一匹紫色的衣料,齊王為紫色衣料的昂貴而發愁。太傅勸說齊王道:「《詩經》上說:『君主自己不身體力行,百姓就不會相信。』現在大王想要國民不穿紫色的衣服,就請大王自己先脫下紫色的衣服去上朝。如果君臣有穿著紫色衣服進見的,大王就說:『站遠點!我討厭聞到這種紫色衣服的味道。』」於是齊王就這樣做了,當天,朝中就沒有穿紫色衣服的了;當月,京城就沒有穿紫色衣服的了;當年,國境之內就沒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聽了韓非的話,嬴政是深有感觸,玩物喪志實在可怕啊,接著向韓非問道:「除了君王的驕奢淫逸會導致亡國之外,現在還有情況也會亡國呢?」
  韓非子說:「大臣對於君主的諂媚也是非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春秋霸主齊桓公有兩個大臣,一個是為齊桓公主廚的大臣易牙,因為桓公想吃人肉,他把自己的兒子煮熟了獻給桓公;一個是豎刁,因為桓公喜好女色,豎刁揮刀自宮來為桓公管理後宮三千佳麗。這兩個人極力迎合君主的口味,桓公以為他們是忠臣,誰知最後餓死齊桓公的,正是他們。易牙和豎刁勾結,趁桓公生病發動叛亂,堵塞宮門,桓公被餓死,死後三個月不能下葬,蛆蟲都爬出了門外。
  韓非子說:齊桓公的軍隊橫行天下,成為五霸之首,最後卻被他的臣子所殺,滅掉了他的赫赫名聲,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被臣子的諂媚所迷惑。通常來說,君主若表現出討厭什麼,群臣就會把這方面的事隱藏起來;君主若表現出喜好什麼,那麼群臣就會誇大其辭,硬說自己具備這方面的才能。君主表現出他的慾望,那麼群臣的各種情態便會找到表現的機會。齊桓公被餓死後無人收屍安葬,蛆蟲都爬出來了,成為天下的笑談,這說明,如果昏亂的君主親近阿諛奉承的臣子,不依法辦事,最終的下場就是身死國滅,死而不葬。
  大臣的驕奢淫逸,哪怕是有功之臣的過分要求,也是需要警惕的。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管仲有很多要求。有一天,管仲悶悶不樂地說:「我雖然很得寵,但我的地位還很低。」齊桓公說:「那好,把你的地位提到高氏和國氏兩個貴族之上。」過了幾天,管仲愁眉不展地說:「我雖然高貴了,但我還是窮得很。」齊桓公說:「好辦,國家稅收的十分之三歸你。」又過了幾天,管仲心事重重地說:「我雖然富了,但我與君主您還是不夠親近。」齊桓公於是立管仲為仲父。
  韓非子說:「這管仲到底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治國之道呢?不致力於彰明法治,去先去伸手要寵信和爵祿。這是貪圖富貴的臣子。」
  大臣的中飽私囊也是極度危險的。春秋後期,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簡子,派稅官去收賦稅。臨行前,稅官問趙簡子:「這次收稅的稅率是多少?」趙簡子回答道:「不輕不重最好。稅收重了,國家富了,但老百姓窮了;稅收輕了,老百姓富了,但國家窮了。你們如果沒有私心,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這時,有個叫薄疑的人對趙簡子說:「依我看,您的國家實際上是中飽。」趙簡子還以為薄疑說自己的國家很富呢,十分高興,還故意問薄疑是什麼意思。薄疑直截了當地說:「您的國家上面國庫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窮的,而中間那些貪官污吏都富了。」趙簡子聽了這話十分吃驚。這說的就是,中飽私囊的官吏太多,雖然朝廷收的賦稅不算多,但是財富都讓這些當官的佔有了,到最後,老百姓也困苦,國家也窮弱,單單養肥了一幫貴族。
  秦王想想,對啊,這樣一來,國家也沒實力,百姓們也對國君有怨言,認為是賦稅太重的緣故而不會真心效力,這要是有大事,可就危險了啊。范雎入秦之前,魏冉用事,他富於王室,專權跋扈,假秦國之威而給自己謀利,百姓們日子日漸貧苦,秦國霸業也停滯不前,只是肥了魏冉自己啊!那個時間要是再長點,秦國能否有今日之事還未可知啊!
  韓非子說:「大王啊,還有,如果官職可以依靠權勢取得,爵祿可以用錢財買到,國家也可能會滅亡。」這就涉及到更核心的選人用人了。韓非子認為,選人用人必須依法而行。如果放棄法令而聽從私人請托,群臣在上面出賣官爵,從下面獲取報酬,這樣一來,奸臣越來越得到進用,有才能的臣子就被排斥,這樣臣民就會怨恨,臣民怨恨,國家就會滅亡。
  聖明的君主施行官職和爵祿的目的,是為了提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並獎勵有功勞的人。所以說,有德才的人享受豐厚的俸祿,擔任很高的官職,功勞大的人獲得尊貴的爵位,享有豐厚的賞賜。任命賢德的人官職要估計到他的才能,授予臣子爵祿要考量他的功勞是否相稱。因此,賢德的人不隱藏自己的才能,有功勞的人樂於向君主進獻自己的功業,所以君主的事情能辦成,而臣子的功業能建立。
  現在卻不是這樣:不考核一個人是否賢德,不評定一個人是否有功勞,任用諸侯所看重的人,聽信左右近侍的稟告,有人在朝堂之下出賣官爵用來收穫私利和樹立自己的黨羽。所以錢財多的人就買官而成為尊貴的人,通過君主左右近侍交往的人,通過請托而成為權勢顯赫的人。有功勞的大臣得不到評定,官職的變動顛倒混亂。所以有德才的人事業懈怠而不努力做事,有功勞的人墮落而輕慢自己的職業,這是亡國的風氣啊!
  秦王聽韓非這麼說,忙問,「還有什麼,請先生趕緊道來!」
  韓非子說:樹木折斷一定是經過蟲蛀,土牆倒塌一定是因為有了裂縫。但是樹木雖然生了蛀蟲,沒有大風是不會折斷的,土牆雖然出現了裂縫,沒有大雨是不會倒塌的,請君王細細思量,好自為之!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這些亡國之徵呢?那只有一個字:法。治國之道,必以法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00:51 , Processed in 0.1174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