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56|回復: 0

[稗官野史] 朱元璋評元末起義者忘恩負義的盜賊愚民妖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4-6 02:4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踐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卻起兵打倒了大元﹐這怎麼解釋?雖然誰握住了刀把子誰就有了話語權﹐但要把這個道理講圓滿﹐也實在太考驗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開始是這樣解釋的﹕他當初參加起義﹐只是為了吃飯活命﹐並不是為了推翻元朝。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汙點。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軍)忽至﹐誤入其中。」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他寧肯汙辱自己﹐也不能給臣民作壞的榜樣。後來他又進一步解釋﹕「盜賊奸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說﹐元朝的滅亡跟他沒什麼關係。他參加起義﹐不是為了推翻舊王朝﹐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萬民於水火。天下取自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這兩種解釋似乎還不圓滿。編寫《大誥》時﹐朱元璋又發明了「殿興有福」理論。他天才地將起義者分為「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首亂者﹐就是帶頭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他這樣半路參加起義的人。《禦制大誥三編.造言好亂第十三》中﹐朱元璋說﹕「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者興焉。」就是說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愚民作亂。朱元璋認為﹐帶頭做亂者都是忘恩負義、膽大妄為之徒﹐注定沒有好下場。因為這些人引起了戰亂﹐造成了流血﹐老天爺討厭這樣的人。
  朱元璋還舉大量例子論證他的觀點﹕歷代大型農民起義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確實多數都做了後人的鋪路石﹕「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幹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至於那些後來才參加起義的人﹐就沒什麼責任了。因為動亂的大火已經燒起來了﹐他們再加把火﹐是為了使火災早點結束﹐早點還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興。
  這一說法充滿矛盾。既然天下無道﹐天將更其運祚﹐被推翻是必然的﹐總得有第一個起來反對它的。站在「首亂」者的屍體上取得成功後﹐卻又這樣大言不慚地辱罵他們﹐實在是匪夷所思。絞盡腦汁﹐朱元璋的理論其實是要落腳於天下無道﹐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萬萬不要第一個揭竿而起。說他狡猾也可以﹐說他愚蠢也可以﹐說他陰險也可以﹐說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論構建至此﹐朱元璋圖窮匕見﹐不論怎麼說﹐你們可千萬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為了說服愚民﹐他費盡口舌﹐推導出了寧可餓死﹐也強於造反之說。他說元朝承平時﹐富無旁憂﹐貧有貧樂。縱迢天災﹐饑謹並臻﹐間有缺食而死者﹐終非兵刃之死。設使被兵所逼﹐倉惶投崖﹐趨火赴淵而歿﹐觀其窘於衣食而死者﹐豈不優遊自盡者乎?也就是說餓死強於戰死。所以寧可餓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統治。他又從多方面論證這個主張﹐說造反其實沒什麼好處﹕從亂者並非俱能為人上人﹐除了那些亂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軍即民﹐須聽命而役之。嗚呼﹐當此之際﹐其為軍也﹐其為民也﹐何異於居承平時﹐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他在《大誥三編?造言好亂》一節中說﹕「且昔朕親見豪民若幹﹐中民若幹﹐窘民若幹﹐當是時﹐恬於從亂。一從兵後﹐棄撇田園宅舍﹐失玩桑棗榆槐﹐挈家就軍﹐老幼盡行﹐隨軍營於野外......與官軍拒﹐朝出則父子兄弟同行﹐暮歸則四喪其三二者有之......飲食不節﹐老幼悲啼﹐思歸故裏﹐不可得而歸。不半年﹐不週歲﹐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兒父母亦喪者有之﹐如此身家滅者甚多矣。」
  也就是說﹐從概率論上分析﹐參加起義和叛亂﹐獲得功名富貴的可能性是極低的。相反給人家當炮灰的可能性卻幾乎是百分之百。通過這種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理論﹐朱元璋鄭重警告百姓﹕「寧可餓死﹐也不要起來造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05:47 , Processed in 0.123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