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回復: 0

[稗官野史] 明朝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4-2 01:2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翻看胡惟庸的歷史檔案﹐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個人只有後半生﹐沒有前半生。公開的歷史資料很少講到他的身世﹐連生日都無記錄。所以胡惟庸的年齡始終是謎。這說明什麼呢?胡惟庸這個人沒有顯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發跡後、才被歷史留意的。那麼這個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樣從被歷史遺忘角落走上歷史前台呢?
  史書沒有此人的出生年月﹐但卻都清清楚楚地註明了此人的籍貫﹐他的老家濠州定遠縣。濠州﹐位於今天安徽省蚌埠鳳陽一帶﹐定遠縣當然也歸其管轄。可見胡惟庸這個人沒有顯赫的家族﹐但卻有著顯赫的籍貫﹐他的老家比較有名。用過去的話來說﹐濠州屬於龍興之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很多義軍教派都雲集在這裡﹐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教紅巾軍。正是這支軍隊﹐後來從濠州打遍全國﹐成了大氣候。
  所以﹐可以說胡惟庸出生在革命根據地﹐這個老家注定要給他帶來不平凡的經歷﹐縱觀其後半生的經歷﹐他的好運和厄運果然都與這個籍貫有關。那麼胡惟庸早年是幹什麼的呢?一些野史和筆記小說偶然提上一筆胡惟庸早年身份﹐主要是兩種說法﹐一說是個私塾先生﹐鄉村民辦教師﹐教書匠﹐二說此人是個元朝小吏﹐大概也就相當於宋江之流的「押司」文書。不管是哪種角色﹐可以說他在舊朝混得並不好﹐於是天下大亂﹐本鄉本土出現朱元璋這支起義軍後﹐胡惟庸也反了﹐投靠了朱元璋這支反元武裝。
  我們今天看胡惟庸舉動﹐應該說﹐他也是個有想法有點膽量的文化人﹐參加反政府武裝可是殺頭之罪﹐你知道哪朵雲彩下有雨?朱元璋這支隊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敗了﹐誰也活不了。可見胡惟庸也有搏一搏心理﹐不想一輩子混下去﹐參加起義軍﹐就是希望在亂世一搏﹐改變自身命運。
  然而﹐雖然胡惟庸有點文化有點墨水﹐但在朱元璋手下﹐起初並沒有得到太多青睞。史料顯示﹐元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這支部隊﹐得到了什麼職務呢?元帥府奏差。給領導跑跑腿取點文件報紙什麼的﹐相當於現在的通訊員。絕對屬於小角色。
  那麼﹐早期胡惟庸為何沒在朱元璋陣營顯山露水?因為此時朱元璋正處打天下階段﹐他最稀罕的是兩類人才﹕一是運籌帷幄的軍師謀士﹐像劉伯溫、朱升那樣的﹐能夠提出高瞻遠矚、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偉大戰略﹔二是衝鋒陷陣的將軍武士﹐像徐達、常遇春那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這兩種人才﹐胡惟庸均不在其列。胡惟庸不懂軍事﹐不會打仗﹐朱元璋這支起義軍打了很多著名戰役﹐沒聽說有一場是胡惟庸參與指揮的﹐甚至連參與都沒有。所以這樣胡惟庸是很難在早期朱元璋陣營冒出頭來。
  但是﹐老天餓不死瞎家雀﹐凡是稱得上是奇葩人物的﹐一般運氣都不錯。胡惟庸也是這樣的人。本以為這輩子沒當大官命的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的第十二個年頭﹐突然時來運轉。迅速從基層上調中央﹐不斷被委以重任。為什麼胡惟庸會突然發跡?
  很多歷史小說將胡惟庸的發跡歸結到﹐他的人脈發生了質變。此間﹐胡惟庸結識到朱元璋的大秘李善長。這個李善長從朱元璋起兵時就跟過來﹐做朱元璋的掌書記﹐是朱元璋的第一筆桿子﹐他與朱元璋、胡惟庸三人同為濠州人﹐不過他與胡惟庸還近一層﹐不僅同州而且同鄉﹐都是定遠縣人﹐純老鄉。在胡惟庸的巴結下﹐據說主要是送了黃金二百兩﹐也有說是送了三百兩黃金﹐總之是下了本﹐砸到老鄉跟前﹐李善長一看﹐這人不錯﹐會來事﹐於是就認下了這個老鄉﹐成為胡惟庸的伯樂。這個原因縱然不差﹐但我認為卻不是最重要原因。
  那麼﹐胡惟庸發跡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呢?那是因為﹐此時中國﹐發生了兩個重大歷史轉折變化改朝與換代。我們知道﹐朱元璋這支起義軍﹐在公元1367年成了大事﹐完成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大業﹐滅了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順理成章成了開國皇帝。
  就在此後﹐胡惟庸時來運轉。不是他突然長本事了﹐也不僅僅是李善長的推薦之功﹐而是朱元璋的用人標準發生了變化。打天下之後要坐天下﹐改朝之後﹐便要換代﹐此時一個開國皇帝歷史定律便殘酷顯現出來﹐什麼定律?兔死狗烹。開國皇帝要殺功臣殺戰友了。貧農出身的朱元璋當然也沒擺脫這個歷史規律﹐建國後他最需要的人才﹐已經不是打天下的謀臣武將﹐而是打掉這些功高蓋主的謀臣武將的棍子型干臣了。什麼叫「棍子型干臣」?那就是擁有奴才的忠誠、酷吏本領、沒什麼資歷的臣子。胡惟庸恰在此時入了朱元璋法眼。
  史料顯示﹐公元1365年﹐已經在基層奮鬥了十年的胡惟庸﹐只做到七品芝麻官寧國知縣。但自改朝換代的公元1367年起﹐原為知縣的胡惟庸就成了火箭式幹部﹐由地方進入中央﹐洪武三年﹐進入中書省﹐任參知政事。洪武六年﹐拜右丞相﹐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升任左丞相。
  這裡我們要順便說下明朝建制﹐明初時的建制與歷代相仿﹐最高政府機構是中書省﹐中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如果說中書省相當於現代國務院﹐那麼參知政事就是國務委員﹐丞相就是總理﹐而大明丞相分左右﹐左丞節制右丞﹐右相為副﹐左相為正﹐為百官之首。
  也就是說﹐胡惟庸由一個地方官成為百官之首﹐用不到十年時間。朱元璋在啟用胡惟庸前﹐曾徵詢過開國第一元勳劉伯溫意見﹕「你看胡惟庸這個人怎麼樣﹐我打算把他提拔起來。」劉伯溫說了一句著名評語﹕「你拿它當駕轅馬﹐恐怕是要翻車。」。根據後來胡惟庸事發﹐人言劉伯溫果然神算。但是我要說他不明就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難道朱元璋比劉伯溫眼力差?
  不管我們今天怎麼評價朱元璋﹐甚至說他是暴君也不為過﹐但此人卻始終有個長處﹐在看人上非常準﹐堪稱用人大師﹐否則前期也不可能成就天下。當胡惟庸站在他面前﹐他一眼看出﹐這是根很好棍子﹐決定把這個「棍子」抬起來﹐用以打倒那些翹尾巴的開國功臣。
  至於駕轅馬翻車﹐朱元璋不擔心。他想翻車﹐別忘了車老闆是誰。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胡惟庸。他雖然沒有徐達那般橫刀立馬的武功﹐也沒有劉伯溫般運籌帷幄的謀略﹐但卻有他人不及一些特長。哪些特長呢?
  《明史奸臣傳》記載﹐自洪武三年起﹐胡惟庸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這段史記﹐清楚說明胡惟庸受寵的原因是迎合朱元璋﹐同時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作為與特長。什麼特長?主要特長可以概括為兩個字整人。用明代史學家王世貞的話說﹐胡惟庸這個人陰刻險鷙﹐眾多畏之。說胡惟庸就像兇猛的老鷹﹐群臣大都怕他。而我以為﹐用棍子比喻胡惟庸更為恰當。
  縱觀胡惟庸就任丞相後的主要政治作為﹐就是幫助朱元璋整人﹐作為朱元璋手裡的一根「棍子」﹐朱元璋想整誰﹐胡惟庸就打誰。那麼﹐胡惟庸幫朱元璋整了哪些人﹐都是怎麼整的呢?我們知道﹐胡惟庸是朱元璋任用的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之前﹐朱元璋任用過四個丞相。這四個人下場悲慘﹐或多或少都與胡惟庸有些關係。
  先說第一個丞相李善長。我們知道﹐大明建國開始﹐朱元璋就任命自己的大秘李善長為首任左丞相﹐但李善長沒幹多久﹐只做四年﹐就病退了。李善長病退時58歲﹐不是很老﹐得的也不是大病﹐後來回到家裡養了不到一年就好了。這和胡惟庸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李善長在任左丞相時﹐胡惟庸是參知政事﹐地位僅次於丞相。李善長退下來就有可能輪到胡惟庸接班。雖然李善長是胡惟庸的恩人伯樂﹐胡惟庸對李善長也是畢恭畢敬﹐但朱元璋卻有自己盤算。
  不少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打天下時的朱元璋隊伍﹐主要靠兩大地方派支撐﹐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建國後﹐這兩派各自形成兩大黨爭集團﹐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本來胡惟庸、李善長這批人和朱元璋是一夥的﹐都是淮人﹐所以在朱元璋弱化浙東集團時﹐胡惟庸、李善長髮揮了重要作用。但當浙東集團勢弱﹐尤其是李善長獨攬相權時﹐朱元璋又不能容忍李善長獨大了。
  朱元璋深知﹐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道理。所以他想分化淮黨﹐讓胡惟庸擠走李善長、避免二人綁在一起﹐從而讓胡惟庸專心為自己賣命。朱元璋的設計得到乖巧的胡惟庸配合。李善長在丞相這個崗位幹得正歡時﹐身體鬧點小毛病﹐大概也就是頭疼腦熱什麼的﹐朱元璋就不斷勸李善長﹐注意身體啊﹐不行就住院吧。胡惟庸也不停安慰伯樂﹐您放心病退吧﹐這裡有我呢。最終目的達到。
  再說第二個丞相﹐右相徐達。這位徐達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軍事統帥﹐開國前任征虜大將軍﹐消滅蒙元的最後臨門一腳就是他幹的﹐是他率領北伐軍攻佔了元大都。建國後﹐他被朱元璋任命為右丞相﹐但時間很短不到兩年就下來了﹐理由是調整工作崗位。
  徐達從丞相崗位下來﹐與胡惟庸沒有直接關係﹐但胡惟庸也確實設計過徐達。據稱是與徐達套近乎不成﹐反施殺手﹐買通徐達家人福壽﹐刺探徐達生活起居意欲圖之﹐所幸這個福壽良心未泯﹐思來想去﹐對主人下不了手﹐最後和徐達坦白了。徐達於是向朱元璋狀告胡惟庸說這個傢伙口是心非﹐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您也小心點吧。朱元璋聽了﹐沒有反應﹐胡惟庸未遭處罰。這說明什麼呢?徐達這種超重量級的開國元勳﹐沒有朱元璋的默許誰敢動他一根寒毛。後來﹐這位開國第一武將雖然沒被胡惟庸搞死﹐但還是沒逃出朱元璋暗算。那就是民間的「賜蒸鵝」之說。說徐達生了毒瘡忌食發物﹐而朱元璋偏偏賜蒸鵝逼徐達吃﹐徐達含淚嚥下﹐結果毒發而死。對於民間傳說﹐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總之胡惟庸敢挑戰徐達﹐誰給了他熊心豹膽﹐是不言而喻的。
  至於第三個丞相楊憲﹐他的垮台、死亡﹐與胡惟庸有直接關係。這個楊憲資歷比較老﹐也是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的一個幕僚﹐是浙東派的重要一員﹐因為他辦事幹練﹐善於搞情報工作﹐所以很受朱元璋器重﹐建國後﹐楊憲也進了中書省﹐徐達離職後﹐朱元璋讓楊憲接班﹐做右丞相﹐和李善長搭班子。這個人呢﹐有一定的水平﹐但也有天生的性格缺陷。拿劉伯溫的話來說﹐是有相才無相器﹐心胸狹窄﹐獨斷專行。這種性格不僅與李善長是衝突的﹐更要命的是﹐與朱元璋也是衝突的﹐從而引起朱元璋的不滿。
  於是﹐和李善長綁在一起的胡惟庸﹐抓住時機﹐向楊憲發起攻擊。這個楊憲也活該倒霉﹐他的一個小辮子被抓到了。說楊憲有個外甥在科考中因抄襲當場被抓﹐楊憲為了遮醜親自審理此案﹐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料﹐這個情報被胡惟庸搞到了﹐聯合李善長舉報楊憲﹐朱元璋令胡惟庸接受此案。於是胡惟庸大顯身手﹐將楊外甥一通皮鞭子沾涼水﹐老虎凳辣椒水﹐你想﹐一個作弊者有什麼堅強意志﹐結果很快招了﹕「後台是我舅。」胡惟庸上報皇上審理結果﹐建議嚴懲。
  朱元璋更不含糊﹐馬上宣判﹕「判處楊憲死刑。」可見﹐胡惟庸在楊憲之死上﹐充當的是催命判官角色。
  再說第四個丞相﹐汪廣洋。這個汪廣洋是江蘇高郵人﹐既不是淮西派也不是浙東派。他小時候是個神童﹐長大後成為著名詩人﹐論才學遠近有名﹐所以他的出道和前幾位丞相不同﹐不是主動投靠過來的﹐而是朱元璋慕名請來的。朱元璋起初拜其為相時﹐是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期望值﹐誰知經過現實一驗﹐方知此人不是諸葛亮﹐而是白面書生孫乾。汪廣洋本質是個純文人﹐膽小怕事。為相後一直戰戰兢兢﹐凡事不敢做主﹐所以在丞相崗位上三起三落。到了第三屆任期﹐胡惟庸做了百官之首左丞相﹐汪廣洋淪落到給胡惟庸打下手﹐為右丞相。
  在胡惟庸全面主持中書省工作期間﹐汪廣洋基本上是尸位素餐﹐天天飲酒作詩﹐比美國副總統還閒還沒用。但就這樣﹐胡惟庸也閒他礙手礙腳﹐朱元璋也嫌他無所建樹。汪廣洋倒台事由占城入貢事件。洪武十二年﹐說占城國入貢大明﹐中書省未及時奏聞皇帝﹐私下就把貢品分了﹐朱元璋沒撈著。得知此事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什麼事不讓他知道哪行﹐於是追查責任﹐胡惟庸裝糊塗不知道啊﹐禮品這事都歸老汪負責。汪廣洋有口難辯﹐被撤職查辦﹐流放。朱元璋不依不饒﹐最後派人追上汪廣洋﹐賜死了事。
  就這樣﹐在朱元璋揮舞下﹐胡惟庸這個棍子戰無不勝。君相二人珠聯璧合﹐進入了長達七年的「蜜月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00:42 , Processed in 0.0872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