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人的千奇百怪的死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8-27 01:4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國古代,統計戰績都是以人頭(首級)算的,殺傷多少是不算的。所以總有些心腸壞的人去殺敵方老百姓,砍頭冒功。在古代斬首是普通小兵享受的待遇,到了大臣大將那裡,還有腰斬、車裂、凌遲、布袋錘死、滅族等等高級待遇,頭顱被當成便壺也不稀奇。現在來看看歷史上大腕級的人物是怎麼死的!
  1、智瑤(其實是姓荀)死後腦袋被當夜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正卿,首席執政官,史載「美髯長大」,一個長著大鬍子的高大猛男,射御書畫詩書辯論無一不精。結果戰敗後頭顱被敵人重新設計,噴漆用作了夜壺。他的頭顱被砍下來,蝕去皮肉剜去腦組織重新設計之後塗上油漆,趙襄子用作夜壺,可見仇恨到了何等地步。智氏被滅,影響深遠,摧毀了可與秦國楚國抗衡的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以後的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基礎。智伯的死告訴我們,時刻提防身邊小夥伴。
  2、吳起被楚國眾貴族亂箭射死。吳起是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吳起一生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吳起在楚悼王時期非常受重用,悼王一死,政敵們就要找吳起麻煩了。吳起躲到悼王屍體下面,期望能夠讓敵人顧忌。結果敵人還是射死了他,連帶著國王屍體也中了不少箭。侮辱國君屍體屬於死罪,悼王太子即位後,把射殺吳起的人都抓了起來,滅了70多族。陽城君因參與此事逃奔出國,其封地被沒收。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吳起的《吳子兵法》事實上有很高的價值,與孫子兵法並列,可惜散佚不少,僅存六篇傳世。當時孫吳並稱,入選唐宋皇家武廟祭祀。現代人也有不少不記得他了。名將是厲害,死了還能讓射死他的人被滅了70多族。
  3、商鞅屍首被車裂,全族被屠。商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商鞅先後於孝公6年(前356年)和孝公12年(前350年)在秦國主持進行了兩次大的變法改革。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與其他各國變法相比,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最為全面、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從入秦受到秦孝公的召見和信任,其後商鞅在秦國為相變法十年,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這十年中,是商鞅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十年,是他縱橫披壑立下莫大功業的十年。這十年,商鞅的人生事業達到了巔峰,權力達到了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極致,秦孝公對他的信任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是也正是在這十年中,商鞅也為自己埋下了車裂而死的種子和禍根。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4、白起被賜自刎。白起,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傳奇將軍,一生沒打過敗仗,秦國的天下幾乎一大半是他打下來的,被秦昭王賜以利劍自刎。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5、韓信被謀害以竹刀刺死。漢初三大名將,功勞第一。生前劉邦與其有三不死約定,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鐵不死。結果老謀深算的呂后與蕭何一商量簡單。吊在一個大鐘內,以竹刀刺死。韓信之死,是西漢第一大案,也是一個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典型。韓信是漢朝開國的第一功臣是無可爭議的,但他到底有沒有謀反實在是個難解之謎。可憐一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千古名將,竟被小女人呂后斬之於長樂鐘室,誅殺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兩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臨死之前,韓信仰天長嘆,說了這麼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6、彭越屍體被做成肉醬。漢初三大名將。功勳卓著,流放途中向呂后哭訴,被呂后帶回洛陽,建議劉邦殺掉以除後患。頭顱被砍示眾,屍體被做成了肉醬,劉邦快遞賞賜給諸侯分享。這就是彭越俎醢的來歷,肉罐頭的發明可能也得自於此。彭越沒有什麼反叛之心,他的過錯在於沒有親自率軍隊去邯鄲,所以是滿腹冤屈地踏上了前往巴蜀的路程。他來到鄭縣(今陝西華縣北),正好遇到了從長安去洛陽的呂后。彭越以為劉邦是誤聽讒言才把自己流放到巴蜀去的,想請呂后向劉邦求情,痛哭流涕地向呂后表明自己確屬冤枉。呂后露出一副十分同情的表情,答應替他向劉邦說情,帶著他一塊回到洛陽。彭越沒想到的是,呂后和劉邦一樣對他這些異姓王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後快,而且態度比劉邦還要堅決,手段還要陰狠。呂后見到劉邦之後,說:「彭越是個壯士,陛下把他流放到蜀地去,必留後患,不如趁此機會殺掉他,我已將他帶回來了。」隨後又命自己心腹偽造證據,誣告彭越謀反。劉邦這才下令殺掉彭越,誅滅三族,先將彭越首級掛在洛陽城門上示眾,然後又將彭越屍體搗為肉醬,傳示天下。
  7、霍去病年僅23歲就暴死。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8、李廣自刎而死。李廣是漢武帝時期西漢抵禦匈奴入侵的一員勇將,不僅武藝高強,弓馬嫻熟,而且愛兵如子,深得軍心。在對匈奴作戰中,他經常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匈奴兵聞李廣之名而膽戰,稱李廣為「飛將軍」。李廣的命運是悲慘的,他雖然屢立戰功,但直到60多歲還沒有得到朝廷的封侯之賞。公元前119年,西漢再次舉兵征伐匈奴,李廣老當益壯,主動請纓作戰,被漢武帝任為前將軍。李廣由於在進軍的過程中迷失道路而影響了速度,直到戰事完畢,衛青在率領大軍凱旋迴歸的路上,才與遲到的李廣相遇。按照漢朝的軍法,失期而至,將軍就要被斬首。李廣悲憤交加,不願以花甲之年再受軍法的處置。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部下,包攬了所有的責任,然後從容引刀自刎。
  9、晁錯腰斬而死。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轟轟烈烈。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人才輩出,英雄輩出,人物輩出。遺憾的是,這些英雄人物和風流人物,並不是都有一個好的歷史結局。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甚至死於非命,晁錯就是其中的一個。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了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10、周亞夫絕食而死。著名的細柳將軍。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軍事才華卓越,在吳楚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拯救了漢室江山。後被漢景帝陰謀陷害關入監獄(給了他肉不給筷子),入獄絕食而死。
  11、魏延被馬岱所殺。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12、檀道濟全家被殺。劉裕篡晉建宋朝後,檀道濟作為國家棟樑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宋武帝劉裕死後,帝位經兒子劉義符和劉義真後,傳到第三子劉義隆宋文帝手中。因為他名聲太高,幾個兒子也都掌管兵權,部將又個個驍勇善戰。一向以「精明、善忍」的宋文帝對此很不放心。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撥,宋文帝便起了除掉檀道濟的心思,但因念其功高勞苦,又狠不下心來。劉氏近臣也認為,有文帝在,檀道濟便可制。不巧的是宋文帝病了,太醫發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文帝四弟、司徒劉義康和領軍劉湛等商議後,假作詔書召檀道濟入朝,先撤其官職,次派人逮捕並關進大牢。更讓檀道濟意想不到的是,朝廷居然宣佈他犯「謀反罪」。檀道濟一直單純地希望自己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一樣效命疆場,馬革裹屍。但只要謀反罪成立,不但不能上陣殺敵,自己家族也要罹難。所以,當時他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然後脫下帽子丟在地上,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史書原文作「目光如炬」。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濟被殺。臨刑前,他大吼道:「乃壞汝萬里長城。」相傳檀道濟人頭落地之後,京城地震,還生長出許多白毛,正好應了當時的童謠「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自此之後,大家便常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壞自己的事業叫做「自毀長城」。
  13、斛律光滅全族。河清三年(564),北周派大將達奚成興侵齊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北齊派斛律光率步騎三萬抵抗。達奚聽說是斛律光迎戰,不戰而退,齊軍乘勝追入周境,俘虜了周軍2000多人。北周施以反間計,並加上斛律光得罪了穆提婆等奸人,北齊後主高以謀反罪盡滅斛律光其族。
  14、李密被李唐所殺。李密(582~619.1.20),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後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拚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李密歸唐,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但李密不甘居於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同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部眾,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李密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武德二年臘月三十日(619.1.20),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其餘部。徐世勣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後徐世勣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00:54 , Processed in 0.1180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